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通用3篇)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篇1
主題與問題: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獨特個性。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在教學建設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切歸根求源都基于一點——發展學生的個性。朗讀是學生展示自己獨特體驗的舞臺,在這一舞臺上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因此,在小學中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我不斷嘗試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培養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教學方式。
情景說明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四組教材圍繞“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來選編課文,了解戰爭給孩子們帶來的苦難,聆聽他們對和平的呼喚!兑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強烈,包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引起讀者的共鳴。四年級學生通過近四年的語文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精讀課文是學生進行閱讀實踐的范文,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探索,為學生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執行、維護、給予……”等詞語。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確定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 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l)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 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系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教學過程
片斷一 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習情感
師:上課前,張老師想跟同學們談談心,你們覺得現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他們還跟我們買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適的學習環境。
師:當你們在安寧、幸福的環境中生活的時候,你們是否知道還有許多孩子因為戰爭正掙扎在死亡線上,有的被戰爭奪取了親人,無家可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感受一下被戰爭奪取父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一個中國孩子發出了怎樣的呼聲?
生:這個中國孩子為什么要發出呼聲?
師:讓我們走近課文,走近小作者的內心世界,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教學反思:以“呼聲”為情感線——激qing!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兑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課文,在設計中,貫穿“呼聲”于全過程。課伊始,創設情境,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起學生情感。這樣,讓學生沿著小作者的情感階梯,邁向情感高潮,產生共鳴,受到熏陶,得到啟迪。
片斷二 巧設情境,品讀感悟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深。
師:有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孩子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親是個熱愛和平、保衛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
師:爸爸這么的優秀,這么的出色,聯合國加利先生給了他怎樣的評價呢?
。ㄉx句子)
師:誰能模仿聯合國加利先生贊揚一下父親?
(指名讀,評價;教師引讀,全班齊讀。)
師:孩子的父親是優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動了,同學們呢?現在就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令你感動的地方畫出來,邊讀邊體會。
師:想好的同學可以把你的感動說給小組同學聽一聽,把令你感動的句子讀一讀,可以兩人一小組,也可以四人一小組。
生:當我讀到“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心里很難受,爸爸為了維護和平離家而去,他的承諾永遠不會實現了,“我”永遠失去了最親愛的爸爸,孩子多可憐!
師:是。∫粋幸福的三口之家就這樣因為戰爭而破碎了,誰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評議;男同學扮演爸爸來讀這句話,女同學讀旁白。)
生:老師我不知道什么是“藍盔?”
師:“藍盔”是維和部隊士兵統一穿著的藍色盔帽或藍色貝雷帽,上面有聯合國英文縮寫“un”,臂章綴有“地球與橄欖枝”圖案,亦稱“藍盔部隊”。
師:同學們,看到爸爸臨上飛機時還那樣深情地望著我和媽媽,聽著爸爸這堅定充滿信心的話語,你想對爸爸說點什么呢?
生:爸爸我們等你!早點回來!
師:小作者和大家一樣也期盼著爸爸早點回來,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墒乾F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他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再一次見到爸爸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保ㄕn件出示這一句)
生:課文中的小朋友寫得如此清晰,可見這一幕將會永生難忘。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這句話?
。ㄖ该x,評價;女生齊讀這段話。)
教學反思: 以“讀悟”為主渠道——內化!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虼,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通過讀書有所感悟,通過感悟促進內化。如:感悟“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時,讓學生找出有關句子讀,體會體會。并模仿加利先生贊揚一下父親。這樣,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聯系全文讀書內化,為后文的重、難點學習奠定基礎。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編者之間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溝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片斷三 配樂朗讀,想象畫面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一同去感受這難忘的一幕吧!請同學們聽老師讀,大家邊聽邊想象畫面,你可以閉著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靜靜地感受。
師:誰來說說你眼前的畫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師,我想哭,沒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是哭聲。
生:爸爸的嘴沒合上,他肯定告訴孩子別難過,要照顧好媽媽。
師:骨肉分離,這種痛產生的不僅是悲傷,還有力量,還有對和平的呼喚。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心底的呼喚。課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張著……和平!和平!和平!”
。ㄖ该x,分組比賽讀。)
師:課文中的孩子發出了什么樣的呼聲呢?再讀課文。
生:“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指名讀,評議;再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一個中國孩子強烈的呼聲。
。ㄈ帻R讀,教師引讀。)
師:可惡的戰爭奪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的生命,當我們還沉浸在悲苦當中時,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資料,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豐富的圖片、文字,下節課再來交流。
教學反思: 《課標》中指出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情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總得讀” 就是“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進。
收獲與啟示:
上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一課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直到下課后,孩子們還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這篇課文寫得太感人了!”“張老師,我還想讀!”……課堂上,孩子們觸動心靈的感悟,至今還回響在我的耳邊。有的說:“小作者永遠失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孩子多可憐呀!” 有的說:“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沒合上,他肯定告訴孩子別難過,要照顧好媽媽!庇械恼f:“我想象到當時機場非常安靜,只有一片哭泣的聲音!”甚至還有的說:“張老師,我想哭,沒有爸爸多不幸呀!”……給我感觸更深的是在老師沒有做任何指導下,孩子們充滿激qing、繪聲繪色地朗讀,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書是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當然,這里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讀才應該是最為主要的。只有讓學生自己讀,通過讀去體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書信體裁。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設想將小作者這種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首先我反復讀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響孩子們的心靈,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們的情感。因此,在設計時,我就想通過朗讀去打開孩子們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設計上,貫穿了一個讀字。由潛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同時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過程。讓學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靜到起波瀾直至被感動的過程。從課堂上呈現出的效果來看,這種讀甚至要勝過我們枯燥的一千句、一萬句的講解。所以,這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
有待改進的問題: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qing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
專家點評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這一點:“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自讀自悟教學法,以學生的“讀”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語文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我們不能滿足于“教教材”,而應當是“用教材”。我們要“讓思想沖破牢籠”,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教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現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體悟,與言語現象發生共鳴,引導學生朗讀。因為“感悟”首先應有所感,只有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聲,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讀者已有的知識背景、感知經驗碰撞、接通、共鳴,才能豁然開朗、心領神會。語文教學永遠是一塊無限廣闊的創造的天地,讓我們認準方向,大膽地往前走!(張繼紅)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篇2
[教材分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于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本文情感強烈,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不催人淚下。
[設計理念]:
如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失去親人的痛苦,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本教學將根據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以“指導閱讀理解、指導朗讀感悟、指導聯系現實理解句子、指導讀寫實踐”,架起學生和文本溝通的平臺,使學生形成在與文本對話中主動理解和體驗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深切懷念和失去父親的痛苦,對和平無比的渴望。
2、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學難點]:
深切體會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受戰爭的殘酷,熱愛和平、呼吁和平。
[教學準備]:
1.收集資料,了解當今世界戰爭。
2.準備反映戰爭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課件引入:
1、師導: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中,然而這樣幸福的日子并不屬于每一個孩子,因為世界上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師播放課件:配有槍炮聲的有關戰爭場面的圖片:無情的戰火、坍塌的房屋、逃難的人群……)
2、學生看課件后,談談對戰爭的認識或看圖片的感受。(板書:戰爭殘酷)
3、師小結:殘酷的戰爭奪走了無數人寶貴的生命,.這節課我們再一次走近一個中國孩子,一位曾被戰爭奪去父親生命,飽嘗失去親人痛苦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去聆聽這位孩子內心呼聲。(板書課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設計意圖: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教師充滿激qing的導語和多媒體課件播放的有關戰爭的圖片,把學生引入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到了戰爭的可怕,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二、整體入手,復習提問:
1、指名讀全文,學生思考:
。1).雷利在呼喚什么?(板書: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2.)他為什么而呼喚?(課件播放: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
2、師小結:是啊,為了不再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為了擁有充滿愛與陽光的美好家園,我們要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整體把握的能力”。此環節我安排一名學生讀全文,其他學生思考問題。不但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而且把握了主要內容。]
三、了解爸爸,緬懷英雄:
1.師導:雷利的爸爸作為聯合國一名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行動中壯烈犧牲.那么雷利的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加利先生給予了他怎樣的評價呢?
2.指名讀全文,其他同學用橫線畫出評價爸爸的句子。
3、課件出示句子:(1)“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保2)他的死是光榮的,他是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圣壇上。
4、學生結合句子來了解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練習用“卓越”說話。
5、師小結:爸爸為和平事業寧可舍棄一切,他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他熱愛和平,勇敢的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我們為作者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驕傲。
[設計意圖:通過讀文、圈畫句子,來了解爸爸的為人。感受到爸爸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是一個熱愛和平、敢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英雄。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了教學方法,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么優秀的人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那種對戰爭的憤慨、抗議之情會油然而生。]
四、抓住重點語句,品讀失父之痛:
1..師導:沐浴著明媚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邊散步,在美麗鮮花中嬉戲,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可這一切對文中的作者雷利來說,卻永遠的失去了。(板書:痛失爸爸)
2.默讀課文,找出描寫作者失去爸爸而痛苦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來匯報你的理解.(課件出示三四自然段,學生看大屏幕談)
3、學生交流,老師補充、評價。
4、指導朗讀,深切感受:
(1)師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
師啟發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一家人期待著爸爸凱旋歸來,雷利等著爸爸送他那頂藍盔,可傳來的卻是爸爸犧牲的噩耗,突然失去親人的痛苦讓人撕心裂肺。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這種生離死別的場面怎能不催人淚下。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象當時的場面。
(2)學生談一談想到了什么樣的場面,自己什么感受,學生朗讀。(課件播放一婦女因失去親人痛哭的圖片,給學生一具體的想象畫面,引導想象。)
(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談失去親人的痛苦,學生再讀課文,體會雷利內心的痛苦。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在讀中加強體驗。因為只有感受到了失去親人的這種痛苦,才能更深切的感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一環節,我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加上學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仿佛一下子身臨其境:再配上音樂讓學生讀,學生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一步一步指導學生去讀,突破了教學難點。]
五、交流資料,了解世界并不太平,呼喚和平:
1、師導:殘酷的戰爭奪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的生命,一個幸福的家庭破碎了.然而又有多少個幸福的家庭承受這樣的痛苦呢!當我們沉浸在悲痛中時,回首當今世界的局勢,又是怎樣的呢
2、默讀課文,用浪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3、課件出示:
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4、環顧這不安寧的世界,你能否列舉具體的事例來談談?
5、學生匯報。
6、播放課件: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的情況。
7、大量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戰爭太殘酷了,要和平不要戰爭……)
8、小結學習方法:本節課我們還學會了聯系現實,結合具體事例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能夠學會運用。
9、師導:成千上萬的兒童因為戰爭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本來擁有的快樂和幸福。正因為這樣,雷利代表所有的中國孩子,通過加利先生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呼吁。
10、課件出示:課文第八自然段內容,學生齊讀。
11、指導讀:千言萬不盡我們心中的期盼,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但是我們能不斷壯大和平的力量,讓我們將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聲音,再讀課文。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币虼,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具體生動、可借聯想的背景。在理解“但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但是世界并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边@兩句話時,有僅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戰爭事件,而且用課件播放了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和圖片,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積累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的和諧振動。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巨大傷害,學生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從而使學生再一次與作者產生共鳴,從心底里發出強烈的呼吁:熱愛和平、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樣的設計,水到渠成的解決了教學重點。]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這僅僅是雷利一個人的呼喊嗎?(播放課件:世界需要和平。
2、學了本文,談談你的收獲。(啟發學生多角度談:結合本文內容來談,從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來談……)
3、課后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寫在日記本上。(可供參考的題目:我們要和平 不要戰爭、懂得珍惜今天、我們是幸福的、我與伊拉克的孩子比童年……)
4、師小結:世界并不太平,我們不能阻止戰爭,但我們可以壯大和平的力量!讓世界充滿和平,讓生活更美好!
七、板書設計:
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戰爭殘酷
痛失父親
維護和平
制止戰爭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篇3
一、教學目標設計
1、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緬懷父親——一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國孩子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2、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正確讀寫“執行、維護、給予、素質、沉浸、凱旋、遺體、碩士、貢獻、圣壇、威脅、呼吁、妻子、充滿”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
(4)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教學重點: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4、教學難點:
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教學模式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因此,我覺得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搭建好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舞臺,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實踐、主動完善的機會和空間,教師要努力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同時,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上教師就應該做到三個“不”,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
。ㄒ唬 模式基本結構
本節課我按如下環節組織教學
一、 激情導入,引發思考
二、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三、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四、入情入境,潛心會文
五、點題明理,拓展升華
(二)模式基本流程
第一環節: 靜心觀察,引發思考。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第四環節:入情入境,潛心會文
第五環節:點題明理,拓展升華
三、實施與反思
通過“一上”之后,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課時劃分不明顯,既像第一課時又像第二課時。
2、 對學生朗讀的訓練不夠到位。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太膚淺。
3、 教師“一言堂”現象嚴重,對于難點沒有給學生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回答不上來老師就悉數講解。
4、 句子過多的出現在課件上,沒有認識到課件只是起到一個輔助教學的作用,應將句子回歸到課文中去。
將教學過程做如下調整:
第一環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反思】一上時,我從語文園地四的一張照片中導入,發現效果不夠理想,于是運用了一段關于戰爭的視頻,這樣就顯得更加直觀形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第二環節:交流已知,理清脈絡
此環節中讓同學們一邊看老師板書課題,一邊回憶: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反思】這樣做,既對上節課的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回顧與復習,又很自然的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感受情感
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疑問:同學們,雷利為什么要向加利發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呢?他的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又是怎樣表達對爸爸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的?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來了解吧!讓學生帶著問題饒有興趣的走進課文,自主學習。
【反思】通過讀文、圈畫句子,來了解爸爸的為人。感受到爸爸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是一個熱愛和平、敢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英雄。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了教學方法,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么優秀的人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那種對戰爭的憤慨、抗議之情會油然而生。
第四環節:緊扣題眼,明理激情
【反思】此環節中在理解“但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但是世界并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兩句話時,不僅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戰爭事件,而且用課件播放了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和圖片,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積累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的和諧振動。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巨大傷害,學生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從而使學生再一次與作者產生共鳴,從心底里發出強烈的呼吁:熱愛和平、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樣的設計,水到渠成的解決了教學重點。
二上時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情導入,引發聯想
導語: 同學們,當你在和平的環境中享受著幸福、安寧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就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卻還在發生著這樣的一幕。(播放戰爭視頻)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實在是太深重了。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五課,一起去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面對戰爭所發出的呼聲吧!
1、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
2、 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和多媒體課件播放的有關戰爭的圖片,把學生引入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到了戰爭的可怕,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二、交流已知,理清脈絡
請同學們一邊看老師板書課題,一邊回憶: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信中發出了什么呼聲(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
1、 回憶上節課內容。
2、 回答問題
這樣做,既對上節課的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回顧與復習,有很自然的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三、深入探究,感受情感
同學們,雷利為什么要向加利發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呢?他的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又是怎樣表達對爸爸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的?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來了解吧!
1.請同學們輕輕打開課本翻到第70頁,自讀課文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把介紹雷利爸爸的詞語或句子勾畫下來,認真的讀一讀,(生默讀)
1)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作為聯合國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行動中壯烈犧牲,您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贊揚他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指導品讀
2)一個出色的人才。(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本來他應該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指導讀出自豪的語氣
導:像爸爸這樣一個出色的人才,他完全可以找一份安全的工作,但是,他卻選擇了到危險的地方去,去維護和平。這說明爸爸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愛和平的人)
3) 一個深愛家人的好丈夫、好爸爸。(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指導品讀,相機出示藍盔。
導:從你們的朗讀中,我體會到了爸爸對親人深深地愛,也體會到爸爸對這次出行很有信心。讓我們再次讀出爸爸的愛,爸爸的信心好嗎?
同學們,從你們的發言中,我體會到爸爸非常的優秀,非常的了不起。
想象說話:這樣一位出色的父親怎能不讓孩子感到驕傲和自豪呢,她是多么盼望父親能早日歸來!我們和雷利一樣多么希望那一天能早一點到來。那一天,真的來了,爸爸真的凱旋歸來,一家人在機場重逢,該是怎樣一幅幸福的場面呢?(學生交流)
導:現在,爸爸終于回來了,我和媽媽帶著最美的鮮花一起去迎接他,
(播放課件,父親靈柩回來時的悲痛場景)
1、師:我看到了同學們眼里閃著的淚花,我知道,這眼淚是對戰爭的痛訴,是對爸爸的深切懷念。課文中又是怎樣描寫剛才我們看到的情景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深深地觸動了你的心。
對于爸爸的死,雷利有著自己的評價,請同學們把他對爸爸的評價找出來讀一讀。同學們,雷利的爸爸是為了維護和平而犧牲的,現在,讓我們也帶著深深崇敬之情和雷利一起來緬懷這位光榮的和平戰士吧!
1、 讀課文1——4自然段,勾畫句子。
2、 仔細品讀句子。
3、 想象畫面。
通過讀文、圈畫句子,來了解爸爸的為人。感受到爸爸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是一個熱愛和平、敢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英雄。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了教學方法,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么優秀的人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那種對戰爭的憤慨、抗議之情會油然而生。
四、緊扣題眼,明理激情
導: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一位維護世界和平的光榮戰士,一位愛孩子的好爸爸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爸爸的犧牲有沒有喚醒那些制造戰爭的惡魔呢?請同學們自由的讀讀5、6自然段,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運用我們已經學過
的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組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1、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教師點撥:和平的環境是美好的,因此人們把它稱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環境還不穩固,還不持久,所以又說是嬌嫩的“和平之花”。
2、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戰爭的存在。
3、播放圖片或資料。讓學生親眼目睹戰爭的殘忍性以及由此帶給人們的災難。(課件顯示戰爭場面,師解說)
師:看到這兒,你們的心里怎樣想?(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小結)
同學們,作為新世紀的兒童,為了讓和平之神永駐人間,為了讓和平之花不再嬌嫩,我們能夠做點兒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4、師:同學們,這封信中,小作者向加利是為了想通過加利向聯合國呼吁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然而僅僅靠加利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制止戰爭嗎?僅靠聯合國就能維護和平嗎?僅靠維和部隊就能讓世界太平嗎?那你們說應該怎么辦?) 讓我們一同來呼吁吧!讓全世界都能聽得見我們的聲音,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加入到維護和平的隊伍中來吧?(全班齊讀)
1、 自讀5、6自然段,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2、 同桌交流體會。
3、 交流搜集的資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具體生動、可借聯想的背景。在理解“但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但是世界并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兩句話時,有僅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戰爭事件,而且用課件播放了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和圖片,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積累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的和諧振動。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巨大傷害,學生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從而使學生再一次與作者產生共鳴,從心底里發出強烈的呼吁:熱愛和平、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樣的設計,水到渠成的解決了教學重點。
再次反思: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執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自然段。另外還有過渡:同學們,雷利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寫這封信是想通過加利向聯合國呼吁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然而,僅靠聯合國的力量就能制止戰爭嗎?那你們說要靠誰?那就讓我們和雷利一起來呼吁吧!讓我們的聲音傳遍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加入到維護和平的行動中來吧。ㄔ谖闹姓业嚼桌暮袈,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語文課是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入情入境。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雷利看見了爸爸,一頭撲進爸爸的懷抱,爸爸撫摸著雷利的頭,并把藍盔給雷利戴在頭上”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雷利是多么懷念他的父親啊!當鮮花捧來,藍盔接來,而爸爸卻永遠不能再回來時,那時怎樣的痛楚!在情緒的渲染下,學生陷入了對父親深切的緬懷當中。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時,學生能針對同一句話談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發言的大部分同學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根據“藍盔”加上了引號,體會到它的意思并不單純是指一頂藍盔,而是象征著和平。爸爸是想讓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對于文本有自己的認識,平時的語文課上的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初見成效。
同時在這堂課上,我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先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戰爭的資料,初步感受戰爭的存在。然后看課件,親身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提問: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欣賞課件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終于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讓人滿意的效果。雖然這只是一節課,但是帶給我的意義決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我的收獲會更好地運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