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學案例
環節一:
師:同學們,小聲地讀讀詩,再仔細看看插圖,思考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可以寫寫你的體會。
(學生小聲讀詩,看圖,思考)
師:現在就請大家大膽地說說自己的理解吧。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寫的是千座山上的鳥都飛走了,萬條路上的人都沒蹤影了。
師:大家同意嗎?
生:我覺得就是的,這幅圖上就是看不見山上的鳥,也看不見路上的人。
師:看來你不僅會讀詩,你還會結合圖來理解。那么在這幅圖上你們又看到些什么呢?
生:看到了山,看見了船,還看見了一個人。
生:我看見葉子上有厚厚的積雪。
師:誰能有條理地說說呢?
生: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江面上有一條小船,船上有一個老人在釣魚,遠處的山隱隱約約。
生:老師,我覺得山不是隱隱約約,而是被雪覆蓋了,到處一片白茫茫。
師:從何而見?
生繼續:只要看看葉子上和船篷上那些厚厚的雪,而且此時雪沒有停,還在繼續下著。由此可見,山被雪覆蓋了。
(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
師:你不僅善于觀察,還愛思考,真了不起!那么雪僅僅覆蓋了山嗎?
生爭先恐后答道:還有小路。
師:那你理解了“萬徑人蹤滅”的意思么?
生:路上被積雪深深地覆蓋著,沒有了人的足跡。
評析:能恰當運用插圖理解詩意。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老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插圖資源”,由圖入詩,感知詩句,理解詩意。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邊讀詩邊看插圖,將詩與圖結合起來,理解詩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結合文本的插圖,理解了“千山鳥飛絕”的“絕” 看不到一只鳥;知道了“徑”是“小路”,感受了“萬徑人蹤滅”的場景;同時插圖中只有一條小船,一個老人在釣魚的畫面,讓學生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情景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所有這些學生都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的利用了文本的插圖理解的,這遠比學生看著生澀的詞義解釋要形象、生動的多,也更容易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環節二:
師:那大家來讀讀第二句,你讀懂了什么?可以小聲地交流一下。
生讀第二句,交流所得
師:誰來說說看?
生: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師:你說得沒錯。那同學們,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么?
生:在這大雪天,老翁怎么還在那兒釣魚呢?
師:你問得真好,大家有答案么?
緊接著,我出示柳宗元的寫這首詩的背景材料:柳宗元21歲中進士,當時國家政治腐敗黑暗,柳宗元和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立志改革腐敗的政治,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迫害,被貶到永州,當時的永州非常偏遠,極度貧窮,柳宗元無職無權,無能為力。他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江雪》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寫的。
小手立刻舉起
評析:能補充背景資料感受詩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背景資料琳瑯滿目,紛繁復雜。這些背景資料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把學生引導到作者在古詩詞中所創設的情境當中,去深刻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