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精選13篇)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1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情況,課文學完后能背誦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的橋梁"這一論點,著重講解2,3小節(jié),教育學生從小要認真學習,長大后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啟發(fā).
教學設(shè)計簡介: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奮",開頭鮮明亮出了自己觀點,中間通過敘寫富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證明,最后總結(jié)全文,呼應開頭.這樣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說教,可能學生不太有興趣,也難有什么實效性。我想,課文本來就只是一個載體,不應該把讀懂課文作為唯一的目標,于是我決定嘗試聊天式教學,把課文觀點作為聊天的一個話題,把領(lǐng)學生與文章對話作為一個總的訓練點。所以,文章被我有目的有計劃的“肢解”了,教學時從了解作者觀點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奮——品不同”三個小訓練點訓練品讀兩個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顧作者觀點,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切身領(lǐng)會作者說明觀點的文思,同時讓課文中心在有實效的對話中一步步顯現(xiàn),進而深入人心。
教學過程:
一.寫課題,談話引入:“勤”的右邊為什么是個“力”字?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讀讀這“勤奮”二字。
二.初讀課文,了解作者觀點。(訓練點一)
1.引導學生回顧平時對“勤奮”一詞的理解和運用。
2.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找出作者對勤奮的觀點,用橫線劃出來。
3.指名讀找到的句子,適時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4.指名說第一句話的意思,齊讀。
5.教師范讀后一句話句子,第一次強調(diào)“只有”,第二次強調(diào)“一生”,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齊讀。
三.精讀課文,了解司馬光、童第周的成功來自勤奮。
1.師:作者就這兩句話對你說十遍,你相信嗎?說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樣你才相信?(師適時小結(jié):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
2.作者舉例了嗎?舉了誰的例子?怎么不舉老師的例子?
(師適時小結(jié):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3.師:課文中的兩個人成功了嗎?學生輕聲讀課文,從中找出有關(guān)他們成功的句子。(訓練點二)
1)解讀寫司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讀,師: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資治通鑒》。
2)解讀寫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讀,師:童第周的成功,關(guān)鍵體現(xiàn)在哪個詞上?(影響)
4.師:他們的成功依靠的是什么?(勤奮)學生自瀆課文,從書中找出有關(guān)句子畫出來進行品讀。(訓練點三)
1.品讀寫司馬光勤奮的句子
1)指名讀寫司馬光勤奮的句子,教師適時出示:
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動,他醒來后就會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2)師:上一句寫他什么時候勤奮?下一句呢?這就叫做——一生勤奮。
3)指名讀第一句話,適時理解“滾瓜爛熟”和“一遍又一遍”。
師:無數(shù)遍的讀書,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這就是——勤奮!
齊讀第一句話。
4)指名讀第二句話。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對比體會睡覺時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師:司馬光卻親手做了這樣的枕頭來煩自己,還管它叫做“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嗎?生回答,師適時引到“勤奮”的主題。
6)學生自由讀、齊讀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1品讀寫童第周勤奮的句子。
1)指名讀寫童第周勤奮的句子。師:從這兩句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誰知道?(起早貪黑)
2)師小結(jié):童第周起早貪黑的學習,每天如此,這同樣是——勤奮。
3)齊讀這兩句話。
5.對比兩個事例的異同。(訓練點四)
1)師:下面我們來把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師從課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個詞(出示:抓緊時間睡覺時天剛亮睡覺前)
師:從這幾個詞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時間)
3)出示句子: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4)師:比較這兩句話,看能比出什么來?(司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現(xiàn)代人)
師:這又能說明什么?(古今中外每個成功者都要勤奮)
5)師:還能讀出什么?(引導學生區(qū)別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師:但他們最終都成功了。這又說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題
1)師指出示的句子一:學到這里,你相信作者的觀點了嗎?齊讀。
2)出示:
成功=1分天才+99分汗水——發(fā)明家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shù)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聰明與否,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容老師
3)指名、讀和理解第一句話。這句是誰說的?(司馬光)
4)指名、讀和理解第二句話。這句是誰說的?(童第周)
5)指名讀老師的話。知道是寫誰的?(不僅僅是寫他們兩個人的,也是寫給所有的同學的。愿每位同學都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實現(xiàn)遠大理想)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板書“勤”字(書寫認真),我們從小就應當要認認真真寫好中國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國人。
問:勤的右邊為什么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學生齊讀“勤奮”一詞,并為它找近義詞。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學生讀課題)
2、解題:曾經(jīng)有人對你說過有關(guān)“勤奮”的話嗎?誰?是怎么說的?(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區(qū)分“勤奮”與“勤勞”等近義詞,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勤奮”的含義。)
二、初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迅速把書翻開到《說勤奮》一課,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找一找作者對勤奮的觀點是什么?用橫線畫出來。
指名說。
2、再讀課文,結(jié)合生字表,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4、默讀課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詞語,與同位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指導理解如下詞語:
滾瓜爛熟:記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氣餒:氣餒,失掉勇氣和信心。一點也不灰心,充滿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補拙:勤奮不懈可以彌補天生的笨拙。
5、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三、指導學生寫字:
1、出示生字:
2、認真觀察字形,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難記?
3、你會怎樣記住這些字?
4、有針對性強調(diào)“稍”、“梁”、“末”、“渡”等字的寫法。
5、學生動筆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復習回顧,把握論點
1、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十五課《說勤奮》(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文章開門見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幻燈出示: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3、齊讀觀點。
4、古今中外,涌現(xiàn)了許多手捧鮮花、有所作為的人,文中選取的是哪兩個人?(板書有所作為)
二、細讀文本,明白道理
1、細細讀課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鮮花分別是什么呢?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們的勤奮的?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司馬光: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呢?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
交流一: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①、我們先來看看《資治通鑒》是怎樣的一部書。
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部書是按歷史年代編寫的,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目的是讓建統(tǒng)治者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它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已被人們稱為史學瑰寶,其地位堪比《史記》。
②、這正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司馬光寫成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
19年:時間長;持之以恒。
終于:說明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補充說明:在整整19年時間里,司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資治通鑒》的時候,他身體已經(jīng)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齒大多脫落了。
(2)、出示: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①、什么叫“滾瓜爛熟”?(司馬光背書背得熟練 )
②、為什么能夠“滾瓜爛熟”
“卻”看出比別人努力。
“一直”,是說司馬光讀書時沒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讀次數(shù)多,朗讀時間長。
③、老師請大家注意這個字“躲”,透過這“躲”,我們仿佛能看到這樣一幅幅畫面:
3)、出示: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頭。)
②、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點出:稍微)
③、司馬光為什么要用這種枕頭?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讀書和寫作)
④、司馬光爭分奪秒地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勤奮。
3、學習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呢?你又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奮?
交流:
(2)、出示: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nèi)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
①過渡:在上中學時,童第周的基礎(chǔ)比別人差多了,他的考試成績平均分才40多,學校建議他退學吧,但他同樣——“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氣餒——氣餒,失掉勇氣,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馬上行動,迅速趕上基礎(chǔ)好、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人。
②出示:天剛亮,睡覺前
從這兩句話里,我們可以讀出一個四字詞語——起早摸黑、起早貪黑。說明司馬光學習時間長,比一般人勤奮。
③他起早貪黑地學習是一天嗎?不是——“每天”、“總是”,能夠堅持,天天勤奮,時時勤奮。
④小結(jié):面對落后,童第周毫不氣餒,急起直追,起早貪黑的學習,每天如此,這同樣是——勤奮。
三、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讀完了課文的兩個事例,我不禁有個疑問,作者為什么要舉兩個事例呢?這兩個事例有什么異同?
同:都是通過勤奮,取得了成功。
2、小結(jié):看樣子,不論天資,不論基礎(chǔ),只有勤奮,才能有所作為。勤奮是成功的唯一法寶。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4
《說勤奮》教學設(shè)計 (1)
肖改花
公開課教案:XX年11月12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其中綠色通道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深入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綠色通道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略知議論文是說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結(jié)構(gòu)是:先提出觀點,再列舉事例,講道理。
【教學過程】
一、 由名言導入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請你說說你對這句名言的理解。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解題: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分段。
1、聽課文錄音
想一想:課文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說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導分段。
(1)各自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在哪里提出了觀點?又是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課文最后又是講了什么?
(2)交流。
(3)根據(jù)以上問題給課文分段:1、提出問題;2、列舉事例;3、點題總結(jié)。
三、分段讀通課文。
1、先拼讀生字,讀準新詞。
2、分段讀通課文。
自讀鞏固預習效果——指名讀——糾正讀音,指導讀通長句——齊讀。
四、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交流記憶字形的方法。
2、重點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3、鋼筆描紅。
4、練習書寫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3:讀一讀,再抄寫。
2、熟讀課文。
3、區(qū)別形近字組詞。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根據(jù)議論文的格式說一說勤奮的重要性。
3、能背誦課文。
4、能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與以往學習的記敘文所不同的文章——議論文。(教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議論文與記敘文有什么不同嗎?老師相信同學們打開課本后認真讀一讀就會明白的。
師:同學們,你們需要多少時間來讀課文?(學生說3分鐘、5分鐘、10分鐘,最后統(tǒng)一為10分鐘)(這時對學生提出要求,一是讀方面,通過練習朗讀要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長句要會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會,會讀、會寫、會默、會理解,待會老師要來默寫。)
生:讀課文。
(教師巡回檢查,特別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時間到,讓學生停下。
師:10分鐘時間已經(jīng)到了,有多少同學愿意來讀一讀。(舉手的人只有十幾個)沒關(guān)系,我們練習得不多,能讀的人先來試一試好嗎?
生:讀課文。
(讀完后學生評價)
生:我覺得崔玲剛才讀的時候太緊張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讀得很流利。
生:她剛才讀的時候,最后一句話讀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讀破了。
師: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學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讀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讀課文。
讀完后齊聲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中,老師已經(jīng)知道同學們都覺得符莉莎讀得不錯。那你們現(xiàn)在愿意跟著符莉莎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嗎?
生:愿意。(齊讀課文)
師:不錯,同學們課文讀得都不錯,下次要爭取自己站起來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話來說一說勤奮為什么重要呢?
(只有兩個人舉手)
師;看來老師這處要求對于同學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沒關(guān)系。同學們,其實議論文有一定的寫法:擺出觀點——舉例證明——深化觀點。那么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觀點?是什么觀點?具體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觀點?
(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學)
師:有好幾位同學已知道了,我們就先請他們來說一說。
生:學生按照議論文的寫法復述課文。
(能大概地把課文復述出來了,但是太簡單。)
師:你們對他剛才的回答滿意嗎?他剛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說明老師提的問題?
(好幾位學生提出來覺得太簡單,特別是舉例證明部分太簡單。)
師:你們覺得應該怎么樣說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證明觀點,也就是說明“勤奮的重要性”?老師先請一位同學來把事例部分復述一遍。
生:復述事例部分。(還不錯)
師:你們覺得這位同學的事例部分復述得怎么樣?能不能證明勤奮的重要性?
生:都認為這位學生事例部分復述得很詳細,能證明勤奮的重要性。
師:那現(xiàn)在老師請一位同學來完整地說一說勤奮的重要性,行了嗎?
(明顯地比剛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復述課文。
師:你自我感覺一下,你今天講得怎么樣?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6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重點難點: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chǔ)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談,師總結(jié)。引出勤奮是通往理想的橋梁,板書課題——說勤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清字行,讀通句子。
2、出示生字,檢查預習。
3、課文講了個什么道理?
三、精讀課文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guān)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jié):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處理教材、設(shè)計教學要大膽、獨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lǐng)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二)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guān)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chǔ)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自學問題的設(shè)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nèi)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shè)計。]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chǔ)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語文課堂應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chǎn)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四、總結(jié)升華
1、再讀兩位名人的勤奮故事,你從中能體會到什么?
2、小組交流。
五、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那些關(guān)于勤奮的故事?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有關(guān)勤奮的故事,與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書設(shè)計:
15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 《資治通鑒》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礎(chǔ)差,起步晚) 青蛙卵剝離手術(shù)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 對話課題——解讀文體
1.出示成語: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
2.對話課題:
(1)板書:勤奮。舉例說說你對“勤奮”的理解。
(2)板書:說。題目中的“說”是什么意思?
(“說”是一種文體,有討論、議論、論述、論說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
二、 對話字詞——解讀大意
1.出示生字詞,讀準字音。
(1)一類生字詞:枕頭、稍微、期末、校園、習慣、遠渡重洋、基礎(chǔ)、社會。
(2)二類生字詞:資治通鑒、毫不氣餒、名列前茅、剝離、良訓。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詞。
3.指名逐節(jié)朗讀,說說每節(jié)的大意。
板書:橋梁是勤奮;司馬光勤奮;童第周勤奮;一生要勤奮。
(通過板書,凸顯課文的中心——“勤奮”。)
三、 對話第1節(jié)——解讀觀點
1.自讀自悟:讀了第1節(jié),你明白了什么?
2.師生對話。
(1)“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換個句式可以怎么說?
(這是一個比喻句,也是一個設(shè)問句。引導學生既關(guān)注語言內(nèi)容,也關(guān)注語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中“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聯(lián)系?
(3)出示補充材料一,朗讀。
“成功之花,人們只羨慕它現(xiàn)實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風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4)讀了第1節(jié)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齊讀第1節(jié)。
4.師述過渡:勤奮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接下來,讓我們讀讀“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對話第2節(jié)——解讀司馬光
1.交流有關(guān)司馬光的資料:課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馬光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北宋大臣,史學家。《資治通鑒》: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小時候砸缸救人。)
2.自讀自悟,圈點批注:司馬光的“勤奮”從哪里可以讀出?
3.圍繞勤奮,師生對話。
(1)小時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
引讀:
春天,春色滿園,蝶飛燕舞,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夏天,酷暑難耐,屋內(nèi)悶熱,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秋天,秋高氣爽,滿山紅葉,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冬天,銀裝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2)長大后:“更加”、“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繼續(xù)讀書寫作”、“警枕”、“19年”。
(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頭枕著“警枕”睡覺是怎樣的情景。)
4.讀了司馬光勤奮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讀:司馬光勤奮成才的事例,說明——(生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五、 對話第3節(jié)——解讀童第周
1.交流有關(guān)童第周的資料:課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在比利時留學,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shù),在歐洲生物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2.自讀自悟,圈點批注:童第周的“勤奮”從哪里可以讀出?
3.圍繞勤奮,師生對話。
(1)“成績很差”、“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天剛亮——讀書”、“睡覺前——回顧”、“改進學習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補充材料二,默讀。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chǔ)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jīng)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fā)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shù)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jīng)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3)童第周的勤奮,讓你想起了哪些成語?
(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廢寢忘食……)
4.讀了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見,即使基礎(chǔ)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所說,“勤奮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關(guān)華羅庚的資料。
(華羅庚: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初中畢業(yè)后刻苦自學,取得優(yōu)異成績。創(chuàng)立“優(yōu)選法”、“統(tǒng)籌法”。)
(2)說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舉自己或別人的事例,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5.引讀: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說明——(生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六、 對話第4節(jié)——深化觀點
1.指名朗讀。
2.觀點爭辯:有人說,如今,我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改善了,“勤奮”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認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請聯(lián)系文中司馬光、童第周的具體事例,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4.齊讀。
七、 對話作者——解讀結(jié)構(gòu)
1.自讀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樣來一層一層“談勤奮”的?
2.師生對話。
首先,提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接著,證明觀點——司馬光和童第周靠勤奮成才;
最后,深化觀點——要不忘勤奮,要一生勤奮。
3.司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奮成才的,這兩個事例不是有些重復嗎?
司馬光:古代的,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的。
童第周:現(xiàn)代的,是基礎(chǔ)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
(選擇有代表性、有說服力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4.練筆:現(xiàn)在,請你再舉一個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例,來說說“勤奮”。
八、 誦讀名言
出示補充材料三,誦讀。
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韓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張衡
3.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4.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在掌握了所讀東西的記憶特征后,就惟有勤奮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6.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簡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5課,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議論文。課文以“勤奮”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司馬光、童第周勤奮成才,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篇課文觀點鮮明,說理透辟,語言凝練,行文簡潔,是篇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學理念
議論文的文體特征,決定了小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是有一定的難度。它不像記敘文那樣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優(yōu)美生動的意境畫面,它長于說理,巧于論證。這些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過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閱讀興致不高。
教學這篇課文,可以凸顯以下三個設(shè)計理念:
1.扣住“勤奮”,層層對話。“勤奮”是本課的中心論點,課文的四個自然段圍繞“勤奮”,分別寫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司馬光勤奮成才;童第周勤奮成才;不忘勤奮、一生勤奮。
教學中,要扣住“勤奮”這一核心話題,引導學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到勤奮的注腳,讀懂勤奮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與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經(jīng)歷,展開層層對話,使“勤奮”這個中心論點,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為一種感性的體驗、實在的行動。在引導學生與“勤奮”的不斷對話過程之中,將“文”與“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讀“事例”,感性對話。課文中所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xiàn)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的,一個是基礎(chǔ)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這樣的事例,說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細致地解讀司馬光、童第周的“勤奮”。要引導學生品味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警枕”、“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晚上睡覺前”等詞句,設(shè)身處地、切己體察來感悟“勤奮”二字的內(nèi)涵,與這兩個人作一次感性的對話。
3.引入“生活”,延伸對話。閱讀這篇課文,一定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到課文之中,不斷地向自己追問:我是這樣嗎?我會怎么做?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嗎?……特別是要能在對話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相似生活經(jīng)歷,把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引入課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讀中,就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對話,能讓文本解讀得更飽脹,能讓學生體驗得更深刻。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8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54
語文是一們基礎(chǔ)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蘇教版小語第七冊《說勤奮》一課,以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位人物的事例說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并且告誡人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習這篇課文,對指導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勤奮”的美好品質(zhì),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接受課文的觀點,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銘記
在教學中,注意在教學生學習課文語言的同時,讓學生記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話,明白人生真諦,激發(fā)學習的原動力。
《說勤奮》的第一自然段中這樣的一句話:“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讓學生記住這句話,并付之實踐,將會受益終生。在教學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與書上的第三句話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懂得,“勤奮”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學生理解之后,鼓勵學生以“自勉”的形式進行摘記。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是用整顆心在書寫。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記自勉,以“我要記”、“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務,將一粒粒“成功的花種”播在學生的心田。
二、 朗讀中內(nèi)化
《說勤奮》的第二、三自然段,講的是司馬光和童第周因“勤奮”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將表現(xiàn)他們勤奮努力的詞語或句子劃出來,再讀一讀。然后啟發(fā)學生:你覺得這些句子該怎么讀?在讀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到,“司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氣!”等等學生深有感觸,從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對兩位人物“勤奮”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閱讀中延伸
語文的外延與整個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讓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閱讀課外書,是拓展與延伸語文學習渠道的重要方面。學習了《說勤奮》這一課后,可以向?qū)W生推薦閱讀“名人故事叢書”,讓學生去讀一讀有關(guān)司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后,進入全方位的體味,從自我探索中實現(xiàn)教育的延續(xù)。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nèi)搜索關(guān)鍵字:勤奮)
此文轉(zhuǎn)載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9
之一
執(zhí)教:武進區(qū)卜弋中心小學 王鴻艷
簡評:武進區(qū)卜弋中心小學 萬小強
學習內(nèi)容:小學語文第七冊13課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擺事實,講道理。
重點難點: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chǔ)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上節(jié)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guān)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jié):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處理教材、設(shè)計教學要大膽、獨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lǐng)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guān)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chǔ)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自學問題的設(shè)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nèi)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shè)計。]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chǔ)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語文課堂應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chǎn)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附、板書: 13說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寫《資治通鑒》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礎(chǔ)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shù)勤能 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奮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詞,理解部分詞語。
3、明確作者觀點,讀懂兩個故事。
教學重點:讀懂故事,明確觀點。
教學難點:對比讀兩個故事、了解文體。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么?
……
大家的理想是如此美好。那么,你們可知道,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呢?
……
對,是勤奮!(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齊讀,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說勤奮》。誰知道這里的“說”是什么意思?
對,作者就是想和大家談一談勤奮。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看詞語:
稍微 剝離 毫不氣餒 滾瓜爛熟
期末 華羅庚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枕頭 資治通鑒 勤能補拙 有所作為
基礎(chǔ) 遠渡重洋
(1)開火車朗讀,及時正音。
(2)為了能夠讀準這些生詞,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個字音?(齊讀)
(3)點擊“基礎(chǔ)”:通過完成“預習導航”,我們知道“基礎(chǔ)”有兩個意思。它原來是指 ,本課是指 。
(4)你從哪個成語中讀到了“勤奮”?能給我們說說它的意思嗎?
2、請同學朗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
1、作者談勤奮,課文中哪兩句話直接表明了勤奮的作用?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以后請用筆劃下來。
交流(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1)第一句話中的哪個詞語讓你看到了勤奮?(理解“汗水和心血”、“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適時板書:橋梁、一生勤奮)
(2)齊讀兩句話。
2、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在文中舉了哪兩個人的例子?
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a、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課文的2、3兩小節(jié),把這兩個人的事例作比較,看看它們有何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可以在適當?shù)牡胤阶鲎鲇浱枴?/p>
b、把你的發(fā)現(xiàn)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相同或不同之處)
(1)古代、現(xiàn)代:
難怪作者在開頭用了這樣一個詞語呢?(“古今中外”)
(2)天資聰穎、基礎(chǔ)較差: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司馬光天資聰穎?又從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基礎(chǔ)較差?
基礎(chǔ)差的人只要勤奮也能成才,難怪華羅庚說:(引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分才。”
(3)都取得了成功:
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他們成功了?
“著名的史學家”、“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著名的生物學家”、“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歐洲生物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4)勤奮:
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他們的勤奮?讀給大家聽一聽。
適時理解、再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3、是勤奮讓他們?nèi)〉昧顺晒Αky怪作者說,……(再出示作者的觀點,齊讀)
4、現(xiàn)在,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四、完成作業(yè):
1、鋼筆描紅。
(1)(出示生字)想把它們寫正確、美觀,你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2)教師范寫:慣
(3)學生描紅“末”、“慣”。
2、完成《補充習題》1、2
五、布置課后作業(yè):
1、搜集司馬光、童第周及《資治通鑒》的相關(guān)材料。
2、搜集與“勤奮”有關(guān)的名言以及通過勤奮獲得成功的事例。
板書設(shè)計:
說勤奮
橋梁
司馬光、 童弟周
一生勤奮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11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深刻感悟文章內(nèi)涵,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過程:
一、板書導入,初步感知勤奮的意思
1、板書課題。
板書“勤”字。認識它嗎?為什么右邊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齊讀。給他找個兄弟。(勤勞、努力、刻苦、奮發(fā))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
二、交流觀點,樹起正確的勤奮觀點
過度:曾經(jīng)有人對你說過有關(guān)“勤奮”的話嗎?誰?怎么說的?
2、你認為我們要不要或該不該勤奮?為什么?(自由闡發(fā)觀點,指導用上關(guān)聯(lián)詞,如:因為只有勤奮,我們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認為我們可不可以不勤奮?為什么?
師述:我認為人必須勤奮,沒有什么要不要、該不該、可不可以,誰讓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懶惰,那么來世就去做豬。
4、雖然,勤奮對一個人這么重要,但老師還是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奮,那是為什么?(怕吃苦,圖享受)誰不想快快活活、輕輕松松、舒舒服服過日子,你們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們要勤奮,我們不怕吃苦!齊讀。(讀得有決心)
5、好了,現(xiàn)在我們的觀點和課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找一找課文中的觀點。指名說。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自由讀。
(2)指名讀第一句。誰能把這句話說明白點?(換一種說法)課文中還有一句話你能說明白嗎?——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3)老師讀第二句:先強調(diào)“只有”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再強調(diào)“一生”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齊讀。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奮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說這兩句話,說一百遍你相信嗎?說一千遍呢?那要怎樣你才相信?(舉例)
師:對了,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
7、作者舉了誰的例子?(司馬光,童第周)怎么不舉老師我的例子的?
師:我們又學到一點: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8、司馬光和童第周實現(xiàn)理想(成功)了嗎?書上怎么說的?
9、他們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奮)從書中找出有關(guān)句子畫出來。
A、司馬光的事例
(1)讀課文。
投影3: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滾瓜爛熟”?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不知多少遍)——這就是“勤奮”!
比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從中能比較出什么?(僅僅比較出司馬光很勤奮嗎?從而知道勤奮是件吃苦的事,許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
(3)感悟第二句: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這就是“勤奮”!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讀課文。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是什么?(起早貪黑)——同樣這也是“勤奮”!
C、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較
投影4:抓緊時間睡覺時
天剛亮睡覺前
從這幾個詞里,你又沒有發(fā)現(xiàn)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珍惜時間)
投影5: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比較這兩句話,能比出什么來?有以下三點: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xiàn)代,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chǔ)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學家愛因斯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shù)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chǔ)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暫時還沒有“家”顏老師
10、讀到這兒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還是讓我們再一次齊讀大屏幕上的幾句話: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2、總結(jié):
是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古來就有勤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頭懸梁、錐刺骨,像鑿壁偷光,像聞雞起舞,像囊螢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
附:板書
13、說勤奮
橋梁(圖)
理想境界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12
品味詞句,感受言語情感
……
師:[出示]“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司馬光和童第周者兩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各是什么呢?默讀課文,找一找。
師:“鮮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生:“鮮花”指成功者獲得的成功。
生:“汗水和心血”指成功者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勞動。
師: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生:(讀有關(guān)司馬光成功的語句。)
師:你從哪里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里看出他勤奮:“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師:什么叫“滾瓜爛熟”?司馬光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呢?
生:“滾瓜爛熟”指記得非常牢固,背得非常流利。他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才做到“滾瓜爛熟”的。
生: “每當……卻……”這些詞語說明司馬光珍惜時間讀書次數(shù)多。
生:“一遍又一遍”“一直”說明讀書時間長。
生:“滾瓜爛熟”說明讀書程度深,突顯他學習的刻苦。
師:這就是—— “勤奮”!誰來讀一讀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生:有感情朗讀句子。
師:你還從哪里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里也看出他勤奮:“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師:想一想,如果睡覺的時候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會是一種什么感受?
生: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是不一樣的。我們睡的枕頭是軟綿綿的,而他卻用一段木頭,硬邦邦的,我覺得肯定不舒服。
師:司馬光為什么管這種枕頭叫“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
生:(警戒、提醒)
師:提醒他什么?
生:提醒他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師: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 “勤奮”!誰來讀一下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生:感情朗讀。
師:你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誰再來讀?
生:感情朗讀。
師:你讀出了他的勤奮。
師:他的成功都靠的是什么?
生:他們成功靠的是勤奮。
生:靠的是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師: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
反思: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品讀詞句,逐漸從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寫什么)、品味詞句(怎樣寫)走進語言“內(nèi)核”(為什么這樣寫),結(jié)合言語形象的感知、言語情感的感受、言語內(nèi)涵的感悟,去領(lǐng)悟作者怎樣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和技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把握言語內(nèi)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語情感。例如,教學案例中在學生反復朗讀中充分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深入淺出引導學生抓住體現(xiàn)司馬光小時候勤奮學習的句子,體會品詞品句時,學生能抓住“每當……卻……”“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等詞語來說明司馬光惜時,讀書次數(shù)多、時間長、程度深,突顯他學習的刻苦。品析寫司馬光長大后勤奮學習的句子時,圍繞‘警枕“重點詞語談體會,感受司馬光的勤奮。學生再三品讀‘警枕“,與自己的枕頭對比,推測司馬光的動機,明白了司馬光以常人難以忍受的方法擠出時間來寫作,從而心中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說勤奮》教案設(shè)計 篇13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然后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根據(jù)擺出觀點,舉例證明,點題作結(jié)的大體結(jié)構(gòu)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題立論,作者以問句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接著強調(diào)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依憑勤奮獲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舉例證明。作者例舉了一古一今的兩個典型事例來證明開頭所擺出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jié)全文。這一部分緊承上文,強調(diào)今天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也為了實現(xiàn)"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一目標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組合,使學生做憑借了教材,又不拘泥與教材。所以本節(jié)課的主要模式為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
由于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有了較多的了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構(gòu)建學習板塊,系統(tǒng)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jié)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lǐng)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現(xiàn)在人們對教育的要求已經(jīng)轉(zhuǎn)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為此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認識,針對新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說理性很強,通過具體事例來論證所提出的論點,因此,我把文章2、3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并把理解"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教育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勤奮,從而讓他們明白只有勤奮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大致這樣設(shè)計了教學過程:
1、明確中心,學習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艱辛的勞動)
(3)比較: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shù)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
2、研讀事例,學習第二段
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字"躲"、"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體會司馬光一生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編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3、學法遷移,學習第三段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guān)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呢?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4、拓展練習
引導運用本文的寫作方法(擺觀點——舉例子——總結(jié)),勸勸兩位學生:
(1)我天生聰明,所以不需要勤奮也一定能成功;
(2)我基礎(chǔ)比較差,恐怕再怎么努力也趕不上聰明的同學,也就不想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