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通用14篇)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材簡說: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墻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2
[教學目標]:
1、(知長城形)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占有資料、運用資料。
2、(識長城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城文化的豐富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3、(抒長城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料,感知長城文化的豐富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教學策略]: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搜集資料的經歷,會簡單的電腦操作,對長城也有一定的認識,但不系統,也不深刻,更沒有自己的認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充分利用長城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一方面搜集資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深入的認識長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從我國東部的鴨綠江畔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茫茫沙漠。古代長城具有防御外敵入侵,保衛國家安全的軍事作用;現在的長城已成為世界人民參觀游覽的勝地。它是我國古代文明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長城”專題。
二、識長城外形:
1、學生說說長城的形狀。
2、PPT展示。
三、說說你所知道的長城:
1、長城有哪幾大部分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W生討論交流,配合多媒體展示)
2、在戰爭中長城能發揮什么作用呢?在現代社會,長城還有軍事價值嗎?
3、孟姜女哭長城,究竟是哭訴的什么?
(哭的是秦始皇的暴政。)
四、感受長城文化:
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傳說、成語、諺語、對聯、歇后語、民歌民謠等。
多媒體展示: 關于長城的知識
1、成語:萬里長城(原指我國古代修筑的長城,后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或軍隊,也比喻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界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到長城非好漢
2、諺語:
。1)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
。2)秦始皇修長城——功過后人評;
。3)不到長城非好漢。
歇后語: 長城上跑步——起點高(大有奔頭)
長城上的炮樓——根基厚實
長城上的磚——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雨
3、詩:全唐詩·長城名
【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4、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定城磚的傳說》、“左公柳”的傳說、“晾經石”的傳說等5、讀一讀: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俄羅斯原總統葉利欽)
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確實令人鼓舞。人們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當年建造長城時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和力量。(美國前總統里根)
第二課時
討論探究:
1、《長城萬里行》的作者劉雨田為什么說長城是“活生生的教科書”一輩子都學不完用不盡?
【參考】因為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血肉的結晶和智慧的結晶,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巨大的認識價值和思想價值。(答出這一點可得“中”)作者經過長城萬里行,親身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修造長城的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認識。(答到以上兩點可得“良”)作者經過長城萬里行,還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人文資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蘊。(答出以上三點可得“優”)總之,長城這部教科書教人怎樣做人,怎樣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
2、翦伯贊在《趙長城(節選)》中說趙武靈王是無愧于英雄的稱號的,他為什么這么說呢?你認為建筑萬里長城的功績究竟歸誰?
【參考】秦始皇從統一后的中國的人力物力造長城,卻引起民怨沸騰,趙武靈王以一個小國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國防工程而沒挨罵。建筑萬里長城的功績歸人民群眾。
3、《萬里長城斷想》一文中,吳祖光對秦始皇持什么態度?他列舉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對秦始皇持什么態度?為什么?
【參考】作者對秦始皇持批判態度。冀求長生不老,萬世一系,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嶺,北筑長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過:秦始皇統一中國,有歷史功績,修建長城,也確實起到保護人民免受匈奴侵擾的作用,但他的筑長城的主觀意圖是保住自己的基業,而且他大興土木,修造長城、阿旁宮等等,嚴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廣大人民痛苦不堪,這種暴政是應該否認的。
4、吳祖光認為長城里面有人,有著令人永遠難忘的人的活動,“她使你深思,給你啟發”,請說說長城能給人們哪些啟發,你能說多少就說多少。
【參考】例如:長城是千百萬勞動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跡是人民創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長城的偉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5、《萬里長城斷想》的作者吳祖光認為,今天“萬里長城已經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闡述一下。
【參考】不同意,文中的實用價值只是指戰爭中的防御功能。今天還有旅游價值、認識價值、教育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建筑技術研究價值、文化價值等。(長城文化內涵豐富深刻,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6、請就下列三則材料為保護長城提幾點建議或保護措施。
。ㄒ唬 在山西左云縣八臺子村,一個村的支書,他承包了磚瓦廠以后,他為了把兩塊平地連接起來,任意地用推土機把60多米的長城給推毀了 。
。ǘ┰趶埣铱1000多米的長城,就是兩年前在修公路的時候,收購石頭(15塊錢一拖拉機),農民到長城上去拆長城的石頭,持續拆了幾個月的時間,把整個一千多米的長城石頭拉去賣。就為了拆長城的石頭,拉長城的石頭,在長城邊生生壓出來一條路,這是大規模的破壞行為。
(三) 除了人為破壞外,荒漠化等區域生態問題也是長城保護面臨的嚴重威脅。據介紹,目前長城區域主要為干旱荒漠區、半干旱區和半濕潤區,是中國荒漠化危害及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森林分布面積相對較小。
【參考】①改善土質,造林綠化。
、谠O立專項保護長城的法律。
、厶岣呷藗儽Wo民族圖騰的意識。
第三課時
[拓展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長城》 鮑昌
因為深秋的季節已至,下山的時候已晚,我看見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紅。在獵獵西風撲刺下,磚縫間的野草開始黃枯,基石下的酸棗變了顏色。這時,聽不見秋蟲之低吟,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黃云間的歸鴻。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嗎?那是飛向蘇武牧羊的北海嗎?在佇立凝思中,我想象那飛鴻乃是悠悠歲月的見證。曾幾何,黑云掩沒了月色,雨雪紛紛地襲來,胡馬長嘶,篳篥(音bili),漢代從西域傳入的一種管樂器)哀鳴,狼煙在山頭升起,矢刃在石間摧折;當將軍戰死、燕姬自刎、旌旗橫倒、死尸相撐,戰場上的一切聲音沉寂之后,只有紅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誰家的“春閨夢里人”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
于是,在人們的一種執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來。那是自我保護、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墻高六七米,墻厚四五米,隨山就坡,險峻萬狀,自渤海之濱,絕荒漠,蜿蜒竟達六千七百公里。戍樓高聳,斥堠(注:斥堠(hu):望敵情的土堡)連綿。你用一座座雄關,卡住咽喉古道,構成北門鎖鑰。這使得互市的商旅,為之蹙眉;卻又使歷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們自以為統治下的"中央之國"固若金湯,無求于人,萬壽無疆。
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墻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
正因為如此吧,現在你敞開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億萬游人。他們之中有總統,有商人,有教師,有學生,有開心的演員與體育明星。照相機咔嚓咔嚓地響著,但響聲又被嘩嘩地笑聲淹沒。我不知道他們各自的目的,但是他們來了,來了。他們的來,使你顯得十分開放,而又充滿自信。我看到一位風姿瀟灑的外賓,踏上烽火臺的頂端,向什么人頻頻飛吻,接著高舉雙臂,做成一個V字,仿佛向著美好的未來,發出爽朗的笑聲。
哦,長城!我不知你對此作何感想。你那雖然古老但仍堅固的軀體,愿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嗎?你能承受住歷史的再沖蕩和新世紀的胎動嗎?
你不語。群山不語,晴潔氣爽的長天也不語。
但人們告訴我: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呵,長城!
1、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結構,概括各部分大意:
本文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登長城的時間,描寫景物特點,以“歸鴻”引出下文對長城的思考。
第二部分(2—7自然段):對歷史上的長城作出的評價。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對現代長城作出的評價。
2、第一自然段點明什么季節?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寫“歸鴻”有什么作用?
(“深秋”;“落日熔金”“獵獵西風”“野草枯黃”“酸棗變紅”“歸鴻” 給人蒼涼寂寥的印象。作者寫“歸鴻”引出后文對長城的思考。)
3、第二部分是從哪幾個方面對長城的歷史作出了評價?
明確:從三個方面
、購拈L城歷經無數戰爭的角度評價長城是“一卷凄婉的歷史”;
、趶男拗L城的目的的角度評價長城是“民族封閉的象征”;
、蹚幕孟肱c現狀矛盾的角度評價長城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
4、文中“曾幾何時……‘春閨夢里人’了”描寫了怎樣的場面?“春閨夢里人”是指誰?
明確:分別描寫了激烈的戰斗場面和戰后凄涼的景象;“春閨夢里人”是指與戀人離別的陣亡士兵。
5、在文中長城象征什么?作者寫長城凄涼悲切的歷史和開放自信的現實,目的何在?
明確:長城象征中華民族。寫歷史的凄涼悲切是為了正確全面地認識歷史,總結歷史教訓,保持清醒頭腦,鼓舞斗志,更好地指導現實斗爭,推動社會進步;寫現實體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展現中華民族由封閉走向開放了,取得進步了。
二、請你設計一個保護長城的活動,并寫出活動過程。
示例1活動名稱:長城圖片展
活動過程:
。1)全班所有同學搜集關于長城的圖片;
(2)張貼圖片,在全班展覽:
。3)交流感受,形成認識。
示例2活動名稱:“為長城潔面”志愿服務
活動過程:
。1)招募志愿者;
。2)準備各項材料;
(3)雙休日,志愿者上長城,有的拾揀垃圾,清除墻上的污跡,有的向游人發放宣傳單,倡議保護長城;
。4)交流心得體會。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長城的概貌、構造、歷史等。
2、技能目標:
、拧≈笇W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啤∽x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⑶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情感目標:
通過讀文討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目標力求體現知識、技能、情感的多元統一,挖掘《長城》這一篇課文中的科學和人文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據28年前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中國的長城,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長城。
板書課題:
長城
(運用名人名言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觀察彩圖,了解圖意:
。ㄓ袟l件的學?捎枚嗝襟w展示課本兩幅彩圖或直接用掛圖展示。)
、拧〗榻B觀察點:
運用教室的布置讓學生理解什么叫觀察點。
第一幅圖的觀察點在哪里呢?
。ㄔ陂L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圖又是在哪里觀察的呢?
。ㄔ陂L城上)
、啤】吹谝环鶊D時應重點觀察什么?
(抓住觀察重點:長城。)
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什么特點?
。ㄩL、大、彎)
再看第二幅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
。ǜ叽、堅固)
。ǹ梢赃m當地引入遠景圖和近景圖的概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想一想剛才兩幅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
。ǖ谝环鶊D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圖與第二自然段相對應。)
2、分組討論:
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為什么沒有和它相對應的圖片?
。ú皇亲髡咚娭埃瑹o法畫出。)
。ǚe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作者的聯想和長城的地位。)
3、試給課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
三、圖文對照,讀懂課文
1、第三次看遠景圖:
、拧∵h看長城是什么樣子?
。ㄏ褚粭l長龍)
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長城?
(比喻)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什么特點?
(長、大、彎)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ㄟ@個比喻把靜態的長城寫活了。)
(學生可能無法說出來,老師應當適當地引導。)
、啤∽髡邽槭裁戳信e出“一萬三千里”這個數據?
。ū磉_更準確,讓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圖:
、拧〈司笆亲髡咴谑裁吹胤剑ㄓ^察點)看到的?
。ㄗ髡咦咴陂L城上)
⑵ 作者分別給我們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
。ㄒ龑W生仔細觀察插圖結合課文來說)
你知道它們的作用嗎?
根據文意和學生搜集的資料異型想象,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子、瞭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披情入文,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長城,面對這高大堅固的城墻綿延起伏,觸摸著巨大的條石,腳踩著平整的方磚,領略那巧妙的設計時,你會想起什么?
。ㄗ寣W生暢所欲言后歸結到:修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
、啤∧x第三自然段:
想想為什么說“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結”
提示:
“凝結”是句中的重點詞語。長城是由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成的。是因為:
、佟l石多,多到“數不清”。
、凇l石重,每塊“有兩三千斤重”。
③ 沒有先進的運輸工具,“就*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
、堋∩絼荨岸盖汀薄!安拧痹谶@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⑶ 再讀第三自然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齊讀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驕傲:
討論: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第四次看兩幅插圖,結合下列詞語復述長城遠景、近景:
長龍 崇山峻嶺 蜿蜒盤旋 條石 城磚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臺。
2、老師總結談話。
五、拓展延伸、開拓思維
同學們,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是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筑奇跡之一。請大家課外閱讀有關長城的知識,搜集相關資料,以《中國人的驕傲──萬里長城》為題寫一篇文章,介紹我們的長城。準備參加下一次的語文活動課。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本文通過“觀察彩圖,了解圖意”──“圖文對應”──“圖文對照”──“復述插圖”,四次看圖相得益彰,讓學生受到了觀察能力的訓練,從中學會觀察的方法。通過“拓展延伸”初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4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我們剛剛欣賞了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偉大神奇。今天我們又將一起登上長城。那些同學去過長城?
2、請幾位同學說說長城是什么樣的。(可以用書上的詞語)
3、出示中國地圖,找出長城的東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長城經過哪些地方?
二、介紹長城
三、仔細看圖,從圖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自學生字,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生字的
五、學習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段,你從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師肯定學生發言。這段是作者從遠處看長城,是從整體上看長城像一條長龍,突出了長城的長,請同學一塊讀讀這段。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5
教學背景: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有層次的朗讀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并學會用朗讀來表達這一情感。激發孩子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片段:
師:請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讀出你內心的感受.
。ㄉ杂衫首x)
師:誰想用朗讀把你內心的感受告訴大家?
。ㄉ喠髯x)
師:假如你登上了長城,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仿佛看到了……
生:勞動人民在熾熱的太陽下汗流浹背地修筑長城。
生:我看到了勞動人民在艱難地搬運幾十噸重的條石。
生:我看到了他們的肩膀被磨得血肉模糊
......
師: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仿佛聽到了…….
生:他們沉重的嘆息聲。
生:我還聽到了他們急促的喘息聲。
......
師: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還想到了……..
生:他們的親人在家鄉盼望他們早日回來.
生:許多人都累倒在新修的長城腳下.
......
師:請大家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再讀課文.
點評: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在學生交流完后,重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字里行間再讀,在腦海中再現當年修長城的情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師:為什么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呢?(生交流)
師復述生閉眼睛:但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們的肩膀肯定被壓得很疼。
生:我覺得長城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修筑成的。
……
師:誰還能讀出不同的感受?(指導朗讀)
師:看著這巍峨雄偉的長城,我要
對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說:__________________
對設計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入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全世界的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評:通過這種近距離的對話,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孩子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逐漸走進文本,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呼吁全世界的和平安寧.
《長城》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3.通過讀文看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師:同學們,提起長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過長城嗎?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呢? 誰愿意來說一說?
2.(出示圖片)這就是長城。我們知道,“長”指物體形狀的長度,“城”特指城墻,那么多長的城墻才被稱為“長”城,這長城又是什么樣的“城”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來學課文《長城》
3.自讀課文,做到不漏讀,不錯讀,邊讀邊思考。
二、潛心文本,對話感悟。
1.長城的氣勢雄偉------長
師: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象?誰來讀第一自然段。同學們可以邊聽邊想像(生讀)
師:遠看長城,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長)讀出長的感覺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長、蜿蜒盤旋)
。1)抓重點詞,體會長:一萬三千多里。出示課件《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長城
(2)崇山峻嶺,那是怎樣的山。吭谶@樣險峻陡峭的高山之上,修建的長城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姿態?
。3)放課件:你們看順著山勢長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峽谷他就俯沖直下,他時而盤旋……這樣的姿態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蜿蜒盤旋)
。4)朗讀指導。
對,長城,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多雄偉呀,多有氣勢啊,一起讀,讀出這種氣勢。
2.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城
導語:古老的長城,守衛著中原大地,保護了民族的安危,在一萬三千多里的長城中,最為壯觀的是北京八達嶺長城,這里山勢陡峭,城墻堅固。我們隨著作者走近長城,細細地觀察一下吧。
(1)默讀第二段,邊讀邊看圖,看課文中具體介紹了長城的哪些地方?在圖上把這些地方標出來。靜靜默讀。
。2)你了解課文中寫到的關于長城的一些特定的詞語嗎?
請學生在圖上標出哪是“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了解他們的樣子和作用。
同學們,你們看(指著圖),從瞭望口建敵情,城墻之間可以互傳信息,駐扎在城臺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墻,從射口有力地射擊敵人,你看有長城在,敵人能打得進來嗎?這正是“智慧“的體現。
。3)思考:從第二段哪些地方看出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條石和城磚。城墻頂上:很寬,可以五六匹馬并行。我們并不熟悉馬,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是5、6米寬;高有8——10米。(與教學樓比較)城臺:每個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傳遞信息
(4)朗讀指導。
三、回歸整體,抒發情感。
長城在那么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名人稱贊他。齊讀三位名人的話。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ㄕn件出示這三句話)聽了這些了不起的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贊美,你最想說什么?
長城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不倒,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驕傲,難怪有那么多的名人對長城贊不絕口。同學們,你們發現了沒有,其實作者在介紹這些內容時,是按一定順序的?你發現了嗎(它的順序是從遠到近)板書“從遠到近”,先描寫鳥瞰長城,再繪近觀城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觀)
四.布置作業。
1 .把好詞佳句摘錄到“采蜜本”上。
2 .搜集的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歌曲、圖片資料,如:毛主席詞中名句“不到長城非好漢”,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等。
教學反思:
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長城》這篇課文。課文一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感覺太單薄了,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于是我采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仍需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應更細致些。
2.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的內容多了些,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感悟會更深刻。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3、通過分析重點段落和詞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介紹長城的紀錄片,激發興趣,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學生欣賞:
欣賞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師激情導入課文題目: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的驕傲。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這節課我們繼續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以及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二、圖文對照、遠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
1、出示圖片明確作者的觀察點:
想一想作者是從哪觀察的?
2、請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默讀第一自然段,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個詞語。
3、全班交流。
板書:
氣勢雄偉
4、下面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5、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三、圖文對照、近看長城、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
1、過渡:
長城之長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見的。長城的氣勢雄偉令人贊嘆。那么長城還有什么特點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呢?從哪里能體會到長城的特點?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相關的詞句畫出來。
2、全班交流。
相機板書:
高大堅固
3、結合圖片讓學生認識射口、垛子、城臺及作用。
4、明確觀察點,總結觀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進行觀察的。
5、下面我們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扮演小導游同桌互相介紹近處的長城。
四、抓重點句體會情感
1、過渡:
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存在而驚嘆。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長城的雄偉氣勢所震撼。當作者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產生聯想。下面自由讀第 3自然段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并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讀一讀?梢园炎约旱捏w會標出來。
2、全班交流體會,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3、出示重點句子:
站在長城上,踏著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中國有這樣的長城、有這樣的勞動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并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
4、出示重點句子: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引導學生從“多少”“才”“智慧”“血汗”能體會到什么?
整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讓我們飽含對勞動人民的敬意齊讀這句話。
5、師生合作讀。
五、整體把握全文、升華認識
1、過渡:
這樣氣魄雄偉、高大堅固的建筑卻是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們怎能不為之自豪和驕傲呢?齊讀最后一段。
2、質疑。
3、小組討論:
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聯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關資料來談。
4、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六、學習寫作方法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的怎么樣?作者運用了什么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ㄓ蛇h及近、由整體到部分。根據看到的產生聯想。)
七、齊讀名人的話,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遠看 氣勢雄偉 條石
長城 近看 高大堅固 方磚 偉大的奇跡
聯想 血汗智慧 城臺
【教學反思】
1、根據不同的段落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第1、3自然段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課堂充滿活力。第2自然段設計了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向游客介紹近處的長城。學生既積累了語言,又學到了表達事物的方法由整體到部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
2、本課對長城的描寫比較具體,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學時,能夠充分地運用語言、文本、學生的朗讀、相關資料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
3、本文是看圖學文:
教學中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通過圖文結合使學生對長城的長和雄偉壯觀、高大堅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借助看圖學生很輕松了解長城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在教學中滲透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滲透。
【評析】
教學目標體現了認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統一,挖掘了《長城》課文的科學和人文內涵。教學重難點突出,教學過程的七個環節嚴謹細密,條理清晰,易于操作,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理念。教學過程滲透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特別是圖文對照,直觀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及高大壯觀,落實了由遠到近,由面到點的觀察能力訓練,對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個典型的示范。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使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生字,新詞。
3.交換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4.了解各段主要內容,學習1、2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初讀課文
1.導入:
世界歷史七個偉大奇跡中,最著名的要數中國的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國的長城以其雄姿和壯美,深深吸引著中外游客,長城到底是什么樣呢?讓我們通過學習《長城》這一課,具體了解一下。(板書:長城,播放長城錄像)
2.讀文,初步了解長城的樣子和作者站在長城上的聯想。
3.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檢查時注意讓學生說出字的讀音、部首,再查幾畫、字義和組詞,這個字哪處易寫錯。以上諸項可做為本年級學習各課之前的預習作業,借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說說以下各詞的意思:
崇山峻嶺
蜿蜒盤旋
氣魄
凝結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讀第一段,看看這一段寫的是書中哪一幅圖的內容?作者的觀察點在哪里?長城的特點是什么?
圖1
遠看
氣勢雄偉
(投影書上第一幅圖打出字幕:遠看)
2.看圖,圖中有哪些景物?書中是怎樣描寫的?
連綿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長城,遠遠望去,長城像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的一條長長的龍。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體數據的說明,使我們更能想象到長城之長,山嶺之險,我國古代建筑——長城的氣勢如此磅礴!
。ù颂幗處熯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對比,我國土地廣袤,幅員遼闊,東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從而體會長城之長。)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習第二段,對照第二幅圖讀文,圖中都有什么?給你的感覺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觀察的?
。ǔ鍪緢D像,由第一幅圖向近景推近,轉換為第二幅圖)
2.指名讀1、2自然段,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抓特點描述的特點。
四、作業
1.朗讀1、2自然段。
2.熟讀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在觀察時展開聯想的。
2.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總結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的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小組討論:說一說你體會到作者是怎樣觀察的,怎樣表達的。討論之后總結:
作者觀察方法:
由遠及近(重示投影書上第一幅圖)
由整體到部分
抓特點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什么?
長城→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
2.默讀第二自然段,為什么作者“會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關詞語劃出來。
3.這段第三句中的“凝結”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這磚石那么重、運輸的工具那么原始,環境那么險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發揮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里的“才”字既表達出建造長城的不容易,又飽含著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ò鍟洪L、險、多、重、難、才凝結)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討論:為什么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的奇跡”?
長城之長,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沒有的,
長城修建時間之久,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沒有的,
長城的氣勢雄偉、高大堅固,令世人無不贊嘆,
長城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力量,
長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飛行員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長城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四、齊讀三、四自然段,指導背誦。
五、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8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系,重要的是,課堂上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1、2自然段,再教學3、4自然段這個思路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發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學生急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游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后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訓練重點是師生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導致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此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系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興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并重。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9
《長城》教學反思
《長城》是一篇知識性的寫景文章,它的教學重點在認識長城的雄偉,感受長城的偉大,激發民族的驕傲,激發對古代勞動人民非凡創造力的贊美.文中蘊涵著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贊嘆,如果單單靠老師講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很深刻.因此,朗讀感悟對此篇課文的閱讀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這方面是這樣做的:
1,集體朗讀,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
2,同桌朗讀,交流討論自學提示.
3,個別朗讀,學生評價,再點名朗讀.
4,對文章的重點句,中心句加強朗讀.
由于學生年齡閱歷造成的理解力,知識面的深度與廣度,及文本本身與現實在時空上距離,要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更難了.通過課堂的觀察,我發現: 觀察,聯想,贊美是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訓練學生朗讀課文,同時也適時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了學生對全文的理解,如:觀察的對象是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圖;聯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贊美的是工程的雄偉和奇跡.從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的發言中,我們看到了,聽見了,學文后學生為祖國,為長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學習,自己也要創造奇跡的思想.
我在教學時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組織學生閱讀,即緊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和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在文中找批注,再回到全班交流.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回到這兩句話讓學生再讀一讀,談一談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里讀出感情,眼前浮出畫面,心中悟出情感,并且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情感.這種教學思路,應當引導體會長城"在世界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而要體會到這一點,首先應使學生感受到長城"長"而"高大堅固",接著要讓學生感受到當年修筑長城時,在極其落后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體,而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認識祖國的"世界歷史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應當充分讓學生理解它的"長"與"高大堅固"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再介紹長城,再充分閱讀,充分理解它的特點的情況下再去體會"奇跡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離學生也許太久遠,學生對時代的產物并不是體會很深,我認為有些句子老師需范讀.
《長城》教學反思
《長城》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后,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于是我采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長城》教學反思
教師作為社會中的人,其生活經驗要比學生豐富.如果我們充分發掘自身的經驗并恰如其分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學生特別感興趣,特別專心傾聽.教《長城》這課時,我就做了如下設計:
師:"老師去年七月做飛機到北京長城去了,可好玩了,你們想不想知道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什么 "
生:"想."
師:出示在長城上買來的書并念上一段.
師:出示在長城上買來的紀念品.
師:出示在長城上照的相片.
生:"哇,好漂亮!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
師:"我攀登的是八達嶺,這是長城最險要的一段.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上去,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
由教師自身的生活經驗引入課文,拉進了"學生----課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更樂于質疑,樂于學文.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0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談談對長城的認識。
2.學生自由補充。
3.老師給以肯定。
二、學習生字
1.學習會認的字。
2.學習會寫的字。
3.學生書寫。
三、出示圖畫,邊看邊說
(1)說說這幅圖是從什么地方觀察長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從圖上你還看到什么?
(3)小組討論,并說說。
2.出示第二幅圖
(1)這幅圖與第一幅圖有什么不同?
(2)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3.對照課文,讀課文。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課文。
(2)聯系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小組學習,思考
(1)仔細對照課文內容,想想哪些內容圖上已經畫出來,哪些內容沒畫出來。
(2)從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到的“城墻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各指什么地方?
五、鞏固練習
(1)復習鞏固本課生字。
(2)指導朗讀。
六、教學反思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致。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說:“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著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了,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1
蘇教版八年級上專題長城一、關于長城的知識1、成語:萬里長城(原指我國古代修筑的長城,后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或軍隊,也比喻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界限)2、諺語、歇后語:(1)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2)秦始皇修長城——功過后人評。 (3)不到長城非好漢。3、楹聯:(1)玉門關聯:無邊晴雪天山出,不斷風云地極來。 (2)嘉峪關聯:二崤虎口夸天險,九折羊腸確地難。4、詩:全唐詩·長城名詠【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5、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定城磚的傳說》等二、閱讀思考1、《長城萬里行》的作者劉雨田為什么說長城是“活生生的教科書”一輩子都學不完用不盡?【答案】因為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血肉的結晶和智慧的結晶,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巨大的認識價值和思想價值。(答出這一點可得“中”)作者經過長城萬里行,親身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修造長城的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認識。(答到以上兩點可得“良”)作者經過長城萬里行,還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人文資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蘊。(答出以上三點可得“優”)總之,長城這部教科書教人怎樣做人,怎樣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2、翦伯贊在《趙長城(節選)》中說趙武靈王是無愧于英雄的稱號的,他為什么這么說呢?你認為建筑萬里長城的功績究竟歸誰?【答案】秦始皇從統一后的中國的人力物力造長城,卻引起民怨沸騰,趙武靈王以一個小國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國防工程而沒挨罵。建筑萬里長城的功績歸人民群眾。3、《萬里長城斷想》一文中,吳祖光對秦始皇持什么態度?他列舉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對秦始皇持什么態度?為什么?【答案】作者對秦始皇持批判態度。冀求長生不老,萬世一系,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嶺,北筑長城。秦始皇有功也有過:秦始皇統一中國,有歷史功績,修建長城,也確實起到保護人民免受匈奴侵擾的作用,但他的筑長城的主觀意圖是保住自己的基業,而且他大興土木,修造長城、阿旁宮等等,嚴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廣大人民痛苦不堪,這種暴政是應該否認的。4、吳祖光認為長城里面有人,有著令人永遠難忘的人的活動,“她使你深思,給你啟發”,請說說長城能給人們哪些啟發,你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敬鸢浮坷纾洪L城是千百萬勞動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跡是人民創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長城的偉大力量,也有tui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5、《長城與都江堰(節選)》的作者余秋雨認為都江堰比長城偉大,事實上都江堰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結合本文內容及所學地理知識,列舉你對這一偉大工程的了解。(諸如修建人、修建時間、工程類別、規模、作用等等,不少于三點)【答案】有關知識:(1)戰國時期(公元三世紀)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2)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3)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4)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意思對即可)6、《長城與都江堰(節選)》中說:“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請你談談對這句話含義的理解!敬鸢浮吭谧髡哐劾铮L城猶如古代的一個巨大的雕塑,沒有太大的現實用途,只是那個年代的見證,僅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卻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靈動的文明,它造就了一個天府之國,它庇護、濡養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如文中提到的劉備、陸游、李白等,他們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養,在四川作過貢獻的歷史名人。(僅供參考)7、有人說,長城是封建統治的象征,是閉關自守的象征。你的看法如何?【答案】不同意這種觀點。長城固然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但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和驚人毅力的結晶。(答出這一點可得“中”)當然當時主要是為了國防的需要,但在和平年代,它也是中華民族與外族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經之路。古代有“絲綢之路”之稱就是明證。(答出這一點可得“良”)說“長城是封建統治的象征,是閉關自守的象征”帶有很大片面性,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答出這一點可得“優”)8、《萬里長城斷想》的作者吳祖光認為,今天“萬里長城已經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闡述一下!敬鸢浮坎煌,文中的實用價值只是指戰爭中的防御功能。今天還有旅游價值、認識價值、教育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建筑技術研究價值、文化價值等。(長城文化內涵豐富深刻,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9、《長城與都江堰(節選)》的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你認為這個評價公正嗎?談談你的看法,并簡述理由。(要有創新的表達)【答案】認為評價公正或不公正均可,但須闡述理由:認為長城與都江堰各有各的價值與用途,并言之有據,可視為創新表達。10、有這樣的一則消息:“萬里長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瀕危遺址名單,作為中華文明象征的長城,如今正蒙受著前所未有的毀壞,很多地段的長城都已經不復存在了,自然毀壞和人為毀壞,使長城目前正受著雙重煎熬,長城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請你為保護長城提幾點建議或保護措施。【答案】①改善土質,堿性的浸透,造成*近地面部分的城墻出現逐層剝落的現象。②設立專項保護長城的法律。③提高人們保護民族圖騰的意識。(合理即可)11、有人認為,在古代,花費這么多時間、人力物力造長城,只是為了防御來犯之敵,是不值得的,還不如多造些進攻性武器,你同意這一看法嗎?同意:“進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騎射,在明朝是指騎射和各種火器(包括大炮和戰船)。假如這樣做了,我國的歷史將重寫。不僅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無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國版圖將擴展數倍。不同意:判斷事物的價值,要看是否對人民有利,長城居高臨下,據險構筑,易守難攻,確實起到了對人民保護的作用,使人民免受匈奴的侵擾,它的軍事功能是防御性的,與進攻性的同樣重要。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2
教學目的
認識8個生字,理解“自慚形穢、神采飛揚、熱淚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語”等詞義。
閱讀課文,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聯系生活經驗,認識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經驗,認識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誰去過長城?誰知道長城磚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小結:長城是我國勞動人民修建的為了抵御外來侵略者用的。長城上的磚一般重量為15千克,長36.5-38.5厘米,寬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們來看一看這篇童話中的長城磚有哪些經歷,遇到了什么問題,看看我們能不能幫助它。
二、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
1、字詞:綿延、防御、羨慕 、自慚形穢 、軟緞 、陳列、鍍金、里程碑、熱淚盈眶、剛毅、靈魂、妄自菲薄
2、解詞:
自慚形穢:原指為自己的容貌舉止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綿延萬里:延續不斷,很長很長。
妄自菲。哼^分地輕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長城磚產生了哪些想法?
。2)后來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聽到人們對自己的高度評價,長城磚的思想有了什么樣的轉變?
3、展開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4、全班討論。
5、分角色朗讀。注意長城磚的心里變化過程,先是自慚形穢后驚訝而深思,到自信的語氣。
6、提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長城磚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運往美國一座大城市展覽,在人們的贊揚聲中,他重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師總結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話的?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想法。
四、小結
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確對待。成功了也不驕傲,這樣才使我們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
板書設計
20 長城磚
自慚形穢 —— 贊揚 —— 自尊自信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3
活動目標:
1通過畫面理解兒歌內容,念唱兒歌,感受登上長城后的自豪情感。
2愿意主動在集體面前朗誦,聲音響亮。
3能用多種方式進行兒歌誦讀;顒訙蕚洌洪L城的圖片及長城的視頻。
活動過程:
星期一活動安排
一、談話導入
上個星期我們學了一首什么好聽的兒歌?長城這么雄偉,你想不想登上長城去看一看呢?
二、學習兒歌
1欣賞長城的圖片,說說兒歌中,照片給誰看呢?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語言將登長城的內容表達出來。
2教師朗誦兒歌,幫助幼兒創設兒歌情景,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朗誦兒歌,幼兒邊看圖片,理解兒歌內容。用兒歌的語言將詩歌說出來。
(2)通過圖片,幼兒跟著教師學習朗誦兒歌,感受登上長城后,心理的感受?梢苑中〗M或分男女生反復朗誦兒歌、記憶兒歌,不斷激發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還可以請幼兒主動在集體面前朗誦兒歌,提醒幼兒聲音要自然、響亮。
星期二活動安排兒歌誦讀比賽
分小組進行兒歌誦讀比賽,進一步熟悉兒歌內容。
星期三活動安排
分組進行輪流誦讀活動,如男女生分組輪流誦讀、紅藍兩隊分組輪流誦讀等。
星期四活動安排分組進行兒歌表演
引導幼兒根據兒歌內容,編排角色,進行表演。
星期五活動安排
幼兒自主、創造性地進行兒歌誦讀表演。
《長城》教學目標和教材簡說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想象。
3、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在聯想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媒體:長城范讀錄象,長城近景錄象,長城謠樂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03年,我國航空飛天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中國首次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而我們認識了一位英雄,他是誰?你們知道么?那你們知道楊利偉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對,是長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長城,去領略長城的風采!
二:整體感知,心生贊嘆
請同學們看錄象(播放長城配樂范讀的錄象),誰來說說長城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ㄒ唬 學習第一自然段:
1、你從哪里體會到了長城的長?(學生抓住長龍,一萬三千多里等詞語體會)
2、什么是蜿蜒盤旋?請同學們感情朗讀第一句,看看你還能體會出什么?(長城的雄偉氣勢)
3、指導朗讀
4、滲透寫作方法:作者在這段描寫中,分別運用了打比方和例數字的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長城長而壯觀的氣勢,這也是我們今后在習作中需要學習的把事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5、明確觀察點:這是在哪里看長城?
6、指名讀背課文第一自然段
。ǘW習第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長城還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堅固)
2、長城的高大堅固體現在哪兒?(建筑材料、垛子、方磚)適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朗讀。
3、長城為什么要修筑得這樣高大堅固呢?(意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長城是古時候用來防御敵人進攻的城墻)
4、既然是作為防御的城墻, 長城除了建的高大堅固,還有什么特點么?(設計有方,設施齊全,在長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臺,城墻還很寬,便于奔跑)
5、在這段描寫中,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6、明確觀察點:這是在哪里看長城?
教師小結:作者按照由遠及近,從整體到部分的方法向我們介紹了長城,層次清晰,使長城的遠景近貌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
7、播放長城近景錄象,指名當導游介紹長城。為背誦第二自然段做準備。
8、聽了他的講述,我們對長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們能背下來么?指名背誦第2自然段
。ㄈ⿲W習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作者浮想聯翩,誰來讀第三自然段?(指名讀)
2、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你從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并且知道朗讀)
。ㄋ模⿲W習第4自然段
1、此時此刻,作者不由得發出這樣的贊嘆,齊讀最后一段。
2、為什么說長城是個偉大的奇跡,你理解了么?(學生發表見解)
四、自由談話,感情升華
長城,我們的驕傲!驕傲的不僅是你的氣魄雄偉,更是你所體現的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時此刻,我想,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要說。(學生自由談話)
五、板書設計:
遠:長龍 雄偉壯觀
長城 近: 高大堅固 奇跡
設計合理
勞動人民 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