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不在家》教學預案
1980年7月6日,我隨媽媽上峨眉山游玩。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興的。突然,我發現前面有許多人紛紛匯聚攏來,而且似乎都很興奮。媽媽跑上去一打聽,原來是鄧小平爺爺來了。“媽媽,我要看鄧爺爺,我要看鄧爺爺!”媽媽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趕上去。
…………
“千里馬,和爺爺照張相好不好?”我太高興了,連忙轉過身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和爺爺照相!我要……”“千里馬的媽媽也一起來!”鄧爺爺向媽媽招招手。媽媽挨過來了,周圍的人也挨過來了。我緊*著鄧爺爺,甜甜地一笑。“喀嚓”,在這幸福的時刻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思考:節選的這幾段話分別是整件事情的哪一部分?它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好處?集體討論,引導歸納:
(這段話中,作者先交代結果——
引出“看到照片”,再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回憶當年的情景”,其中節選的第二自然段是起因,最后一自然段是結果,呼應開頭。這篇回憶性的文章采用變序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結果,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再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娓娓道來,使文章生動緊湊,渾然一體。)
(2)讀本次習作中附的例文,讀后討論:小作者是怎樣描寫爸爸媽媽不在家時的“害怕”的?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有關句子:
①屋子里靜悄悄的,只聽見鬧鐘滴答滴答的走動聲。(環境描寫)
②我想,還是做作業吧,可是寫字的時候,手在顫抖,因為我太害怕了。(心理、動作描寫)
③我望著窗外,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動作描寫)
④“爸爸媽媽,你們快回來吧!”我心理默默地說道。(心理描寫)
⑤已經9點多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動作描寫)
思考:這些分別是什么描寫,有什么好處?集體討論,引導歸納:
(準確細膩的心理及動作描寫,再加上適當的環境烘托,生動地刻畫了小作者的“害怕”。)
3、實踐探究,運用規律。
想一想,你打算怎樣來設計和組織你選定的材料?
指名若干學生回答,集體評議。
三、構思起草,點撥寫作方法。
1、點撥:
描寫爸爸媽媽不在家的事,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折,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巧妙地安排好故事情節。
2、學生獨立構思、起草。
四、相互交流,反復修改習作。
1、學生自讀,自改習作。
出示建議:
①可先把句子改通順,注意不寫錯別字。
②對照“寫清起因、經過和結果,條理清楚”和“描寫生動、具體”的要求進一步修改。
2、小組內相互傳閱習作,商討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
3、全班交流。說說自己對作文作了哪些修改。
五、佳文賞析,激發成就動機。
1、指名若干學生在全班朗讀自己的習作。
2、讀后師生共同評議,然后請讀文的同學自己給自己寫一條評語。
3、小組評。模仿以上方法,讓沒有讀過習作的同學在小組內讀,組內展開互評。
4、根據學生建議,進一步修改自己的習作,然后自己為自己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