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認識生字,理解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變換及其原因,領悟作者表達的美好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變換及其原因。
難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領悟作者表達的美好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有關蘇軾的生平、作品資料;熟讀課文。 教師: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激趣:中秋節在古代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月節”,有關月亮的古詩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關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嗎?下面請大家欣賞一首有關月亮的歌曲。
【媒體】播放《明月幾時有》,你聽出了什么?點題。
2、動人的旋律給了我們美的享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美好的感情會長留人們心間,就像那千古流傳的古詩詞,到今天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3、切入主題:這首歌曲的詞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蘇軾,他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經歷了復雜的感情變化,請你快速瀏覽課文,把文中表示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板書】 思念 埋怨 寬慰
看了這三個詞語你有什么發現?(都有“心”這個偏旁)
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入蘇軾豐富的內心世界吧!
【出示】請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蘇軾感情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個詞語之間打上箭頭)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讀課文第2、3自然段,思考:蘇軾思念了誰?在什么情況下思念的?
2、【媒體】出示兩幅圖:一是人們中秋團圓賞月,二是蘇軾思念親人。
(1)看了這兩幅圖,你有什么感受?
(2)對比讀,讀出團圓的熱鬧喜慶,讀出蘇軾的孤獨愁悶。
3、蘇軾為什么會這樣思念弟弟呢?用書上的一個成語叫——
【板書】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體】出示練說,師相機點評。
蘇軾滿懷深情地回憶:記得小時候我們…… ……長大后…… ……
如今,分別…… ……此時此刻…… ……
5、是啊,蘇軾的母親、妻子和父親都相繼去世了,可以說弟弟蘇轍是他唯一的親人,在這萬家團圓之際,他怎能不牽掛著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6、過渡:牽腸掛肚卻又無法相見,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腸愁更愁”。月亮漸漸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這時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體】出示“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這么亮呢?……”(配圖)
探究“眼睜睜”“,體會蘇軾的無奈。
8、師:蘇軾怎么“埋怨”的?(點一點板書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