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案例及反思
師:課文學完了,你認為蘇軾是個怎樣的詩人?
生:他很會自己安慰自己。
師:是的,他能開導自己從只顧埋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通情達理!
生:我覺得他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師:喜歡這首詞嗎?這首詞還被音樂示譜成曲子進行演唱呢!想聽聽嗎?
(放鄧麗君的歌曲《明月幾時有》)結束。
【教學反思】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這類詩(詞)包文的課文在三年級時學生就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知道故事就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其次,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部分古詩詞,而且這首詞膾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譜成曲子,由鄧麗君所演唱,估計應有學生事先已接觸過這首詞。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1)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之情。(2)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品味出蘇軾創作此詞時感情的起伏變化,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及這種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博大情懷。(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4、5、6節。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1)注重閱讀感悟,想象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組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靜心默讀,圈出佳詞佳句,如“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從“很少”、“卻”、“又”這些詞語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蘇軾的輾轉徘徊,兄弟倆的親密友愛,體會蘇軾是在萬般思念弟弟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特別是對“又”的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情況下,明白“又”的強調作用。通過課堂實施,我發現學生的想象很活躍,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運用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養學生課外自學積累的習慣。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無非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閱讀積累要靠學生的課外學習。在本案例的第一個學習活動中,即導入新課時,我就注重讓學生加強課外的古典詩詞的積累,通過讓學生試背幾句乃至整首詞來激發學生自己積累的興趣。二、傳達給學生一個信息:課外要多背好詩好詞。(當時我就想如果沒有學生能背出來,我就當場背出,并出示整首詞在黑板上)來激勵學生學習的愿望,同時在課堂的結尾,把這首配樂后的歌曲放給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