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最佳路徑》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最佳路徑》向我們介紹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從一位年老的葡萄園主“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賣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啟發,產生了“撒下草種,提前開放”的路徑設計策略,最終,其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路徑。
課上大家暢所欲言,經過討論,孩子們知道了年老的葡萄園主買葡萄的方法與其他園主不同,孩子們也選擇去老太太的葡萄園買葡萄,因為老太太給人自由,任其選擇。而這做法也使格羅培斯深受啟發,于是大師下車摘了一籃葡萄,就讓司機調轉車頭,立即返回巴黎。課文分析到這,正準備討論大師是如何設計迪斯尼樂園的路徑的。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問:“老師,為什么格羅培斯不直接叫司機調頭回去,而要去摘一籃葡萄呢?” 我不禁一愣,教學這么多年,自己從未注意過這句話,也從來沒聽到學生問這樣的問題。
我突然反應過來,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于是我也采用了年老葡萄園主的方法,給孩子們自由,讓他們自由討論。于是孩子們像炸開了鍋一樣,有的三五個圍成在一起小聲討論,有的人低頭苦思冥想,有的人一會抓耳撓腮,一會若有所悟……幾分鐘很快過去,我讓大家安靜下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們紛紛舉手,我看見一個孩子怯生生地舉起小手,我就讓她先說,她小聲地說:“老師,我覺得格羅培斯是想謝謝這位老太太。”我點頭同意,繼續追問道:“為什么,要謝謝她呢?”她支支吾吾,說不清楚。這時旁白你有同學迫不及待,于是我笑著請他坐下,請其他同學來說,一個孩子自信地說道:“因為是老太太給他啟示的,讓他設計了很久的路徑,終于想到該怎么設計了。”另一學生補充說:“我也認為是想通過買葡萄這種方法表達對老太太的感謝,是老太太讓他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我笑著說:“有可能哦,還有別的想法嗎?”接著,一個學生站起來,不太自信地說:“我覺得格羅培斯可能想體驗一下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賣葡萄方法”“很好,你給大家打開了思路”我故作神秘地說,“大師僅僅就想體驗一下嗎?大師的想法可能沒那么簡單哦。”一陣沉默片刻,幾個學生似乎恍然大悟,高高舉起手來。一個大聲說道:“我覺得大師,不僅僅就是體驗,他體驗的目的是為設計路徑在做準備。”我非常贊同的點點頭,另一學生更加堅定地說道:“大師一定是想親眼看看老太太的葡萄園里被游客走出來的路,是不是哪葡萄長得又多又好,那走的人就多了,路可能就寬了;如果葡萄長得不多的地方,路應該就窄了。”接著,又有學生進一步補充說:“對,就和設計迪斯尼樂園的路徑一樣,大師其實是在進一步思考路徑該怎么設計,用老太太的這種方法設計迪斯尼樂園的路徑是否合適。畢竟剛才只是有了一點啟發,具體怎么做,還要進一步思考呢。”我用贊賞地目光看著他們,“你們可真會讀書,大師可不是簡單的買點葡萄,他在進一步思考路徑設計的具體做法,所以他進葡萄園是去觀察的。此時你們覺得格羅培斯是一位怎樣的人?”孩子們脫口而出,有的說:“他很敬業,愛觀察,善思考。”有的說:“格羅培斯做事考慮周全,一絲不茍。”還有的說:“大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了我們發現不了的東西。”我最后總結說:“是啊,大師有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也只有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才能從老太太買葡萄的方法得到啟示,這才是真正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