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說課設計
二、了解列寧第一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主動鍛煉意志的品質。這一過程可分三部分進行。
(一)抓住“就走”,了解列寧是主動選擇走險路的。
請學生帶著問題(質疑提出的)讀第二段,初步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在交流自學情況后,教師讓學生找到描寫路險的句子,通過“路寬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和“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比較,再利用書上插圖的直觀效果,引導學生體會出這條近路太窄太險。并假設如果你面對這樣的險路會怎么樣呢?(害怕、不走、返回)可列寧是怎么決定的呢?學生讀書找出后啟發(fā)學生再次比較:“我們走那條小路吧。”和“我們就走那條小路吧!”在語氣上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出列寧選擇走這條險路的決心大,態(tài)度堅決。
(二)抓住“您能過去嗎?”,體會列寧的勇敢。
教師提出問題:當巴果茨基對列寧說:“您不能從這兒過”時,列寧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呢?帶著問題讀11至15自然段。自學交流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列寧為什么反問巴果茨基呢?他的問話中含著什么意思呢?并進行填空練習“您能過去嗎?您____,我____。”(您能走過去,我就能走過去。您不怕危險,我也不怕危險。……)學生進一步體會出列寧是那么勇敢,那么充滿自信。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3至13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列寧(問路時)著急—(選路時)堅決、自信的語氣變化。
(三)抓住“向前走”,體會列寧堅強的意志和勇于戰(zhàn)勝艱險的勇氣。
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面走,他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他害怕了嗎?巴果茨基讓他“往回走”,他聽了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找到課文的第17自然段。教師抓住“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讓學生展開想象:此時列寧會想些什么?抓住“向前走”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走?說明了什么?從而體會到列寧沒有被危險嚇倒,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zhàn)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險路,表現(xiàn)了列寧迎難而上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
這時,通過師生合作朗讀15至17自然段,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同時抒發(fā)學生對列寧勇敢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的贊美之情。
教師啟發(fā)學生體會列寧走過了險路,登上了山頂,看到了日出壯麗景色的心情,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18自然段。
三、通過學習列寧第二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精神。
(一)抓住“仍舊走”,體會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精神。
“從哪看出列寧他們走了兩次這條險路呢?”引導學生對“仍舊”加以理解,再次體會列寧主動找苦吃。請學生邊讀第三段邊找出第二次登山與第一次有哪些不同?并看圖想象,下山時,列寧會遇到哪些困難?他是怎么克服的?從此事,你對列寧有什么新的認識呢?
(二)抓住“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體會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精神。
為什么回來時不必走這條險路,列寧仍舊走呢?列寧是怎么解釋的呢?教師由此問題導入理解中心段的學習。讓學生邊讀邊想:每句話是什么意思?再思考: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什么意思?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全文說說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地鍛煉意志的?(學生自選板書中的內容,自選句式來說。)從而體會到列寧不愧是一位革命領袖,他自找苦吃,以苦為樂,自覺地鍛煉意志。并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