《但愿人長久》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片段】
學習活動一:
教師板書課題,提出問題:
師:誰熟悉這個課題?知道它的出處嗎?
生(1):我知道,這是一首詞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寫的。
生(3):我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叫《水調歌頭》。
師:有沒有誰讀過這首詞?能背幾句給大家聽聽嗎?
生(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這句詞膾炙人口,是這首詞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
生(3)我會背全詞。
師:真的?太好了,快背給我們大家聽聽。
生(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生背完,學生鼓掌)
師:能告訴大家這首詞你是在哪兒看到的?為什么要把它背下來?
生(3):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書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師:是啊,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它們不僅語言優美,意蘊深長,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我們在課余也一定要向這位同學學習,自覺地背誦一些優秀詩文,豐富自己的積累。那么誰知道課文與此詞有沒有關系?快速瀏覽一下課文,告訴大家。
生(3):這篇文章寫的就是蘇軾寫《水調歌頭》的經過。
(學生瀏覽課文)
師:對!那蘇軾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呢?這首詞又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
學習活動二:
師: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來,想想這些詞讓你聯想到什么。(學生閱讀、圈畫)
討論交流。
生(1):“心緒不寧”引起了我的注意,從這個詞里我看出蘇軾情緒不安,很想念弟弟。
師:是的,蘇軾在中秋佳節卻不能和弟弟團聚,心情確實不佳,你能把他當時心緒不寧的樣兒描繪一下嗎?
生:搖頭。
師: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想一下,當時的蘇軾會是怎樣的表現?可以想想他當的動作、神態、語言。
生(2):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還會想發火。
生(3):蘇軾肯定背著雙手,眉頭緊皺,不停地嘆氣。
生(4):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會在院子里不停地跑著,一圈又一圈。
師:他在長跑?
(眾生笑)
生(4):不是,是在一個地方來回跑。
師:也就是在院子里來回踱步,是吧?
生(4):對!
生(5):(高聲)蘇軾可能還會對著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學生笑)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其它同學再來說說你對其它詞語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離”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為他們感情很好,蘇軾才會特別難受。
師:能想象一下他們怎樣的形影不離?好到什么程度嗎?
生(7)他們會在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
生(8):他們可能連上廁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們還可能睡在一個被窩里。
師:這真是形影不離呀!可自從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
生(10):我從“很少”“又”“七個年頭”里看出他們分手后很少見面,“又”說明他們分別已不只一個七年了。
師:這“又”是說他們分別了兩個七年?十四年?
生(10):對!
生(11):不對!這個“又”是強調“七年”的長,不是十四年!
師:對!這個“又”字也讓我們看出了蘇軾的埋怨之情,歲月的流逝之快。
學習活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