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教學反思
《橋之思》教學反思
圍繞本次的研究專題-------學生質疑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張春福老師的指導下,我對自己原來設計的教案進行了修改:由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下一步的教學.在上課前, 我思想壓力很大,讓學生質疑,教師再根據質疑的情況開展教學,我能應付得了嗎假如這班學生因為是陌生老師上課,不敢提出問題,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著邊際,與解決課文重難點毫不相關,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零零碎碎,只是糾纏于字詞上面,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不能回答……面對這些,我在上課前做了一些準備:學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呢對這,我進行了預設,怎樣讓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研究價值,與課文的重難點的解決密切相關我進行了思考.一堂課下來,我的疑慮消失了,四年級的學生是有能力進行質疑的,而且質疑的水平并不低.由此,我不禁想到:我們作為教學前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尤其是上公開課時,不能因為害怕學生不會質疑而扼殺學生質疑的機會,剝奪他們思考的空間.正如張春福老師對我說的,只要你課前對學生,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考慮就不成問題了.
《橋之思》教學反思
《橋之思》這節課,我從學生對各種橋的感知和認識這個環節導入,提出的問題是“哪種橋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喜歡哪種橋?)接下來,根據年級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了字詞的重點學習。在個人、集體的朗讀中,字音和字形基本掌握了。特別是在集體讀詞中,暴露了學生的朗讀弊病。當學習第二節的時候,大家討論了各種橋的功能之后,我又提出:“你還知道哪些橋讓你難忘?”話音剛落,同學們紛紛爭搶回答,有的介紹漢江大橋,有的介紹家鄉的小橋……忽然,一名男同學提出不知浮橋是什么樣的?之后,雖然學生和老師給了他滿意的答案,但也讓我覺察到備課中的失誤,如果課件中顯示浮橋的畫面,學生對各種橋有更多的認識,不是更好嗎?
進入了第二節的學習,同學們的情緒開始高漲起來,我引導他們:“同樣的語句,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這些都可以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片刻之后,同學們紛紛舉起手,我請第一個舉手的學生,他大聲朗讀:“幽靜的公園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為有了回旋別致的九曲橋,更顯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著說:“你感覺讀出橋的魅力了嗎?”“為什么沒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別致、湖光十色”。“誰再來讀?”我環顧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個舉手最高的女生站了起來,她有聲有色的突出了重點詞,將意境“讀”了出來,得到了同學們的肯定。
不過,想到第三節的學習過程,逐漸“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學習氛圍。學生以實際生活的體會暢談了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小伙伴之間用真誠構筑的心橋;他們積極思維,盡情抒發內心的感受。從他們的神情可以看出在他們的心中也開始架構了。
教學是一門藝術,在學生帶給我興奮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預先準備的“點睛之語”及精彩的結束語也沒了“用武之地”。作為教師只有不斷的去“充電”,不斷的去充實自己,再加上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學時才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