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7 教學漫談
提起習慣篇的教學恐怕很多老師都感到非常尷尬:一來,習慣太重要了,有話為證:“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威廉·詹姆士)“教育是什么?簡單的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二來,習慣篇的教學實際操作起來頗為不易,或因為“就圖講圖”缺少親身實踐的體驗而陷入“空洞說教”的樊籬,難以在學生心中播下“種子”;或因為“為講而講”,一講了之,忽略了學以致用,而“曇花一現”。君不見學生在課堂上該如何如何說得頭頭是道,可過后“濤聲依舊”,正應了這么一句話“一說就懂,一做就錯”。那么如何讓習慣篇的教學不再枯燥而又空洞,變得靈動富有情趣,讓學生學以致用,習以慣之呢?下面是我在備課和上課中的一點小花絮,盡管還是那樣的稚嫩,但多多少少也顯現出我思考的痕跡。1、讀書有選擇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在思考:這一課首先應給學生埋下愛讀書的“種子”(盡管這不是本次習慣篇教學的重點),然后才談得上去選擇有益的圖書,要讓濃郁芬芳的書香飄進學生的心田。該如何去做呢?思來想去,忽然想起開學第一天,我寫給學生的信中介紹過猶太人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因為他們愛讀書,所以,我準備以“智慧”為突破口。
上課伊始,我便給學生講起了發生在猶太人家庭中的事: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種沒有形態、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寶貝,它比金子、寶石更值錢,只要你活著,它就永遠跟著你。”“你們知道是什么嗎?”我把這個問題拋向了學生,大概是學生很善于聯想的緣故,說到了猶太人便條件反射似的猜出了是“智慧”。接著,我給學生解讀了“智慧”:“智”由“知”、“日”組成,每天知道一點就是智;“慧”由“心”、“倒山”、“兩個豐”組成,意思就是心中的那座山被推倒(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獲得雙豐收。“智慧”就是用每天知道的,將遇到的問題解決,獲得雙豐收。(這是盜用了高子陽老師的解釋。)學生一聽可起勁了,小聲地議論起來,恐怕他們是在驚嘆于漢字的奇妙。我沒有說話,靜靜地看著,讓孩子盡情享受著課堂上短暫的“空白”。
接著,我領著孩子走進愛讀書的猶太人,通過兩則趣聞,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猶太人是如何愛讀書的。第一則: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親就會讀《圣經》給他聽。而每讀一段后,就讓孩子去舔一下蜂蜜。當小孩稍微大一點時,母親就會取出《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經》上的蜂蜜,這樣做是為了告訴孩子:書甜如蜜。(這則趣聞在信中已提及,學生再讀仍是饒有興致。)第二則:死人也讀書——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里常常放有書本。因為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讀書,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即:生命有結束的時候,求知卻永無止境。
讀完故事,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教室上空飄蕩著輕松愉悅的空氣。這一環節大概用了十分鐘,卻似乎還沒有進入“正題”,不過,我認為是值得的,因為教學不再單薄,而變得豐厚起來,充滿語文味、書卷氣;課堂擯棄了照本宣科,而變得趣味盎然,想讓學生昏昏欲睡都難。相信這會給孩子留下鮮活生動的印象。
2、讀書做記號
師:同學們有讀書做記號的習慣嗎?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今年暑假讀書的時候,遇到不懂的詞語,就把它畫下來,然后去問爸爸,知道意思后,如果覺得是好詞,我便記住它。
師:你這個方法不錯,讀書做記號,幫助你解決了問題,還積累好詞,這叫一箭——
生(齊):雙雕。
師:一石——
生(齊):二鳥。
師:一舉——
生(齊):兩得。
生2:我在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寫得精彩的地方,我就會把他們圈起來。
師:怪不得你能寫出好文章,被大家成為“作文大王”呢!大家都像你這樣,咱班不就成了“作文大王班”了嗎?
生3:我喜歡把重要的地方用雙橫線畫下來,多讀幾遍,把它背下來。
師:難怪你的學習效率比其他同學高,原來掌握了這個小竅門啊!
…………
這個班是我從三年級教起的,在以往的學習中,我發現一些孩子在讀書時喜歡圈圈畫畫。備課時,我就在想:可以將這些孩子轉化為有效的課堂資源。相信學生自身的力量,讓學生身邊的榜樣去影響、教育學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遠比空洞的說教來得好。當孩子說完后,我適時地表揚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學生:讀書做筆記好處多多。一句有意無意的“大家都像你這樣,咱班不就成了“作文大王班”了嗎?”就是在引領孩子要養成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現在想來,這樣平常的教學環節應該會更容易激發孩子去效仿。哪個孩子不想被老師表揚呢?畢竟“任何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想做好人的愿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