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情>教學反思
這是四年級上學期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寫了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荷蘭的田園風光,洋溢著寧靜悠閑的情趣。抒發了作者對荷蘭田園風光以及自由安詳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
說實話,這篇課文我是初次閱讀,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操作。而偏偏校第一次聽課我剛好上到這一課,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上了。結果可想而知,在為自己的失誤深深自責的同時我更多的想到我要吸取這次慘痛的教訓,好好做個反思,爭取下次不會再出現同樣的失誤。
反思一:解讀讀課文不是以簡單的說教,抽象的說理進行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和賞析語言文字,逐漸領悟理解體會的。
在這次聽課中,這可能是我最大的問題。三位聽課老師同時指出;“為什么一節課我都沒用一塊小黑板來出示課文關鍵內容。”對此,我有很好的借口:我以前上課都做課件出示的,現在班級電腦不能用,所以我沒想到用小黑板抄出來。當然,這僅僅是我為自己開脫罪名的借口。如果我對此覺悟高的話,肯定會懂得這樣不借助任何輔助工具而只是口頭上的說教是行不通的,畢竟他們才四年級。正因為這樣,所以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試想,當我講到第二節中關于各種姿態的奶牛時,我就要出示課文內容“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正在低頭吃草;有的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犢跑前跑后,活像頑皮的孩子;老牛儀態端莊,好似牛群的家長。” 這時我就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品讀。以各種形式來讀,圈畫關鍵詞語“有的”“有的”“仿佛”“好像”,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自然地感受奶牛的形態各異和它們生活的自由舒適。可是現在我卻沒有那樣做,隔著一本書在那講,雖然學生可能也能感受到,可效果肯定沒有出示內容的好,最起碼還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印象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避免這個低級錯誤。
反思二:對于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并不等于封閉,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針,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
在教學第二節“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我問學生“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我預設的回答是“體會到草原的美麗迷人”。一位男生起來回答:“我體會到草原的生機勃勃。”我當時一聽就愣住了,怎么和我預設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我望著聽課的,我告訴自己我必須馬上作出反應。所以我不加思索的評價:“你說的不對,應該體會到草原的美麗迷人。”可是一下課,我就意識到自己搞錯了,草原的美麗迷人和草原的生機勃勃都能在這句話中體會到。草原的靜態美再加上奶牛的動態美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場景。上課時我急于把學生引入到我預設的答案中而完全否定了學生的答案,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是不應該啊!
作為教師,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我們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調整組織與引導方式,使師生雙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共同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上說“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教學展開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多向的平等對話過程。在這種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如果教師視預設如法規,不能根據學生信息反饋情況及時調整預設,那么教學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教師展示其授課技巧的一種表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