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勤讀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字、詞典自主識字,讀準“見”在文中的讀音,理解“從、遇、云、歲”等詞的意思,積累古文中表示“說”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借助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意思。體會“余日勤讀”的意義。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
2、借助注釋和字、詞典以及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
理解“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意思。體會“余日勤讀”的意義。
學生準備:
搜集古人勤讀的名言。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個字的?
3、通過預習,誰知道這篇課文選自于哪里?
4、董遇是三國時期魏國有名的大學者,可謂學富五車。這篇古文寫的是他勸人勤學的內容。
二、初讀讀正確。
1、范讀全文。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指導難讀句“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4、齊讀課文。
三、再讀懂意思。
1、借助注釋和譯文,讓學生逐句理解意思。
2、重點理解“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強調”見”的讀音,通”現”
3、連起來說說課文的意思,讀熟譯文。
4、積累文中表示“說”的詞語(云、言、問)
四、三讀明道理。
1、關于“勤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師點撥:
(1)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書讀得次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簡單地讀一、二遍。書一定要多讀,這就是“勤讀”啊!
(2)苦渴無日——不要總是推脫沒有時間,要善于擠出時間讀書。
五、總結拓展
1、總結:學了這篇課文后,希望同學們不要以“苦渴無日”為借口不讀書或少讀書,而要借用你的空余時間來多讀書,因為書需要反復閱讀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2、交流古人勤讀的名言。
(1)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板書設計:
勤 讀
當以 三余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教學反饋:
文言文晦澀難懂,因此讀非常的重要,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朗讀的合力。這一點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忽視的。 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呢?我的做法是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對內容的把握都有一定的深度,我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根據注釋解決一些關鍵字詞,再連起來講譯文,大部分學生能連貫地譯出來。
就作業反饋來看,通假字“見”讀錯的較多,說明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