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1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中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設計特色】
以讀為本,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
【教學要求】
1、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本課13個生字。掌握“籠罩、昂首、顫動、盼著、屹立、恢復、若隱若現、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風號浪吼”等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信息資料】
師生查閱有關錢塘江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錄像帶等。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悟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領悟詞語,理解并積累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流程〗
一、回顧課文,直觀感受
1、引導回憶: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天下奇觀”?
放教學錄像。
師生共議:聽到聲音了嗎?大潮來了嗎?在哪兒?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樣?
二、以讀代講,感悟語言
1、這樣的畫面,課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個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讀讀,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精彩,就努力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我們聽。
2、剛才讀時順序打亂了,其實文章的描寫是很有順序的。下面請大家合上書,老師讀3、4段,大家把描寫順序的詞語記下來,再投影反饋。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潮水的?
──按由遠及近的順序,隨位置的改變及時間的推移來描寫的。
再讀這段話,體會一下。
三、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1、3、4段詞匯豐富,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積累下來?
⑴ 師說意思,生說詞語,如:
“人聲鼎沸、風平浪靜、水天相接、齊頭并進、天崩地裂、浩浩蕩蕩”等。
⑵ 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這些詞語。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話,請生用課文里的語句把這段話說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組準備,時間1分半鐘。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漸漸消失在( )。”
⑴ 生匯報,集體訂正。
⑵ 還有不同的填法嗎?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導朗讀。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課堂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薄霧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錢塘江大潮
2、按課文內容填空: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浩浩蕩蕩地________;那聲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潮來前 雄偉壯觀
潮來時
潮過后 有聲有色
〖教學反思〗
小語第7冊第1課《觀潮》,是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來過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