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最好途徑。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立足“以人為本”,運用“以疑導引,細度感悟,動態生成”這一模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1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會正確讀寫 “執行、給予、沉浸、凱旋、圣壇、威脅、呼吁、藍盔、靈柩、彌漫、硝煙、喪鐘”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自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邊讀邊想象、聯系生活體驗和獲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培養學生大膽創新,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親人的悲憤、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摯感情。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重點: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誦讀導引、涵詠品味,感悟爸爸為維護和平壯烈犧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親人的悲憤,從而體會和平的可貴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以及熱切呼吁和平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對重點句子的品讀。
教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課前預習)
1.自學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查閱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樂《讓世界充滿愛》,配樂呈現兩組畫面:陽光下,孩子們幸福快樂的游戲、生活;接著轉換成戰爭中流離失所、蓬頭垢面的兒童。
2.同學們,看了這兩組鏡頭,你有什么感想嗎?
[強烈的畫面對比,借助視聽沖擊,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感受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縮小了現實與戰爭的情感落差,使學生很自然的就會與小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營造解讀期待的目的。]
過渡:戰爭是那么的殘酷,他讓人們失去了家園,讓孩子失去了快樂,呼喚和平是每個人的心聲。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吧!
二.自主選擇,充分展示。
1.板書課題。質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預設: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的呼聲是什么?他為什么發出這樣的呼聲?難道這僅僅只是一個孩子的呼聲嗎?)
[“以學定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尋疑、質疑能力。]
過渡:讓我們帶著這么多的疑問走進文本,走進這個中國孩子的內心吧!
2.自學課文。課件出示自學要求:通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誦讀、與小組成員齊讀等)朗讀課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讀為本”,自由選擇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行獨特的自身體驗。]
3.檢查自學情況。
(1)詞語。(課件出示)
卓越 維和行動 沉浸 藍盔 凱旋 靈柩 彌漫 硝煙 喪鐘
(2)句子。
請學生自己選擇句子朗讀,并說明這句話易讀錯的地方在哪里。教師從課件中截取句子進行展示,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互相評價,在實踐中發現錯誤,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