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情》教學反思
反思二:簡單的教,其實是效率很高的一件事情。
教授一篇課文,要抓基礎,字、詞、句,首先要學會。試想,學生連課文都讀不下來,你再教授精讀感悟,是不是有一種拔高的感覺。我老是怕學生學不會,恨不得把我知道的東西,一股腦教給學生,可是,在課上,讓同學們初讀之后,我檢查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結果呢,大部分同學都連朗讀的最基本要求“正確”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讀錯了,流利、有感情,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要想達到,得費好大功夫,而不可能一節課上上一個周吧。所以,只能簡單的教,字、詞、句、能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荷蘭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就可以啦。對于,精讀感悟,要慢慢來,有個過程,等時機成熟,同學們的語文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之后便可以進行。
反思三:因人而教。
班里面,如果就是像我上面所說的,單純的全班都是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階段,那么,對于優秀生來說,勢必“吃不飽”,他們應該走向“精讀感悟”階段,可是,怎么做到呢?再回到過去的復式教學模式嗎: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不同深度的教學內容,不同難度的鞏固與拓展練習,以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語文思想為指引,嘗試因材施教,或許會收到好的效果。但是,我覺得真正做到很困難,不過,在布置不同的作業方面,可以嘗試。
《田園詩情》教學反思
《田園詩情》是以描寫荷蘭的自然景物為主要內容,精心選擇一系列意象,營造出寧靜優美的意境,抒發了對荷蘭田園風光以及自由安詳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介紹荷蘭的影視風光片的解說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教學時學生們都說到了,荷蘭的景色迷人,詩情畫意。因此我盡可能引領學生文中的情境。但課文比較長,而每一部分的語言都比較美,課時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所以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第二、三段,這兩段是牧場的代表景觀,而第四節我用朗讀來帶過,五、六節采取學生通過朗讀,邊讀邊看邊想,用自己的方法讓牧場的夜景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
在這我就說說教學第二節的內容吧:先請學生自己讀課文,說說它給你什么感覺,再回到課文中,說說你從那些字里行間讀出來的?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來引導,反復誦讀一起體會:1、“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地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抓住“碧綠如絲絨般”體會草原的顏色和質感,再看奶牛,在這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有黑白兩色的奶牛,綠色和黑白兩色相結合是如此的干凈、美麗,最后“極目遠眺”讓我們的鏡頭推遠,呈現出了一幅美妙的活動畫圖。2、“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正在低頭吃草;有的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什么。”在這里讓學生知道“有的……有的……”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同時還用了擬人手法,這樣使奶牛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再結合圖片(課件)感受牛兒們的各種動作和神態,想象還會有哪些動作和神態(散步、遠望、回首、閉目、交談、嬉戲……)之后讓學生也用“有的……有的……”說上一兩種(可以寫牛,也可以其他),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也很多。3、“牛犢跑前跑后,活像頑皮的孩子;老牛儀態端莊,好似牛群的家長。”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和比喻)把牛犢比作——孩子,而且是頑皮的孩子;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長,就這樣將大草原變成了一副有血有肉,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草原奶牛圖。4、最后將鏡頭再次推遠,看到的是“綠意盎然的村野鄉間,是大片大片鮮艷的郁金香。”(抓住“綠意盎然”、“大片大片鮮艷”來體會)這草原鄉村已經是一片生機,現又給它添上了大片片鮮艷的郁金香,使草原的顏色、氣味、景物等都得到了豐富。作者將整個草原村野寫得淋漓盡致,讓人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