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精選16篇)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以課文為媒介,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通過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通過讀,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說教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了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包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根據本冊書單元訓練的重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提高利用課外資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說教材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2、教學難點:
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說教學流程】
根據教材內容和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學中,主要采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評讀、比讀、引讀、范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通過學生的評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通過教師引讀、范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
【教學反思】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本課時的教學我覺得存在以下亮點:
一、教學因遠程教育而精彩
課文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是跨越時空的,這對學生的理解,感悟有很大的難度。如何化難為易,讓學生很快進入文本與小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應該是教師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一方面布置學生采用多種方法(上網、查閱圖書、收看電視……)了解國內國際大事,關注國際局勢,對戰爭有初步地了解。另一方面自己也在網上查閱很多教師的優秀教案,然后根據學情和我自己的教學實際形成比較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案。為了很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有力地突出本文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決定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媒體資源——范讀部分。我初次欣賞這部分內容時,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淚。凄涼、哀怨的音樂;聲、情并茂的朗讀;催人淚下的畫面……我想這對于學生進入文本,感悟,體驗小作者的內心世界無疑是催化劑,所以我很快就將這一部分內容下載到我的電腦里面。然后又從其他網站下載了這一課的成品課件。我發現這些課件中的一些圖片和習題還是可用的,圖片展示的是戰爭后的一些慘不忍睹的場面,我想這對于渲染氣氛、墊定學生情感基調很有作用。習題作為學完課文后的拓展也很不錯。于是我決定將這些資源重組,形成我的教學所需要的一個完整的課件。教學過程中,我的課件發揮了很好的助教功能。當我們一起欣賞那一段視頻資源的時候,看著戴著藍盔的靈柩、聽著小作者的“和平、和平、和平”……在場的老師眼睛濕潤了,一張張小臉掛滿了淚水,我的喉嚨哽咽了。全場師生都沉浸在為了和平而失去父親的悲痛之中,都沉浸在對殘酷無情的戰爭的痛恨之中。沒有一句話,學生的心靈與小作者產生了共鳴。這難道不是遠程教育的魅力嗎?
二、悟讀交匯、情理交融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
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如何讓學生深切感受戰爭的殘酷呢?我是這樣設計的:你是怎樣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談)。看課件,親身感受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吧!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過渡:雷利用信發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爭的殘酷,發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欣賞課件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升華為“戰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人深省。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2
一、 自主探究,體會世界并不太平。
1.過渡:這么優秀的爸爸這樣失去了,我們的心當然是很沉重,所以,我們還要讀出我們的沉重。請同學們翻開書,看到第五自然段,怎樣讀出沉重呢?
師:爸爸倒下了,可是戰爭停止了嗎?課文哪些段落在寫戰爭還沒停止?
2.學習課文6、7自然段。
課件出示語段:今天,我們……嬌嫩的“和平之花”。
1)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2)結合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戰爭的資料,舉出具體事例,請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第6自然段。
過渡:“和平之花”是嬌嫩的(副板書“嬌嫩”),戰爭給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災難,老師這兒準備了一個短片,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一定會把這段文字讀得更好。
(在過去10年里,200多萬兒童在戰爭中被殺死,另有600萬兒童受傷,100萬兒童成為孤兒。87個國家的兒童生活在6000萬枚地雷的陰影中。每年陸續有1萬名兒童成為地雷的受害者。目前世界各國約有30萬男女少年和兒童在軍隊中當“兒童兵”,許多人還不到11歲。)
4)看了這些凄慘的畫面和觸目驚心的數據,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讓我們再次拿起書,把我們看完后的心情讀出來。
5)從多個層面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
6)師導:二十一世紀已經來到,可是戰爭的喪鐘還沒有敲響,今天戰爭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孩子們學完這篇課文,你想說點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寫下來。
7)抽生念所寫內容。
二、 深化情感
在課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段音樂,讓我們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
(師生共同欣賞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三、 拓展與作業。
短暫的40分鐘的課堂讓我們無法停止對和平的呼喚。“和平、和平、和平”的心聲永不停息。同學們行動起來吧!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那些深受戰爭苦難的外國小朋友寫封信,也可以召開“制止戰爭,保衛和平”的主題班會。因為,讓和平永駐人間不僅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更是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共同心愿!
課后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為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為簡,變花為實。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程教育資源在本課就尤如為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限度地挖掘了本課教材內涵。
附錄:
詞語若干,相應的課件,課文朗讀錄音
自問自答: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好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從而為學生終生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乘著新課改的春風,在專家學者的引領和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中,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種種原因,也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現簡單地總結如下:
1.教學中的拓展閱讀進行得不夠深入和廣泛。拓展閱讀是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的關鍵。可是在很多常態課堂上,同主題的或關聯主題的拓展閱讀往往進行得不夠深入或不夠廣泛。教師的閱讀積累不夠廣泛和豐富,學校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條件不夠理想等原因是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因素。
2.學生閱讀興趣不高,學校或班級中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由于家庭因素,學生很少買書;再加上學校圖書室設備的不齊全,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所以達不到預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師對“主題單元”的編寫意圖不理解,對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只教主體課文,沒有處理好“主體課文”與“語文天地”中“閱讀材料”的教學關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開來,沒有引領學生進行遷移性、拓展性閱讀,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增強學生閱讀的能力
4.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閱讀教學時間分配隨意性很大,教學空間封閉。由于教育評價制度的“考試化”導致了部分教師把閱讀教學課變成分析課。課上教師滔滔不絕、繁瑣的講解、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和思考,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則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3
佚名
教學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要堅決反對各種戰爭;體會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感情。
知識要求: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信中都寫了哪些內容;積累印象深刻的詞句。
能力要求: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舉出例子說明“世界并不太平”;展開想像,體會中國孩子和平的真摯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開想像,體會中國孩子和平的真摯感情。
教具準備:常規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1996年11月,一個中國孩子給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寫了一封信,你知道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看看孩子在信中寫了哪些內容?他為什么要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寫信?
二、 聯合國簡介
三、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 中國孩子雷利為什么要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寫信?
2、 信中主要寫了什么事?
四、自學生字詞
1、 讀準字音
2、 記清字形
3、 理解詞義
五、 學習課文
1、 學習信的第一自然段,討論:這段中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2、 讀讀這一段
六、 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繼續學習課文
1、 默讀課文,找出信中哪些內容是作者回憶的?從他的回憶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
3、 點撥:爸爸的嘴張著,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讀最后一個部分課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況?讀讀課文
c、 舉例說說你對這段的理解
d、 老師用現在發生身邊的事實說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討論對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帶感情讀課文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本文情感強烈,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這篇課文一是緬懷那些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二是進一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課文是一篇書信體裁的文章,出自一個中國孩子痛失父親后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摯情感。由于小學生對戰爭特別是戰爭中痛失親人罕有情感體驗,只能從電影、電視中目睹一些場面,教師可利用音像呈現及影片剪輯、提供數據資料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視界差距,憑借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為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臺。
[設計理念]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以“呼聲”起首,以“悲憤”貫之,以“渴盼”作結。全文落點在“呼聲”,“呼聲”承載的“惋惜”、“悲痛”、“憤恨”、“渴盼”等情感如一條紅線貫穿全文始終。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條主線,兩個板塊”,全息閱讀的教學構想:“一條主線”: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要和平,不要戰爭!”“兩個板塊”:“感悟父親形象”和“體味喪父之痛”,憑藉“呼聲”提揳全文,兩個板塊整體規劃,以簡馭繁,凸顯重點,做到“有所不為有所為”。
[教學重點]
1、認識1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正確讀寫 “執行、維護、給予、素質、沉浸、凱旋、遺體、碩士、貢獻、圣壇、威脅、呼吁、妻子、充滿”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體驗和獲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親人的悲憤、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摯感情。
4、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等含義深刻的句子,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制的和平鴿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資料導入,引出“呼聲”——入情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生活在安寧、幸福、和平的環境中,可是,你們知道嗎?還有許多孩子無法擁有這一切!你們看(課件出示戰爭的畫面)一張張凄苦的面龐,一雙雙充滿淚水絕望的雙眼,這些都是生活在戰爭中的兒童!孩子們,看了這些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覺他們很可憐。
生: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太苦了。
生:戰爭太可惡了。
……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個被戰爭奪去父親的中國孩子,感受他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由于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和平的圣土上,對于戰爭,他們缺乏深入的了解。為此,教者創設聲像情境,努力實現聽覺與戰爭畫面的整合,借助視聽沖擊,達到拓展課程資源,鋪墊史實背景,縮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緒基調,營造解讀期待的目的。在學生了解了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后,學生暢言個性化表達。)
二、以疑導引,聚焦“呼聲”——傳情
師: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預設問題二:他發出什么樣的呼聲?
預設問題三:為什么他會發出這樣的呼聲?
預設問題四:難道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教學策略:以學定教。)
師:是呀!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同樣的疑問(出示課件:誰的呼聲?發出了什么呼聲?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呼聲)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用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生讀文,交流不理解的詞語)
教師相機解釋:“聯合國”“藍盔”
師:同學們,剛才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誰來匯報一下。
生:是作者雷利的呼聲。他發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為了讓母親不再失去孩子,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孩子不再失去父親。
(師相機出示課件: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全世界應該一致行動起來,維護世界和平,制止戰爭!)
師:這是雷利發自內心的呼聲,是浸滿淚水的吶喊,請同學們也深情地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吧!讀!
師:這里飽含著雷利失去父親的巨大悲痛和對和平的強烈渴望,因為是戰爭讓他失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所以他呼吁:再讀!(教師板書:呼——和平)
三、探究“呼聲”,感悟父親形象——動情
師:爸爸在戰爭中犧牲了,那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5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一會兒我們交流。
(生按要求完成,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我們交流讀書體會,請匯報的同學先讀出你勾畫的語句,再結合重點詞語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認為雷利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師相機課件出示有關語句,理解感悟,指導多種形式朗讀。)
生: 我從“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本來他應該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精通”看出爸爸很有才華。
生:爸爸這么有才華就犧牲了太可惜了。
師:是呀!爸爸能為祖國做更多的事,卻為維護和平犧牲了。可見爸爸是多么的渴望和平!請同學們帶著惋惜的語氣自由練讀這幾句話。
(生自由練讀)
生:我從“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 “染紅”“浸滿”中知道爸爸是為戰爭犧牲的。
師:是的,爸爸是保衛和平的勇士!讓我們帶著崇敬的心情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
生:“ 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看出爸爸是優秀的偵察員。
師:聯合國秘書長都贊揚爸爸,可見爸爸是多么的優秀。誰能帶著無比崇敬和高度贊揚的語氣讀這幾句話?
(指名讀)
生:我從“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 , 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 。他說 :“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 “爸爸深情的目光”看出爸爸是愛妻子的好丈夫,愛孩子的好父親。
生:“一定”說明爸爸對維和任務充滿信心。
師:請你帶著慈愛與堅定的語氣讀這句話。
(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在學生通讀課文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找出有關語句,抓住關鍵詞,通過朗讀、品悟多角度多層面談談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師:我們的小雷利為擁有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熱愛和平、勇敢、熱愛家庭的父親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他是多么熱切盼望爸爸能凱旋而歸,把那頂象征著和平的“藍盔”戴在自己的頭上。現在你就是雷利,你可以閉上眼睛美美地想象畫面,并和同桌交流,把你的喜悅傳遞給對方。開始吧。(學生自由想象并交流)
師:有誰來美美地說說,爸爸回來以后,可以和你一起干什么?
生:我想送給爸爸一個甜甜的吻,并和爸爸一起慶祝他的凱旋歸來。(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再現雷利一家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場景,形成蘊生活、引導、想象于一體的多元、遞進的新情境,與下文的不幸形成強烈的對照。)
四、潛心會文,體味喪父之痛。——煽情
師: 是啊,多么其樂融融,幸福的一家啊!可是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他是(師導讀,生跟讀第三自然段)……和平!和平!和平!”
師:一位捍衛和平的勇士,一個才華橫溢的軍事觀察員,一位可敬可愛的父親,就這樣被戰爭奪取了寶貴的生命!孩子們,如果你就是雷利,此時此刻,面對爸爸的遺體,你會想些什么呢?(多媒體播放哀樂,并再現靈樞歸來的場景。)
生:爸爸,我很想你。
生:我為有你這樣的爸爸而驕傲!
生:伏在靈柩上失聲痛哭。
師:說的真好!真是感人肺腑,走進了小雷利的內心世界,下就請同學們自由讀這一部分,想一想哪句話最能打動你。
(自由匯報)
師:是啊!骨肉分離,這種痛產生的不僅僅是悲傷,還有力量,還有對和平的呼喚,讓我們齊讀這一部分,用心去感受小作者的悲苦吧!(板書:悲——犧牲)
(生齊讀)
師:爸爸呼喚的是“和平”,這里連續用了三個“和平”,去掉兩個行不行,為什么?
生:不行,說明爸爸對和平有強烈的渴望。
師:在犧牲前的剎那間,爸爸沒有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是呼喚著:
生齊:和平!和平!和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對雷利的“喪父之痛”有了深切體會,進一步升華情感。)
五、 自主探究,體會世界不平,回歸呼聲——升情
師:可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世界和平了嗎?
生:沒有。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今天,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 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師:(課件出示7自然段)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
生:只要有戰爭存在,就說明世界不和平。
生:現在,除了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地方還在戰爭。
師:對于戰爭,你又了解哪些情況呢?
生:我從電視上了解到伊拉克在戰爭。
生:我知道戰爭中的人生活很苦,他們有許多無辜的死傷。
……
師:是呀!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
師:請同學們看(出示課件)。孩子們,當大量的事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時,你又作何感想呢?
生:戰爭太可惡了!
生:我討厭戰爭!
生:我希望戰爭永遠消失!
生:我要和平不要戰爭!
……
師:這也是小雷利內心的感受(板書:恨——戰爭)
師: 是的,是殘酷的戰爭使無數的母親失去兒子,無數的妻子失去丈夫,無數的孩子失去父親,因此,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吁!讀!(課件: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全世界應該一致行動起來,維護世界和平,制止戰爭!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21世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的愛的人類家園!)
六、總結布置作業
師:同學們,小雷利這個痛失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這封信,飽含著渴望和平的真摯情感,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課下請大家完成以下作業:
1、把你印象深刻的詞句摘抄下來。
2、查閱、了解并收集世界動蕩不安,仍然彌漫戰爭硝煙的地 區局勢的資料。
3、有感情的誦讀課文,自學字詞。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全文,檢查預習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誰能簡單的復述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簡單概括。
師:敘述的真不錯,誰能把自己摘錄的印象深刻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
生:讀句子。
師:為什么這句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談感受。
師:多么深刻的體會啊,老師相信你能把這種感情通過朗讀更好地表達出來。(3-5名匯報)
生:有感情朗讀
2、檢查字詞
(1)認識兩條綠線里的7個生字
(2)認讀生詞
執行、維護、給予、素質、沉浸、凱旋、遺體、碩士、貢獻、圣壇、威脅、呼吁、妻子、充滿”
重點理解:呼吁, 沉浸 卓越 凱旋 (練習說話)
3、(指導書寫)
凱;第六筆是豎提,,不要寫成豎彎鉤。
姨:右半部分共六筆,注意筆順。
罪:上扁下寬,注意間架結構。
二、瀏覽全文,簡單回顧書信體格式
三、 拓展實踐,升華情感。
1、師: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少年兒童,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能做些什么?
2、同桌討論,匯報交流。
3、總結升華
師: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們心中的期盼,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但是我們能不斷壯大和平的力量,就請同學們拿出筆來從信里找出最能表達你渴望和平心聲的一句話寫在和平鴿上。小組合作把這些和平的白鴿串起來。(播放課件,音樂《明天會更好》)
生:找句,寫句,串和平鴿,有感情品讀自己摘錄的句子。
四、作業布置,深化內容
師:孩子們,你們都是和平的使者,為了和平,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請拿起你手中的筆,給正在深受戰爭苦難的小朋友寫一封信,注意書信的格式。
板書設計: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悲——犧牲恨——戰爭
呼——和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5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要注重聯系生活的實際,聯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錄象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情感遷移。
課前放錄像(戰火紛飛的伊拉克)創設情境。
課上導入:課前大家注重到電視中的節目了嗎?你看到了什么?
通過伊拉克戰事情況的介紹,聯想9年前,引發學生去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板書課題:2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二、引導讀書,深入感悟。
課前,大家都讀了課文,并做了充分的預習。我們再一次回顧課文,邊讀邊專心去體會,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來讀,體會文中的情感和內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 讀有關的句子,通過讀、評議讀的情況,體會情感。
b 比賽讀,激發學生對內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 引讀,激起全體學生與小作者達到心靈的共鳴。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點詞句的感悟。
“今天,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a引導學生通過讀來體會重點句的意思
b引導學生舉出具體事例,讓學生具體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體事例”可以是圖片的展示、文字的說明等。
c小結,和平需要全世界人們去維護。
(3)渴望和平。
體會讀。學生在讀的時候,通過對朗讀的情況的評議,尤其是讀的語氣。從而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文中的內容,把握朗讀的感情基調,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
比賽讀,深入體會情感。達到與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鳴。
2、閱讀小結,激發情感:
這篇文章,小雷利以書信的形式,向我們傾訴了一個孩子失去父親的悲憤,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的強烈呼聲。情感真摯、催人淚下。
(放錄象,通過戰爭環境下人們的痛苦畫面,激發學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燭光閃動”)
三、聯系生活,導向實踐。
此時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就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不同形式來表達我們愛好和平的心聲。
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師生點評
四、借助板書,升華主題。
世界需要和平。這不只是一個孩子的呼聲,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喚。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6
語文課是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為此在引導學生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時,我的心也隨著學生的發言而隱隱作痛。雷利是多么懷念他的父親啊!當鮮花捧來,藍盔接來,而爸爸卻永遠不能再回來時,那時怎樣的痛楚啊!我在朗讀第3自然段時,聲音不禁顫抖,熱淚不禁盈眶,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的情感也和我達成了共鳴,陷入了對父親深切的緬懷當中。而在他們朗讀的過程中,都能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再化為動情的聲音,每一句話的朗讀都飽含深情。尤其是勵蕓同學朗讀的2、3自然段,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強烈的共鳴,使課堂因為她的朗讀而精彩異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時也有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在教學“雷利的呼吁”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對于戰爭的痛恨,對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實,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只有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鳴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體現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時,學生能針對同一句話談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發言的大部分同學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周璐露同學能根據“藍盔”加上了引號,體會到它的意思并不單純是指一頂藍盔,而是象征著和平。爸爸是想讓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葉旭東能聯系上下文對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對于文本有自己的認識,平時的語文課上的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初見成效。
三、教學課件簡潔、實用,為教學服務。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緬懷父親——一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國孩子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教學本課應根據課文特點和課文的選編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已習得的讀書方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
教學目標:
1 、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父親的無比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2 、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案例:
一、創新情境,激發情感
1、出示課件,播放有關依拉克的特別報道。
2、學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導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為什么說是嬌嫩的?
(2)我們的世界還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舉例說說。
中東戰爭;美國轟炸伊拉克,中國記者遇難;9 .11 事件美國軍用飛機非法侵入我國領空,飛行員遇難……
(3)感情朗讀: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孩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
4、小結
二、自主探究,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傾述與懷念”部分,找出描寫爸爸的句子,體會雷利當時的心情。
2 、自主探究,分組討論。
3 、匯報交流:
(1)出示“父子分別”與“遺體歸來”的畫面
(2)出示以下兩個句子:
a.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
b.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
①這兩個分別應該用什么語氣讀?表達怎樣的心情?
②指名試讀
③評價
④引導想像:雷利萬分悲痛的情景是怎樣的? 假如你是雷利, 在這悲痛之時, 你心里會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3) 爸爸的嘴張著, 仿佛在呼喚著什么。
①理解“呼喚”。
②“我”聽見爸爸呼喚的是什么?媽媽聽見呼喚的是什么?
(4)出示課件,理解句子:
……和平!和平!和平!
①自由讀,說說兩個句子有何異同?
②體會這兩個句子所表達的不同感情。
③齊讀
(5)對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導學生找了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情感。
出示課件,齊讀句子:救救孩子們,要和增,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孩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
三、導向實踐,深化認識
1、我們作為一名少年兒童,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能做點什么?
2、分組討論
3、匯報交流:
讓學生明白,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要以是現在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也可以是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
四、朗讀課文,升華情感
通過學習課文,我們感受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感受到和平的寶貴。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讓我們向聯合國呼吁——
齊讀:“敬愛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人類家園”
五、課外拓展,呼喚和平
鼓勵學生,給那些深受戰爭苦難的外國小朋友寫封信,表達對他們的同情和對侵略戰爭的譴責。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以情導讀,自主探究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中心。學習中,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得到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為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三點:
1、播放伊拉克特別報道,再現了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激發了學生仇恨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為后面的教學作了感情鋪墊。
2、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指導,體會雷利無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導和平的心聲。
3、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行動,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學生熱愛祖國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情感得到升華。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8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感受到孩子們沒能真正走進文本,沒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與孩子們遠離戰爭有關,更與老師的引導有關。反思自己的課堂,該如何加以改進呢?我們強調對文章的“感悟”,“感”是對文章的感受,“悟”是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怎樣讓學生感悟呢?就應該讓學生去讀,從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聲。老師首先要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會讀書的孩子去悟”,去尋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鮮花,兩次提到“藍盔”,我都沒有加以引導,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進行,這樣學生就沒有情感上的變化,由悲轉化為恨,也就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呢?
比如可以讓學生想象,當他們一家人手捧鮮花,滿懷喜悅地來到機場迎接爸爸,看到的確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會想什么?說什么?我想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再如,學完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問:“假如沒有戰爭,假如爸爸還活著,他會取得哪些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到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和平的勇士、一個可愛可敬的爸爸、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就這樣被戰爭奪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來了,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么?
我想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再去讀書,學生就很容易動情。另外對于世界并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還應該讓學生補充資料,這樣才能感悟,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今天的課給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節課真難”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不斷提高。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9
蘇教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敬愛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
您好!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我和媽媽卻接到過您的問候。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作為聯合國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行動中壯烈犧牲,您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贊揚他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對此,我和媽媽向您表示深深的謝意。
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們與爸爸相約,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
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我聽見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本來他應該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他的死是光榮的,他是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圣壇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獻上一束最美的鮮花,因為他是保衛世界和平的光榮戰士。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
今天,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我們一定要像爸爸那樣熱愛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
敬愛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國孩子,通過您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全世界應該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二十一世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祝加利先生身體健康。
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
1996年11月8日
而北師大版中有一篇課文:《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原文如下:
1996年8月,在第八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的開幕式上,一個中國男孩宣讀了他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
“兩年多來,我們全家人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回眸。他對我說:‘孩子,等爸爸回來,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和媽媽相約,等爸爸凱旋那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去迎接他。”
“后來,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捧著鮮花,接回來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我大聲呼喊:‘爸爸,我親愛的爸爸呀,我才只有11歲,需要您的愛,需要您那有力的大手,需要您那寬闊的肩膀……’但是,爸爸卻再也不會醒來,爸爸的嘴微張著,仿佛在呼喚什么。”
這個孩子叫雷棣,他的父親雷潤民——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兩年前在中東執行任務時犧牲了。得知父親犧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傷,發高燒一連幾天不退。媽媽望著沉默的兒子,忍著巨大的悲痛說:“記住,孩子,你爸爸是為維護和平犧牲的。他是保衛世界和平的光榮戰士”雷棣一頭撲進媽媽的懷里,泣不成聲地說:“媽媽,我會記住的。”他和媽媽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來,放在爸爸生前讀書的寫字臺上,那頂象征和平的藍盔擱置在骨灰盒上。書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靜而深情的目光望著他。
從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像許多孩子一樣,雷棣原來也很淘氣。爸爸不在了,雷棣卻變得懂事了。晚上,他會悄悄為媽媽掖被角,看到媽媽不舒服,會再三叮囑媽媽去醫院。他非常關心國際政治,注意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國際新聞,特別是看到那些婦女兒童在戰亂中受傷害的情景,他情緒十分激動。他知道爸爸是為了保護這些婦女兒童犧牲的,他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的人民在飽受戰爭的苦難。他下決心要像爸爸那樣,熱愛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他還知道,要繼承爸爸的事業,必須有豐富的知識,為此他發奮學習。他在數學競賽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獲得了獎、登了報,他利用業余時間通讀了《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種外語,所以能勝任聯合國復雜的維和工作。雷棣從小就注意學習外語,爸爸犧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時,英語已達到大學二年級的水平。
有一天,一位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問路,雷棣用熟練的英語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媽媽熱情地接待了他。雷棣還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鋼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親在維和行動中犧牲了,對雷棣說:“我要邀請你去哥本哈根大學讀書,費用全部由我們支付。”雷棣平靜地回答:“我爸爸對我說過,‘記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贏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樣,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會去哥本哈根,但我要憑自己的努力去。”教授激動極了,說:“你是一位優秀的中國男孩,我相信今后會在中國駐丹麥大使館里見到你。”
雷棣正在成長,一個企盼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孩子正在奮發努力。雷棣希望自己長大以后像爸爸那樣優秀,像媽媽那樣堅強。他說:“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
蘇教版里,這封信的落款時間是“ 1996年11月8日”;
北師大版里,這封信的宣讀時間是 “1996年8月”。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 (international week of science and peace) 是1988年12月第43屆聯大通過的,將每年11月11日所屬的一周定為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在這一周里,各成員國舉行活動宣傳科技在保持世界和平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而努力。
那么,北師大版中8月的說法明顯是缺乏事實支持的。
在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16年中,已有8名中國軍人在維和行動中殉職。他們是:
雷潤民,海灣戰爭后,聯合國駐伊拉克-科威特軍事觀察員。1991年在伊科邊境因車禍犧牲。2003被聯合國追授達格·哈馬舍爾德勛章。
劉鳴放,聯合國駐柬埔寨軍事觀察員。1992年5月在柬埔寨執行任務時,感染腦瘧疾,醫治無效不幸犧牲。
陳知國、余仕利,中國赴柬埔寨維和工程兵大隊1中隊3分隊8班戰士。1993年5月21日22時40分,一枚火箭彈落入駐扎在磅同省斯昆鎮的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營地,陳知國、余仕利不幸犧牲,另有7名中國工兵受傷。
郁建興,聯合國對伊武器核查機構化學視察組組長。2003年3月13日14時許,郁建興帶領其他幾位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部努曼尼亞加工廠進行核查,在乘車返回巴格達途中發生車禍。郁建興頭部受傷,搶救無效不幸犧牲。
付清禮,中國赴剛果(金)維和工兵連建筑分隊3班班長。2005年5月3日中午,付清禮在基武湖畔一個臨山半島上洗刷裝載機上的污泥時突然暈倒,搶救無效不幸犧牲。5 月4日,聯合國官員建議,將這個半島命名為“付清禮半島”,以示紀念。
張明,中國赴利比里亞維和運輸分隊士官。2005年10月24日7時 15分,在與戰友外出執行任務時,被子彈擊中頭部,不幸犧牲。
杜照宇,聯合國駐黎巴嫩軍事觀察員。2006年7月25日19時30分,以色列空軍對黎巴嫩南部邊鎮希亞姆進行了襲擊,擊中聯合國觀察員哨所。杜照宇與其他3名聯合國觀察員不幸遇難。
其中,軍事觀察員是雷潤民和劉鳴放。但劉鳴放在柬埔寨維和期間染上腦瘧疾,回國后才死亡,與課文明顯不符。基本可以判定,蘇教版中未明說的“軍事觀察員”,指的應該就是雷潤民。
雷潤民的死亡原因是車禍。一個新加坡觀察員顯擺駕駛技術,結果翻車。
他是我國第一位犧牲的維和人員。
中國維和部隊
應聯合國秘書長請求,中國自1990年開始,每年向聯合國派遣軍事觀察員執行維和任務。
中國維和部隊大事記
1988年9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
1989年——中國首次派人參加了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助團,幫助納米比亞實現從南非獨立的進程。
1992年4月——中國第一支“藍盔”部隊—軍事工程大隊赴柬埔寨執行任務。
2003年4月——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包括工兵連和醫療隊。
2003年11月——中國赴利比里亞維和。部隊由運輸分隊、醫療分隊、工程兵大隊組成。
2004年10月——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員赴海地維和。這是我國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
2005年10月——中國維和部隊赴蘇丹。部隊有工兵分隊、運輸分隊和醫療分隊。
2006年3月——中國維和工兵營開赴黎巴嫩,這是我國首次向中東地區派出維和部隊。
評論人:午后的水妖 評論日期:2009-3-30 13:57
不可能的象征物
——注意,中國維和部隊佩戴的“藍盔”是 1992年才開始的。那么,在1991年犧牲的雷潤民怎么會答應給他兒子一定藍盔呢?
蘇教版中說的是——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在1992年才開始的頭盔樣式,在雷潤民離開中國的時候(1991年之前)根本還無法預期。所以,這段話的真實性是很可疑的。
另有一句“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既然雷潤民不可能戴著藍盔出發,也就無所謂藍盔的回來不會來。這個“回來”實在是有些無厘頭。
而北師大版說的是“后來,這頂藍盔回來了”,同樣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令人困惑的時間問題
在蘇教版中,是這樣表達的:
“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作為聯合國的一名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行動中壯烈犧牲。”
“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
而在北師大版中,則是這樣表達的:
“兩年前在中東執行任務時犧牲了。”
但是雷潤民犧牲的時間是在1991年11 月,而且是因為同伴飆車導致車禍死亡。這個時間跟兩個教材所明示的1994年出入太大。
而且據《新京報》101期的報道,雷潤民犧牲后,母親竭力不讓孩子雷棣知道消息。甚至在雷棣升入初中后,仍找到他的校長,希望校長不要讓孩子知道父親已死的事實。雷棣直到1996年才得知父親犧牲這個消息的。那么,兩個版本的教材中所陳述的“兩年前”得知父親犧牲后,雷棣的種種表現就令人感到困惑不解了。
蘇教版中說“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兩處鮮血,分明都在暗示死亡時間比較短,血液尚未因氧化而呈現醬色。
北師大版說得更有意思,
“我們捧著鮮花,接回來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
“得知父親犧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傷,發高燒一連幾天不退。”
“從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像許多孩子一樣,雷棣原來也很淘氣。爸爸不在了,雷棣卻變得懂事了。晚上,他會悄悄為媽媽掖被角,看到媽媽不舒服,會再三叮囑媽媽去醫院。他非常關心國際政治,注意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國際新聞,特別是看到那些婦女兒童在戰亂中受傷害的情景,他情緒十分激動。他知道爸爸是為了保護這些婦女兒童犧牲的,他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的人民在飽受戰爭的苦難。”
如果雷棣是在1996年才得知消息的,那么雷潤民的尸體,他如何得見?什么“發高燒”“變懂事”“一下子長大”更加無從說起。文章對雷棣行為和心理的種種表現,好像撰文者就在雷棣身邊,并能直接了解雷棣想法一樣。但雷棣是在雷潤民犧牲5年后才得知父親死訊的啊!這里的時空穿越,真的難以自圓其說。
更何況,1991年的時候,雷棣只有6歲。當一個6歲的孩子說出那些“懂事”的話,做出那些“懂事”的行為的時候,作為成年人,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擔憂而不是興奮、贊嘆。當一個孩子表現得不像孩子的時候,其必然有重大的創傷在內心里疼痛。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包容、撫慰和溫暖,而不是用肯定的方式激勵他繼續“懂事”。
附:《新京報》101期
雷棣失去的父親名叫雷潤民,是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的第一位犧牲者。
據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5月23日回憶,雷潤民犧牲之后,雷棣的母親一直瞞著雷棣。雷棣到二中上學時,其母親曾請求鈕小樺,繼續隱瞞這個消息。當雷棣得知父親犧牲致信加利時,父親雷潤民已經去世整整5年。
中國國防報記載,1991年,雷潤民作為聯合國駐伊拉克—科威特觀察團的軍事觀察員,被派至伊科邊境,因車禍犧牲。那一年是中國參與維和行動的次年。
同時,北師大版中還增加了一個雷棣帶一個丹麥教授到家里作客的消息。
這個事情因為缺少相關論據,我很難作出判斷。
因為按照現代國家對兒童的保護,陌生人是不可以“要求”到未成年人家里作客的。在丹麥,孩子從孕育、出生到成長的全過程,必須有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家負責。從這樣的文化里成長起來的教授,是否可能向一名兒童提出去他家里做客的要求,也是值得懷疑的。
最后一個問題:
我試著將蘇教版中的這封“信”更換父親和兒子的角色,發現這封信的邏輯依然成立。
因為這封信中所運用的邏輯,乃是政治邏輯,而非情感邏輯,其語言也是社會化的官方語言,而不是個體的語言,更不是兒童的語言。
我們找不到任何一絲兒子對父親的個體化的細節信息,也看不到在兩個生命在親密互動中才會產生的那種細膩、敏銳而親切的感覺,更體會不到孩子看著父親時的那種悲傷與愛戴彼此交織糾纏的復雜感覺。空洞的說教,和剛硬的外部,以及模糊的面孔組成了這篇所謂的信件。孩子是陳述者,還是被陳述者?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我們能不能以真實的,好的方式,來傳遞給孩子一些美好的信息?在謊言、欺騙和遮蔽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分裂和墮落是他們的必由之路。而我們又如何能保證我們的孩子不會被剝光了情感和記憶,成為一個“被陳述”的對象。
每每想到這里,我就越加擔憂。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渴望和平。
2.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國際上仍存在的不太平的硝煙*激發孩子們熱愛和平的情感。
3.學習課文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課時劃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酌情感。
2.學習課文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的生活很幸福,你們看:鳥語花香,陽光明媚,無憂
無慮……可是,這樣幸福的日子并不屈于每一個孩子.因為世界上不少
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可愛的孩子們。(引導
生結合國際形勢發育,例舉目前的國際戰況)
2.看到這些情況*你們想說什么?(引導生發言)
3.好‘還有許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語言,我們的烈士的兒子雷利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呼聲吧。(板題,讀
題:22.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二、自學課文
1. 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做上記號。
(2)邊讀邊想:雷利這是說給誰聽的呼吁?都說了些什么?
2.學生根扼要求自學,允許討論。
3.匯報自學情況。
(1)生字學習情況。(生字卡抽查)
音: 卓(zhuō)越 素(sù)質 藍盔(kuī) 凱(kǎi)旋 手腕(wǎn) 碩(shuó)士 彌(mí)漫 硝(xiāo)煙 靈柩(jiù)
形:彌 碗 盔 硝 柩 你 腕 炭 峭 疚
義: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質:指人的綜合素養。
靈柩:裝進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喪鐘;教堂為教徒死亡敲的鐘。比喻死亡或滅亡的信號。本文指
讓戰爭停止的信號。
(2)請一學習小組開火車讀文,正音。
(3)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這是’個個曰孩子寫給聯合同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信,信個用極富
情感的語言呼出了自己的心聲:要和平,不要戰爭。
三、再瀆課文,按老師的提示將課文分為兩個部分。
1.懷念為維和而犧牲的爸爸。
2. 通過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導朗讀,讀出情感。
1. 在讀第一部分時要讀出對爸爸的崇敬、思念。
2.在讀第二部分時,語氣要加強,讀出孩子心中強烈的渴望。
五、小結。
世界需要和平、讓我們為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六、作業。
1.抄下來印象深刻的語劉。
2.試著背誦最后三段,加上感情后作為演講詞在早會時演講。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學習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1.聽寫
卓越 素質 維和 執行 聯和國
給予 凱旋 手腕 彌漫 硝煙
2. 指名上前就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內容作演講,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情緒。
二、繼續學習課文。
1.自巾讀文,思考討論;作者為什么要給聯合國秘書長寫這封信?
(找句展開教學。)
因為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
少地區還彌漫苦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投影)
(1)這句話不太好理解,你讀懂了嗎?(引導生理解“嬌嫩的,和平之花”,并找山具體事例來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
(2)討論:這些戰爭是必須發生的嗎十(引入學習下一句)
2.面對這些不必要的戰爭,作者說應該怎么做呢?(引讀—我們一定要向爸爸那樣熱愛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那么我們呢?
討論: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能夠做點什么?
每組派一代表做記錄,將想出的辦法記下來.然后派代表上前匯報。全班綜合后,由班委執筆,向全校同學發出一封倡議書—號召全校小朋友為維護和平出力。
3.梳理全文,了解本文的寫信的格式,準備給深受戰爭苦難的外國小朋友寫封信。
(1)寫信格式的復習。“稱呼、問候、正文、祝語、署名、日期”這是一封信的基本部件,注意他們所在的位置。
(2)想想體要對這些孩子說什么?
a.鼓勵他們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維護和平。
b.告訴他們有許多人關心他們、愛他們。
c.談自己對他們的幫助。
(3)可單獨完成,也可幾人合作。
三、課堂練筆。
給深受戰爭苦難的外國小朋友寫封信。
四、小結。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號召更多的人為和平出力!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繼續寫信。
3.收集有關世界(伊拉克)戰爭的資料,為維和收集證據。
4.寫一寫,為了維護和平,我們能做些什么?
板書設計:
2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平!
和平!!
和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1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書信體精讀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的“我”沉痛地悼念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壯烈犧牲的爸爸,并向國際社會呼吁:“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情感真摯,催人淚下。本單元的主題是:維護和平,制止戰爭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教材圍繞這專題選編了《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四篇課文,通過學習這組課文,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聆聽課文中的人物對和平的呼喚,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一、認識書信的格式
1.認識課文體裁。這篇課文屬書信體裁,小學生第一次接觸這種體裁的課文,他們會感到陌生和新奇。課始,可結合課文簡略介紹書信的格式和寫法。書信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下來給指定的人看的。書信的格式是:(1)開頭頂格寫收信人的名字或稱呼,頂格的意思是表示對收信人的尊敬;然后寫上簡短的問候語,表示對人有禮貌。(2)在收信人姓名或稱呼之下另起一行按記敘文的格式寫信的內文,內文可根據行文需要分段敘述。內文是書信的主要部分,應簡明扼要地講明要告訴對方一件(或幾件)什么事。(3)內文寫完后要針對對方的身份寫上簡單祝福語。(4)最后在信的右下方寫上寫信人的姓名和寫信的日期。
2.聯系課文,加深對書信格式的理解。(1)這篇課文是誰在什么時候寫給誰的一封信,他們的姓名分別寫在什么地方?(2)哪幾處是寫信人對收信人的問候語和祝福語,分別寫在什么地方?(3)哪幾處是這封信的內文,一共寫了幾段話?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大體知道課文寫一件什么事。本課生字新詞較多,如果不理解字、詞義便會影響閱讀效果。文中的“聯合國”、“聯合國維和部隊”、“藍盔”、“呼吁”等詞語可由教師作簡要解釋。“卓越”、“沉浸”、“凱旋”、“靈柩”、“征衣”、“圣壇”、“彌漫”、“喪鐘”等詞語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2.細讀課文后,小組討論:“這封信寫了哪幾層意思,這幾層意思的表述順序是怎樣安排的?”了解敘述順序,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安排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讀、說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的理解有深有淺,甚至抓不住重點,但只要能結合課文來說,就應該表揚鼓勵。
3.歸納學生的發言,理清課文脈絡。這封信的寫作順序是這樣安排的:
(1)先寫“我”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感謝(內文第1、2自然段),從中道出父親的身份、死因和品質,為敘述后面的事情做好鋪墊。
(2)再寫“我們”全家為失去親人而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引發“我”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文第3~7自然段)。
(3)最后寫“我”代表全家,代表全中國的孩子,通過聯合國秘書長向全世界發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吁。這部分是課文的中心(內文第8自然段)。
4.研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文筆雖然平實,但感情卻十分濃郁。只有通過潛心研讀,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處使用轉折復句是本文在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所謂轉折復句,就是后一分句不是順著前一分句的意思說下來,而是轉到與前一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方面去,用巨大反差震撼讀者的心靈,增強表達效果。可引導學生研讀下面一些句子:
(1)“爸爸臨上飛機前,我和爸爸相約,等凱旋的那一天,爸爸送我一頂‘藍盔’,我要用最美的鮮花迎接他。”從“凱旋”、“藍盔”、“鮮花”這三個詞語中,你能體會出他們的愿望和心情嗎?
(2)“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①讀這段話,在表示轉折關系的詞語下加點。②體會轉折關系復句的表達效果。(前后意思相對,渲染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
(3)找一找課文中還用了哪些轉折關系復句,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①“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本來他應該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說明戰爭摧殘人才,破壞人類進步。)
②“今天,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表達了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中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高尚情感。)
③“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我和媽媽卻接到您(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問候。”(說明父親的死是光榮的,他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④小結:轉折復句中的關聯詞可以單獨用在一個分句里,如:“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也可成套使用,分別用在前后兩個分句中,如:“我們中國的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三、擴展延伸,練習表達
1.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反法西期戰爭的勝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請你聯系現實,閱讀本單元“資料袋”中資料,說說為什么“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
2.“我”為什么要向世界呼吁“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3.給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爸爸、媽媽或孩子寫一封信,表達你對他(她)的同情和對戰爭的譴責。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2
一、學習目標:
1、認識1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
4、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教學重點:理解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課前準備:課件、資料
五、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略)
學習內容: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解主要內容,領悟信中對爸爸的描寫的內容。
第二課時
課前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一)激qing——凸顯“呼聲”。
1、聽寫詞語。
2、同桌互評自改。
3、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4、同學們,雷利的呼聲是——要和平不要戰爭。一個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雷利,為什么會發出如此強烈的呼聲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共同探究的重點內容。
[意圖:通過課前播放的歌曲《讓世界充滿愛》那哀婉的音樂與悲慘的景象呼應,為本節課的學習定下了“基調”,又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激起學生的情感,凸顯“呼聲”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究——感悟呼聲。
1、默讀課文,找原因。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并動筆畫一畫,找出“雷利為什么會發出如此強烈的呼聲”的最根本原因,讀讀有關句子,體會體會。
2、小組合作、議原因。
小組互相交流讀書體會。
3、班級交流,悟原因。
問題:雷利發出這樣的呼聲,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學生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語句,教師點拔、領悟“雷利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呼聲”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語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課后思考練習2)
③讀句感悟
(a)理解重點詞語“太平”“嬌嫩的和平之花”、體會句子意思。
(b)聯系課文內容,互評促進,體會“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體事例,體會“世界并不太平”。
(d)觀看錄相圖片,體會“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結:同學們,大家從“雷利的爸爸為維護和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收集的有關具體事實和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想到了什么,請用一句話表達出來。(要和平不要戰爭)。
⑤過渡:“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雷利的呼聲,也是我們的呼聲,更是全世界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們共同的心聲,讓我們拿起課本和小作者一同吶喊,一起呼吁!(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意圖: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難點所在,再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從有關事例交流和觀看錄相圖片中以評促學突破難點,使學生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三)延伸——內化呼聲。
1、聯系實際,寫行動。
學習課文中的有關語言或句式小練筆。
2、內化情感,道心聲。
學生在班上交流,評價。
3、總結:同學們,我們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為了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讓我們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讓世界充滿愛!同學們把我們的心聲唱出來吧!(音樂響起——《讓世界充滿愛》)下課。
[意圖:通過自己寫行動,交流評價道心聲,意在讀寫結合,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內化情感,進一步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板書: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
要和平不要戰爭
↑
世界并不太平
[設計說明]
一、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又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這個理念,始終重視“以讀為本”,突出感悟;重視“三維”目標的評價,突出素養;注意加強詞句訓練,扎實基礎,培養能力。
二、教材處理。根據《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提示,應圍繞思考·練習2、 3題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后思考·練習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句話,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與文本對話并通過聯系實際,小練筆、道心聲等途徑讓學生加深感悟,突破難點。
三、設計意圖。
1、以“呼聲”為情感線——激qing。《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課文,在設計中,貫穿“呼聲”于全過程。課伊始,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激起學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在感悟語句,突破難點,情感共鳴時,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強化學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又在“小練筆,道心聲”內化情感時,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升華學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樣,讓學生沿著小作者的情感階梯,邁向情感高潮,產生共鳴,受到熏陶,得到啟迪。
2、以“評價”為杠桿力——促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是我們學校“語文學習能力科學評價”實驗課題的子課題,我們力圖在課堂教學中實驗摸索,努力實施,盡量發揮課堂評價的功能,努力達到以評促學的評價目標。如在聽寫詞語后,讓學生對照屏幕同桌互評自改,促進學生把詞語寫正確,把字寫工整漂亮;在突破難點時,讓學生互評感受,讀中互評,以評促理解,以評促朗讀;在小練筆、道心聲時,又讓學生互評行動,互評語言運用,促進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的進一步內化。
3、以“讀悟”為主渠道——內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通過讀書有所感悟,通過感悟促進內化。如:“默讀課文,找原因”這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讀讀有關句子,體會體會。這樣,讓學生有的放矢地讀書,通過讀書、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個語句時,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感悟這個語句的意思,又聯系全文讀書內化,突破了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編者之間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溝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
3、能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重點】理解“我”為什么發出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世界里,這里有親人的疼愛,朋友的關懷,師長的誨,這里有鳥語花香、明媚陽光……可是,這樣幸福的日子并不屬于每一個孩子,因為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許多孩子因為戰爭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的幸福生活,他們不得不在死亡線上掙扎著,有的失去了自己摯愛的親人,無家可歸。有一個中國孩子給前聯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個孩子對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他的心靈呼喚吧!
2、板書課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師:雷利在這封信中對聯合國秘書長說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1、將課文讀通讀順,讀不通的地方反復朗讀幾遍。
2、點名讀課文,師正音。
三、精讀感悟
過渡:相信大家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了,那么他一個中學生為什么要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發出這樣的呼聲呢?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深入地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作點旁注。
1、學生自學課文,師巡視指導。
2、交流,點撥:
第一層理解:爸爸在執行維和行動中犧牲了,很悲痛。
⑴ 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呢?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1~4小節。
師引導概括出:工作出色、愛妻子、愛孩子、熱愛和平。
⑵ 練習朗讀課文。啟發:你認為在讀這一部分內容時應帶著怎樣的感情?(激動、悲傷、驕傲)
⑶ 點名朗讀──學生互評:
老師點評:老師聽出了激動、悲傷的語氣,但自豪的味兒還不夠,特別是在第3小節中,當我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中無比的悲傷,但是也為有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爸爸而自豪。
⑷ 齊讀第3小節。
⑸ 第3小節的結尾處連用了三個“和平”,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借爸爸的口表達了自己熱愛和平,迫切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⑹ 教師引讀:
所以聯合國秘書長對爸爸的殉職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名……素質”。
第二層理解:和平之神還沒有永駐從間。
師: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到?
⑴ 學生交流:
相機出示“世界并不太平──”。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大家可以聯系課前的預習來交流。(師點評)
⑵ 學生自由交流:
師點評:看來是個關心時事政治的人;你的課外閱讀真豐富;你的預習很充分。
⑶ 演示cai課件:
師小結: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只有錚錚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僅是對生命的摧殘,更侵蝕著每個純潔的心靈。如果你看到了這些場面,你會對聯合國秘書長說什么?
⑷ 自由交流。
⑸ 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課文第5小節:
點名讀──集體讀。
師點評:看來大家已經讀進了課文,與小作者產生了共鳴。
師:如此嬌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經得起戰爭的摧殘,請大家一起欣賞兩首小詩《地球的呻吟》、《地球的呼聲》。
⑹ 學生選讀──集體齊讀:
讓世界遠離戰爭,讓世界充滿陽光,充滿愛,是我們每個人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唱響《讓世界充滿愛》。
⑺ 學生欣賞音樂。板書:和平
四、小結升華
師:同學們,為了制止戰爭,讓世界充滿愛,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暢談)
【板書設計】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藍盔、軍事觀察員、聯合國、卓越、罪惡、呼吁”等詞的意思。
2、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通過查找資料,理解“但是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這句話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理念:以情促讀,以情促悟。以孩子的呼聲這一段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先是以孩子發出了什么呼聲,再通過回憶父親感受失父之痛促使學生理解孩子的呼聲,最后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當今世界還不太平再次促使學生深切感受孩子發出的呼聲。三次出示的孩子呼聲體現了層次,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教學設計:
一、激qing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中,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因為世界上有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
課件出示
師: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有多少人傷痕累累,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又有多少人妻離子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齊讀課題)
質疑:讀了課題,有什么想知道的?(為什么發出呼聲?發出什么呼聲?)
二、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出示“聯合國、藍盔、軍事觀察員”相關資料。
2、解決質疑的問題。師:是不是知道這些就可以了?今天我們還要透過語言文字用心來感受作者的呼聲。
三、 以情學文。
(一)、出示孩子呼聲這一段。指名讀
(二)、感受“失父之痛”
1、自讀課文,用記號劃出描寫父親的相關句子,然后讀一讀,說說你從中感受到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2、反饋。
句1: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卓越”
句2:兩年多來,我們全家……
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這一去可能會有什么情況發生?
指名讀爸爸的話。(深情)
句3: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
師讀這一段,同學們閉上眼睛,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指名說
出示填空,填一填,看看這些詞填與不填有什么不同?
(師隨機點撥)
指導朗讀
句4: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
(三)、再讀孩子呼聲
師:同學們,一個軍事觀察員,一個愛妻愛子的爸爸、一個出色的經濟學碩士,就這樣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這是多么令人心痛,而對于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來說,更讓他懂得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意義,讓我們一起和雷利呼吁。朗讀。
(四)、感受世界的不和平。
學生交流資料談感受。
師出示有關圖片。
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讀“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五)、再讀孩子呼聲。
師:同學們,這一組組照片、數字刺激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視線,更刺激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一起呼吁。齊讀。
四、升華情感,呼吁和平
師:同學們,相信大家的呼聲一定能感動罪惡的子彈,“和平之花”將永遠燦爛,看,我們的世界應該是美麗的。看圖。
和平鴿已經展翅飛翔,讓我們拿起筆,也來寫上幾句和平的話。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5
一、說教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 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語言樸實,情感強烈,讀之催人淚下。但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孩子,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首先,是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因為學生們均來自農村,信息資源渠道狹窄、閉塞,對于世界局勢可謂是一無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經過選擇、整合、加工后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勢,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導課時運用和諧的音樂來襯托小作者的喪父之痛;在講解小作者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父親的靈柩回到祖國時,播放了《葬禮進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場面和悲傷的情懷,以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發學生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再者,針對文中出現的和平之花,我專門用鮮艷的紅色打印成鮮花的形狀,并寫上“和平”兩字,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鮮艷,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殘,讓學生從中感受的戰爭的可惡和對和平的期盼。
(二)引導學生多揣摩,從作者的喪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
教學中,學生通過讀課文思考:“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在呼吁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特別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 的呼吁來重點理解體會、感悟交流。教學中還采用換位體驗:假如你是雷利,你會怎樣介紹爸爸?假如你是雷利,為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嗎?假如你是雷利,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里時,你的表現會怎樣?……這些方面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又從重點語句(如“喪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語句以及“對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加強指導多讀,讓學生在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
教學中,主要采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比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通過學生的品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通過教師引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尤其是重點語句,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特別是“他的嘴張著,他在呼喚”和“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以及“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夠聽到的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等語句的朗讀,要達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語句較多,作者的情感學生無從體驗,他們對此難以理解。因此我設計這樣讓學生去學習:
(一)欣賞音樂,進入情境。
要讓學生能體會作者情感,為他們創設一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學生通過欣賞音樂,聽師解說,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喪父之痛,也為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過學生讀文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畫、批注、體會、朗讀),并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補充大量的事實資料(圖片、數據等),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三)升華情感,拓展練筆。
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后,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除了從朗讀中傾吐自己的感情外,還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看著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符號盡情抒發自己此刻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一瀉千里,一吐為快,從而維護和平的信念更為堅定,并將化為今后的行動: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或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等。
(四)說教學程序:
在備課時,我認真鉆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的遠程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料,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書信的主要內容及重點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從而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讓學生結合遠程教育資源理解重點詞句和體會情感,以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通過三個目標的確定,上課也就能有的放矢,較圓滿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教學步驟),盡量使課堂每一分鐘能得到合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取舍、使用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它們的配合使用盡量能達到天衣無縫,為教學過程服務,使課堂教學因此而生輝添彩,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和諧的背景音樂帶領孩子入情入景,為本文的學習定下“基調”,使學生知道有一個孩子和我們不一樣,為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第二:提出三個有利于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便于學生對課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環環相扣地提出問題: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可惡的戰爭奪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從此就太平了呢?作為新世紀的兒童,面對戰爭,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文章有了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進行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的指導朗讀,并利用“換位”的問題,“假如你是作者,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里時,你的表現會怎樣?”并配上音樂《葬禮進行曲》及孩子們對爸爸緬懷深情的朗讀,使課堂氣氛變得凝重、熱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時教師出示戰爭中的有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引發孩子們呼吁的渴望,自然過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學中。了解作者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將課文教學引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非常強烈,讓孩子在盡情抒發情感的同時,理解我們要呼吁什么,我們可以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讓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將全文教學推向高潮。
最后:全體學生一齊表達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課教學達到高潮,并結束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進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比較簡單,只有三朵“和平之花”。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臨死前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小作者發自內心地對和平的呼喚,更是所有的孩子對和平強烈地呼喚。
教學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為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為簡。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程教育資源在本課就猶如為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維護和平的信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設計 篇16
課前:教師為學生講述兩個真實的故事,其中一個是自己小時侯失去父親的故事。
一、引入。
1、觀看央視國際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專題,加上教師錄制的音樂和旁白。
2、抽學生說說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師小結: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是殘酷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吶喊吧!
學生齊讀課題,再讀。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樂與悲慘的景象呼應,很快就為本課的學習定下了“基調”,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鋪墊。
二、按要求自讀課文。
多媒體出示自讀要求:
思考并勾畫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用橫線勾出)
2、當今的和平環境怎樣?(用波浪線勾出)
3、作者為誰呼吁?(用著重符號標出)
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相應句子。
這幾個問題提得比較好,有利于進一步理解課文,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只是從實際操作來看,學生受前面“哀婉”基調的影響,雖是讓自由朗讀,學生卻都是默默地朗讀,不管怎樣,只要學生是在“讀”,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聲。
三、交流問題,學習課文。
1、教師: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學生:爸爸是個出色的人。我們能夠從“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看出來。
教師:請你再讀一讀,讀出自豪的感情。
學生:我的爸爸是個熱愛和平的人。我們可以從“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作為……”看出來。
教師:還有什么地方能夠看出爸爸是個熱愛和平的人。
學生:“爸爸的嘴張著……”
教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略)
教師:羅老師找到一個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是個愛妻子,愛孩子的人。
教師: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教師:“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你體會到什么?
學生:我能從這里體會到爸爸的盡職盡責。
教師:請同學們互讀互評。(學生讀,較有感情。)
教師用學生“找”和自己“引”的辦法初步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部分內容,“拉”得比較快。目的顯然是為后面“突出重點”——感情朗讀做一些準備。
2、教師:下面我請三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讀得好象在和父親面對面地交流。
學生讀,比較好,全體學生自發鼓掌。
教師:我們把第三自然段讀一讀,體會低沉、堅定的思想。(學生讀)
教師:可是當作者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怎樣?(由激動到悲傷),請大家再讀“現在……浸滿了凝固的血。”(齊讀)
教師:嘴張著,在呼喚什么?我們該怎樣讀?誰來給大家示范一下。
抽讀,一學生讀得很到位。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心底的呼喚。
全班再讀。
教師:“我”的爸爸本來還可以作出更大的貢獻,因為他是精通四國語言的……(學生回答:經濟學碩士)。請大家讀四自然段。
教師:自豪的“味兒”不夠,請大家再讀一遍。
學生再讀,很有感情。
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加上背景音樂和一個孩子對爸爸緬懷的旁白,課堂上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
羅老師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是很精彩的,重點指導了學生的朗讀,以讀悟情。我覺得也可以從爸爸和我們“相約”,到我們“如約”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約”,這樣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線索,后面探討爸爸“失約”的原因。這和重點指導朗讀并無矛盾。
教師:爸爸為和平獻出自己的生命,卻“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體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學生齊讀。
教師:這些話是什么意思?你通過什么方式來理解?(學生發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
學生列舉自己收集的資料。
教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組數據。(主要是一些戰爭中帶來災難的數據統計。)
教師:同學們,如此嬌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經得起戰爭的摧殘?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給了我們,
它從來不懂得自私和吝嗇,
總是傾其所有。
可是人類,
曾經和正在做著多少慚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園里廝殺,
為野心和貪欲去爭斗,
用刀槍去撕裂土地,讓馬蹄去踐踏豐收,
硝煙窒息兒童的歌聲,
鮮血染紅清澈的河流……
教師: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我們,可罪惡的戰爭卻……(引用上面詩句中的話)。所以,這個中國孩子會向國際社會呼吁。想想,他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學生回答)
抽讀課文七自然段。
教師:讓我們和小作者一同吶喊、呼吁!(學生再讀七自然段)讓我們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詩歌——
地球的呼聲
隔海相望的陸地,
都伸出友誼之手,
相視一笑,
泯滅舊日的怨仇。
沒有掠奪者的咆哮,
也沒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們彼此贈送的禮物,
是平等、自由。
齊讀。
教師:孩子們,為了制止戰爭,讓世界充滿愛,我們能夠做點什么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有的說,我想給布什寫一封信,想質問他究竟是想制止災難還是制造災難?(很精彩,全體自發鼓掌),還有的說現在說什么都沒有用,我們要好好學習,掌握本領,建設強大的祖國去制止戰爭……
多媒體出示:讓和平駐人間,讓世界充滿愛!(音樂響起,《讓世界充滿愛》)
教師:讓我們一起呼吁,一起疾呼!連讀兩遍。
羅老師的這節課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許多聽課的老師也不禁落淚。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創設,還有感情朗讀的導引。另外,拓展閱讀也做得不錯。只是我覺得教師的“導引”多了一些,學生“自主”的空間相對被壓縮了,如果從倡導互動學習的角度,本課可以嘗試另外一種強調互動學習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