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
學內容
15.說勤奮 共幾課時 2 課 型 新授 第幾課時 2 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司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刻苦、勤奮。
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學資源
1.教學課件
2.學生收集的司馬光、童第周、華羅庚的資料和名人成功的故事。
預習設計
學程預設 導學策略 調整與反思
一、導入
1.說說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
二、解讀司馬光 1.交流搜集到的司馬光的資料。 2.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司馬光取得的成就
3.了解《資治通鑒》。
4.用波浪線畫出寫司馬光勤奮的句子。
a.小時候勤奮的地方。
(1)理解“滾瓜爛熟”。
(2)司馬光怎樣做到滾瓜爛熟?
朗讀出示的句子。
b.交流長大以后勤奮的地方。
(1)理解“警”的意思。
(2)想象頭枕“警枕”的情景。
(3)聽老師小結。
5.齊讀兩段文字。
6.從司馬光身上感受到什么?
7.聽老師小結,齊讀名句。
三、解讀童第周
1.交流童第周的資料。
2.自讀,圈畫出童第周取得的成就和付出的辛勞。
3.交流。
(1)讀所圈畫的語句。
(2)聽老師補充童第周的資料。
(3)聽老師介紹青蛙卵剝離手術。
(4)從童第周身上,想到哪些成語?
4.談談自己的感受。
朗讀句子。
(1)交流華羅庚的資料。
(2)說說華羅庚這句話的意思。
5.引讀第一小節第二句話。
四、對話第4節一深化觀點1.生活條件好了,還需要勤奮嗎?交流。
2.齊讀。
五、對話作者——解讀結構
1.思考:文中舉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重復嗎?
2.交流收集的名人成才故事。
六、誦讀名言
1.朗讀名言。
2.齊讀第四小節第二句話。
3.聽老師總結。
【板塊一】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說勤奮》是一篇講道理的文章,課文告訴我們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講了——的故事。接下來,讓我們讀讀“司馬光”和“童第周”通過勤奮取得成功的事例。
【板塊二】
1.課前,我們搜集了資料,誰來介紹一下司馬光?
2.打開語文書,輕聲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司馬光取得了哪些成就?用橫線畫出來。 3.出示:他用…… 同學們,為了寫《資治通鑒》這一部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資料,參看各種著作三百多種。據說,這部書寫成的時候,原稿足足堆放了兩間屋子。這本書也足足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 這樣一部巨著,對于司馬光這位成功者來說,就是他手中的—— 4.為了這部巨著,司馬光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呢?再次默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 交流:a.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1) 什么叫“滾瓜爛熟”? (2) 司馬光是怎樣做到滾瓜爛熟的? 是呀,引讀: 春天,春色滿園,蝶飛燕舞,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夏天,酷暑難耐,屋內悶熱,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秋天,秋高氣爽,滿山紅葉,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冬天,銀裝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師:這就是——勤奮呀。長大以后,司馬光又是怎樣樣勤奮的? 出示:b.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1)“警枕“的“警”有以下幾種解釋:1.戒備。2.感覺敏銳。3.提醒,使人注意。4.危險緊急的情況或事件。5.警察的簡稱。你知道“警枕”的“警”應該選擇哪種解釋嗎?那你知道這警枕提醒他什么? (2)同學們想象一下,睡覺的時候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會是一種什么感受? (3)用“警枕”擠出睡覺的時間讀書寫作,這就是——勤奮,是勤奮使他澆灌出了手中的鮮花——《資治通鑒》。 5.讓我們懷著對司馬光無比崇敬的心情一起來讀好這兩段文字。 6.同學們,司馬光從小就聰明過人,我們也曾讀過關于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可他一直非常勤奮,讀了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7.小結: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出示)【板塊三】
1.接下來我們學習寫童第周的事例。課前大家搜集了童第周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2.輕聲讀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童第周取得的成就,用波浪線畫出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3.交流 (1)成就:完成高難度…… 取得這樣的成就,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2)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學習方法。 (2)師補充材料。 同學們,文中的童第周是不是和司馬光一樣天資聰明呀?請你讀讀這段文字。 (3)正是由于這樣的勤奮,童第周才可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學們,青蛙卵是像小米粒那么大的小黑籽,童第周留學比利時,當時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卻無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剝離。當時我們的國家還非常貧困,沒有電燈,童第周就在陰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陶瓷酒杯來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當時轟動整個生物界。 (4)童第周的勤奮,讓你想起了哪些成語? (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廢寢忘食) 4.讀了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奮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關華羅庚的資料。 (2)說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后天的勤奮可以彌補先天的笨拙是一句有益的古訓,付出一份辛勤就可以增添一份才能) 5.引讀: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說明——(生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板塊四】 1.有人說,如今,我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改善了,“勤奮”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認為呢? 2.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 齊讀。 【板塊五】 1. 司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奮成才的,這兩個事例不是有些重復嗎? 快速默讀課文2、3自然段,找出兩個事例的不同之處。 司馬光:古代的,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 童第周:現代的,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 2.交流,你還收集到哪些名人通過勤奮成才的故事?拿出《一課一練》,交流。 【板塊六】 1. 關于勤奮的名言你知道哪些?交流。 2.老師送給大家幾句,出示。 (1)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2.同學們,讓我們時刻記住: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出示) 3. 總結:學到這兒,老師很想告訴大家,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通過勤奮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吳晗。讓我們記住他的話——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作業設計
1. 完成《補充習題》本課第四大題。 2. 完成《一課一練》本課第三大題。 3.閱讀朱自清的《匆匆》并說說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