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花的勇氣》
要不要在這堂課里教這個方法?這真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
我查了作者資料,豁然開朗。
這篇文章出自馮驥才寫的《維也納的三個春天的畫面》一個篇章。為什么寫這篇文章?他在文中開頭就曾寫道:”青春,它是包含著不同階段的異常豐富的生命過程。一個女孩子的十四歲、十六歲、十八歲──無論她外在的給人的感覺,還是內在的自我感覺,都決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個畫面。我先說五月,再說三月,最后說四月,它們各有一次叫我的心靈感到過震動,并留下一個永遠具有震撼力的畫面。”
而我們的課文花的勇氣就是四月,為什么放在最后寫呢?我看了其它兩個畫面我才明白:1.五月的維也納,到處花團錦簇,春意正濃。就像是那天夜間窗外新生的一枝綴滿花朵的紅玫瑰,趁我熟睡時,一點點將窗子頂開,伸進屋來!它沾滿露水,噴溢濃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無聲息地又如此輝煌地進來了!我覺得就像18歲的姑娘,熱烈大膽奔放。2.三月的維也納,幾個姑娘站在岸邊,她們正在一齊向著河口那邊伸長脖頸,瞇縫著眼,噘著芬芳的小嘴,親吻著從河面上吹來的捎來的春天的風!誰能想到用心靈的吻去迎接春天?因浪漫而震撼。我覺得就像14歲的姑娘,天真浪漫。3.只有4月的維也納,作者的情緒時憂時喜,情節(jié)一波三折,最后終于見到在冷風冷雨中開放的花的原野,心頭為之一震。
所以說4月的震撼來得更為深刻。所以我覺得反襯法在這里是應用明顯的。雖然比較難,但能好的學生可以領悟的。所以我想教材都出現(xiàn)了,老師為什么趁勢不點撥一下呢?于是我大膽作了嘗試。
我是這么解讀文本的,也是這么上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