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針對交流的情況,我及時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文中的鳥兒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二是文中的樹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看到問題后,學生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由于同學們已經對課文的內容了解至深,所以,給出的第一個答案圍繞在“熱愛朋友,遵守諾言”方面;但對第二個問題給的答案卻不夠準確。于是,我做了簡單的提示:文中的這棵大樹,經過幾次“磨難”后,鳥兒最后只看到的是煤油燈的燈火。它的不幸就像我們平時點燃的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還沒等我的話說完,有幾個同學就接上了話茬:“照亮了別人。”聽到學生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他們理解了,也體會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因為,我認為教學生做事的前提是應該先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獲很多。“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感悟,是我們教學工作中始終要重視的問題。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我以讀促悟.抓住三個主要場景,分別是鳥兒和樹告別的場景,鳥兒千辛萬苦尋找大樹的場景和鳥兒對著燈火給樹唱去年唱過的歌的情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悟文本.那么學生在朗讀時,我思考的是教師的評價語.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組織者, 引導者,更是學生生命潛能的激勵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如:"你們真了不起,第一次與課文接觸就有那么大的收獲.老師聽出了你們心中的那份焦急.咱們一塊讀好嗎 老師深深地被你們的朗讀打動了"."同學們,你們真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等等.這些激勵的話講了以后,學生也跟著進入了角色.準備好一百頂高帽子給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課堂上充分利用孩子好勝,好表現自信的心理,來創造我們的課堂奇跡.但由于初站講臺,教學經驗不足,評價語還是相對匱乏的,對于學生突發的回答,有時候只能是"好的,不錯,是的"這些蒼白無力的話語,一時間不能脫口而出,"得心應口",所以我覺得,作為新教師,要盡量預設好學生的回答與提問,并想好你的評價語,也就是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長此以往,評價語定會豐富而有激勵作用.
這節課的初衷是讀課文時的一種感動,為小鳥和大樹之間那份帶著淡淡傷感的友情.更為作者為我們設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鳥的那份執著和忠貞,友情和誠信,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我一遍遍地與文本交流對話,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動著自己.因為我明白, 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我們的學生學會了感動,學會了"用眼睛吃東西",用精神來營養自己.那么看到真,會去追求,看到善,會感動,看到美,情感就豐富了,心靈就充實了,趣味就提高了,素養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語文學習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統一了.或許正因為這樣,使我犯了一個隱形的錯誤,自己課堂上說的話太多了,教師引導這個度沒把握好,導的太多,使學生的思維跟著我走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是教師思想的櫥窗.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后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心里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后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