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不在家》教學預案
教材理解:本次習作(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第七單元)要求學生寫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目的在于激發獨立生活欲望,培養自理能力,調動學生反思生活和自主練筆的積極性,真正讓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有條理地記敘一件事,寫清楚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是基于第七冊已學過“怎樣有條理地寫好一件事”,再加上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和第七單元學過寫事的課文,第二單元已寫過有條理、較具體地記敘一件事的看圖作文《放風箏》,這都為寫好本次習作打下了基礎,因此本次習作重點在于在鞏固,難點在于提高。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的初始階段,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提出“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等要求。基于這一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寫作氛圍,并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外在的教學要求內化為“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的需要,并使這種內驅力貫穿習作訓練的始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本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取材,鼓勵抒發真情實感,提倡個性化表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分段、有條理地記敘一件事,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過程與方法——閱讀范文和課文,實踐探究,領悟寫作規律;在交流和賞析中,逐步學會評價和修改習作,積累習作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從生活中汲取素材,樂于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抒發真情實感,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培養獨立生活及自理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回憶生活,確定寫作素材。
1、欣賞激情,啟發回憶,喚醒情感。
。1)課件播放美國兒童影片《小鬼當家》片斷。說一說:影片展現了一個美國小孩什么情況下的生活經歷,觀看以后,有什么感想?
。2)啟發回憶:你有過類似經歷嗎?還記得爸爸媽媽外出了,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發生過什么事,還記得當時的想法和感受嗎?
。3)出示課題。
2、擬定文題,填寫下表,先想后說。
遇到情境題目
戰勝孤獨、害怕
自己照顧自己
面對生人
……
3、小組交流,相互啟發,選擇素材。
4、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確定內容。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擬題和選材的思路,教師給予及時點撥,并引導學生選擇有趣、新穎、獨特的寫作材料。
二、讀寫結合,領會寫作規律。
1、閱讀范文,感知規律。
教師提供一篇學生習作,讀后說說感受,集體討論,引導學生歸納:
、倨鹨、經過和結果清晰,條理清楚,但其順序可以變換;
、谧プ≌Z言、神態、心理、動作等,展開細膩生動地描寫。
2、閱讀課文,印證規律。
。1)出示課件(節選自本冊教材《幸福的回憶》):
我真幸運,7歲就見到了全國人民敬愛的鄧小平爺爺,還與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張大照片,一直掛在我家客廳里。每當看到那張照片,我就會想起那激動人心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