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精選12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兒?(指名說)
2、有什么收獲嗎?
3、有一句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陶冶我們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麗壯觀。今天我們隨著葉圣陶老先生的筆觸,一起去游覽浙江金華的雙龍洞。
4、板書課題4 記金華的雙龍洞 (齊讀)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多媒體顯示)
(1)借助拼音,把生字讀準;
(2)句子讀通,難讀的句子反復讀幾遍;
2、學生自讀,教師巡視。
3、檢查自讀情況。(讀好了?想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1)出示生字詞(多媒體顯示)指名讀,齊讀。
羅甸 杜鵑 油桐 臀部 石筍 蜿蜒
(2)記住字形,在寫的時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這些詞語會寫嗎?
(3)聽寫詞語。
(4)對照屏幕或課本,批改一下。(全對的請舉手)
4、多媒體顯示: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師;4月份正是踏青游覽的好季節。誰來讀一讀這句話?(指名讀),聯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艷”的意思。
在這風景如畫的季節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會怎樣呢?(愉快)用愉快的語氣齊讀這句話。
(2)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指名讀。
師:“寬、窄、緩、急”多像一首樂曲,多像溪流的歡歌,誰來再讀讀?
“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誰來模擬一下,變換什么調子?
師:真是看山山有色,聽水水有聲啊。通過剛才的學習,發現同學們的自學能力真是強。
過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三、默讀課文,思考上面的題目。
1、交流,(找出一些關鍵句、關鍵詞)同桌可以相互討論一下。指名回答。
2、多媒體顯示:
(1)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
(2)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3)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5)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指名讀,相機板書: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內洞——出洞
師:一條線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且走且看,每到一處就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一邊游覽,一邊描寫的方法就叫:移步換景
(板書)用這樣的方法來寫,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楚,我們讀起來就好像跟隨作者一起去游歷。我們以后在寫游記的時候,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
齊讀——移步換景
四、學習“孔隙”部分(第5自然段)
1、過渡:在這些景點中,你覺得最驚險的部分是哪一處?指名說。
2、小聲讀一讀第5自然段,想一想“孔隙”有什么特點?
3、交流,板書:窄小
4、師: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這一特點,但文章處處讓我們有這些感受。讓我們來讀一讀。誰來和老師合作一下?
師: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
生: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是怎樣小的小船呢?(指名讀 齊讀)
5、作者寫船小,分明讓我們感受到——(生:孔隙的窄小)
6、誰來讀讀這一句?(多媒體顯示):
(“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7、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什么?
師:雙龍洞的這種獨特的進洞方式是它的魅力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玩。誰能用自己的方式介紹一下怎樣進出?(指名答)
8、為什么不直接劃著進去呢?(交流)再次體會“孔隙”的窄小。
9、師總結:作者寥寥數語,不僅向我們介紹這種獨特的進洞方式,而且再次告訴我們,孔隙是多么的——(生齊語:窄小)也只有這樣的小船才能安全地進出。同學們,有一句話說得好“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板書 齊讀)
同學們,據說啊,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晚年由于發福,被卡在中間,沒能進入內洞游玩而留下遺憾。看來,游金華雙龍洞,想進入內洞,還不能太胖哦。
10、我真不知道,躺在這樣小的小船里,被拉進去的時候是什么感受?讓我們聚焦這一段文字。(多媒體顯示):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擦傷鼻子”)
師:這樣的文字在朗讀時可不能著急,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哪些詞語讓我們有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別放過它,劃下來,讀一讀、品一品。 交流:
(1)“貼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怎樣說的?指名讀相關句子。
是怎樣“貼” 的?直接說“全身每一處都貼著船底了”就行了,這句話不羅嗦嗎?(具體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的姿勢是低得沒法再低了)這說明孔隙是多么的——(生齊:窄小)
(2)還有哪些詞語寫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擦傷鼻子”)
師:這是葉老先生當時的真實感受啊!讀起來,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我們也親歷了一次這種獨特的進洞方式。同學們,我們今后寫作文時,也要用這樣的方法,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進去。板書:真實感受
11、齊讀第5自然段。
五、總結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初步閱讀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了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感受了孔隙的窄小,還知道了進出孔隙的獨特的方式。
2、另外我們今后在寫游記的時候,有2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即“移步換景和真實感受”。
3、這篇課文寫作上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詳略得當。(板書:詳略得當)那作者是如何做到詳略得當的?以及進入內洞后又見到了什么呢?留到下節課我們再討論。
板書:
4、記金華的雙龍洞
移步換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真實感受 (窄小)
詳略得當
(此教案為“區百優課”教案)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2
內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見。雖然工人們提著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筍的“筍”字用音序查字法,應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應查___,再查___畫。
2、在文中的空白處加上標點符號。
3、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觀看——( ) 黑暗——( )
4、用“——”畫出寫內洞很黑的句子。
5、用“”畫出寫內洞很寬的句子。
6、結合短文內容,你能說說金華雙龍洞名字的由來嗎?
7、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顏色各異,你能想象其中的兩種也將它們比做什么嗎?
第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讀了這段話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內洞的____、____、____三個方面,描寫了內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現為____的石鐘乳和石筍;二是“色奇”,表現為____,三是洞頂的“雙龍”,一條____,一條____。
9、從畫線的句中,你體會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上節課我們一起游覽了桂林山水,領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圣陶爺爺的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釋題。“記”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
1、激趣:
聽說,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了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看,這是什么?(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說起導游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游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你們都是導游,就我一個游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游覽示意圖。怎么畫?細細讀課文,借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制作一張。一組板演。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你這個導游當得真好,這個旅游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游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游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并且配上解說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說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⑴ 你拍了什么鏡頭?為什么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⑵ 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愿不愿意來一次配解說詞的比賽。
⑶ 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么顏色的?出示圖。
⑷ 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么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么關系?)播放錄象,看完后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圣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艷,你用什么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五、課堂總結
這堂課,我們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學習第一段
1、抽學生讀本段。
2、思考:
⑴ 葉圣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么?(請用:畫出來)。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寫?
⑵ “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眼前一片明艷”?
⑶ 溪水為什么會變換調子?這里寫溪水實際上是寫什么?這溪水是從哪里流出來的?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讀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請你說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產生想象)
5、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段文字的。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學本段。同學們我們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學習本段。請同學們隨著葉圣陶爺爺繼續向前游。
2、學生自由朗讀學習課文。
3、質疑問難。
4、老師提問:
⑴ 你來到了雙龍洞看見了什么樣的景觀?你有怎樣的感受?
⑵ 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想象作者描寫的外洞是什么樣子的。
四、學習第四段
1、學習方法同上1~3步。
2、老師提問:
⑴ 我們與葉圣陶爺爺游到外洞,必須干什么?(生:坐船)
⑵ 葉圣陶爺爺給我們介紹的小船是什么樣的呢?葉圣陶爺爺是怎樣乘船的呢?
⑶ 這小船是順水而行,還是逆流而上?
3、我們也來感受在船上進洞的感覺。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4、老師題問:“擠壓”是什么意思?葉圣陶爺爺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你有怎樣的感覺?(要學生產生想象。)
五、學習第五段。
1、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2、老師題問:
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么樣子的?當工人提著汽油燈看到了什么?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4、讀完以后你的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要學生產生想象。)
5、老師題問:
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嗎?
六、齊讀第六段
七、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
2、思考:
讀完本課你有何收獲或感受?
八、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場景,你選擇一處產生想象,寫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3、學習本課生字。掌握“浙江、杜鵑、明艷、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觀賞、盤曲而上、變化多端”等詞語。
4、 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2、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具準備: 介紹雙龍洞的vcd,課文錄音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到過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獨特的風光呢?今天,我們準備跟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到浙江省的金華去旅游,你想去嗎?
2、播放配樂的課文錄音。
3、出示課題,釋題引入。[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2) 葉圣陶爺爺游完雙龍洞后是怎樣寫這篇游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好嗎?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
二、 探尋游蹤,理清條理。
1、 文中寫到洞中雙龍的句子有哪些?(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2、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游覽順序)
3、 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板書]
4、 匯報交流,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 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賞路上的見聞。
1、 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來讀一讀。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山色水聲]
3、 引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著……變換調子。”(老師朗讀,學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覽外洞和內洞。
1、 自由讀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點?(洞口寬,洞內大)[板書:寬、大]
2、 導讀“洞口很寬,像……。走進去很大,仿佛……”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3、 我們隨葉圣陶爺爺來到外洞,必須干什么?四人小組研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4、 交流:讀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點——窄、矮[板書: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險[板書:險]
5、 朗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就登陸了。”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形。
6、 我們來到內洞,發現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內洞的特點——黑(一團漆黑)、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大(比外洞大得多)[板書: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很大
四、 情境再現,總結延伸。
1、觀看游外洞內洞的vcd。
2、說話訓練:假如讓你當游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根據游覽示意圖,注意導游的用語。)
(先四人小組練說,再個別上臺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你最喜歡的段落。
4、 總結:葉老游完此洞后依然興致勃勃,又沿著溪水往上走,去觀賞上一個洞——冰壺洞,冰壺洞另有一番美麗的風光,他寫了另一篇游記,編在中學課本里,大家可以找來一讀,也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學習生字新詞。
1、讀準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翹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盤曲(qū)而上”、“系(jì)著繩子”、“像橋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詞。
盤曲而上——盤繞著,彎彎曲曲地上去。
明艷——指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森郁——山高聳著,山上樹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洞頂的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變化多端——端,項目。變化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異,不同。顏色各不相同。
二、復習鞏固。
1、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2、作者游覽的路線是怎樣的?每一處景點有什么特點?
三、整體回歸。
1、簡單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內容。
2、根據圖示,對照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一(1)交代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二(2—3)講路上的見聞。
三(4)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
四(5)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
五(6—7)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
六(8)講乘船出洞。
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四、學習寫法。
1、敘述有條理,貫穿全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換景,情隨景變,既描述出雙龍洞的神奇景色,又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課外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學習輔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5
【重點語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五節)
【教學設計】
1、這段共有幾句話?每句內容是什么?
2、這幾句話可以歸并為三層,誰來試試看?
3、在分層的基礎上,請再仔細讀書,給這段話編擬一個“閱讀提綱”:
4、指導閱讀;并以“閱讀提綱”為背誦思路指導背誦。
【訓練目的】
在教學中就引導學生從句子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來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的條理性和完整性,努力地從字里行間去尋找反映這種聯系的根據,以發展語言和思維。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圣陶老先生介紹游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并注重游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說教學過程
1、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馬上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么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說:“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么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3、音像激qing,啟發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愿意當導游,帶領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這位導游小姐,現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游解說,游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后,導游相機說道:“其實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后有機會去游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圣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了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7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⒉體會作者的游覽感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⒉體會作者的游覽感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自學本課生字新詞,老師檢查自學情況。
3.練習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能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人課題。
同學們都喜歡游覽,旅游后還有寫寫游記。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游覽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后,就寫了一篇游記,這篇游記就是——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葉圣陶先生是怎樣寫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了解學生預習課文情況。
1.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你讀了“預習”了解了些什么內容?
2.通過讀課外書,收集資料。你了解了關于本課的什么知識?
⒊老師小結:同學們了解的情況真豐富,看來同學們在課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問題。
⒈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⒉學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講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⑶把講到洞中雙龍的句子畫下來。
⒊討論以上思考題。
四、檢查學生學習生字、詞的情況。
五、作業:
⒈抄寫生字。
⒉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⒈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⒉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⒊體會作者的游覽感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片段練習。
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⒈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⒉體會作者的游覽感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學習第一段。
⒈抽學生讀本段。
⒉思考:
⑴葉圣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么?(請用:“”畫出來)。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寫?
⑵“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眼前一片明艷”?
⑶溪水為什么會變換調子?這里寫溪水實際上是寫什么?這溪水是從哪里流出來的?
⒊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讀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請你說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產生想象)
⒌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段文字的。
學生總結:⑴了解作者描寫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寫。
⑶體會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繪的景色。
三、學習第二段。
⒈學生自學本段。同學們我們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學習本段。請同學們隨著葉圣陶爺爺繼續向前游。
⒉學生自由朗讀學習課文。
⒊質疑問難。
⒋老師提問:⑴你來到了雙龍洞看見了什么樣的景觀?你有怎樣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想象作者描寫的外洞是什么樣子的。
四、學習第四段。
⒈學習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師提問:⑴我們與葉圣陶爺爺游到外洞,必須干什么?(生:坐船)
⑵葉圣陶爺爺給我們介紹的小船是什么樣的呢?葉圣陶爺爺是怎樣乘船的呢?
⑶這小船是順水而行,還是逆流而上?
⒊我們也來感受在船上進洞的感覺。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⒋老師題問:“擠壓”是什么意思?葉圣陶爺爺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你有怎樣的感覺?(要學生產生想象。)
五、學習第五段。
⒈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⒉老師題問: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么樣子的?當工人提著汽油燈看到了什么?
⒊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⒋讀完以后你的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要學生產生想象。)
⒌老師題問: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嗎?
六、齊讀第六段。
七、總結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
⒉思考:讀完本課你有何收獲或感受?
八、文字訓練。
片段練習: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場景,你選擇一處產生想象,寫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內洞 出洞
映山紅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寬、大 擠壓 雙龍、石鐘乳、石筍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變換調子)(靠洞右邊)(孔隙流出)(緩緩、源頭)
教學反思:
走進文本,初讀花了很長時間,至少有五分鐘;因為設計了當導游所以要介紹景點首先自己要解決一些疑問,再讀又花了好久時間,然后解決問題;準備介紹景點就要對自己介紹的景點做準備,然后再讀并各自練習說話又花了很長時間,等真的來介紹時離下課只有九分鐘時間了。當初的設想是希望能通過當導游解說了解游覽線路、訓練口語水平的同時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覽圖,了解寫游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而實際的課堂就讀書都占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而這讀卻不是精讀品讀,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水平與課文的長度。如果在一開始初讀課文后就找準其中的一個點進行范例教學,對這個點充分品味、朗讀、感悟,然后抓住這個點的特色進行導游解說,那么課堂就有了側重點也有了切入點,接著讓學生學著剛才的方法自主選擇另外的景點進行解說,有重有輕有緊有松,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時間已經不允許,而自己的設計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時,應該學會大膽放棄,干脆順學而進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學設計時應該做充分的設想,同時多做幾種設計以便課堂的靈活處理。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浙江金華雙龍洞的奇異景觀。
2、了解作者按游覽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寫具體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4、學習“孔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指導學生把事物特點寫具體。
【教學重點】
1、了解過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寫具體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孔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指導學生把事物特點寫具體。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知道葉圣陶老先生從金華出發,經過羅甸就漸漸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艷,耳邊溪流潺潺,帶著愉悅的心情,來到了雙龍洞。
(板書:金華→羅甸→山路)
二、默讀課文,理清作者寫作順序,明確學習重點
1、請同學們迅速默讀課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用圓圈在書上圈出。
(學生按教師提示板書:→外洞→孔隙→內洞)
2、作者運用六句話把描寫這些景點的段落連接起來,默讀課文,畫出這些句子,讀一讀,體會他們的作用:
⑴ 學生匯報、教師投影、學生朗讀。
⑵ 教師:
這樣各段落構成一個整體,使課文的結構顯得更加嚴謹。
3、過渡:
作者重點描寫了外洞、孔隙和內洞,這三處景觀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作者怎樣把事物的特點寫具體的。
三、細讀課文,了解景物特點,體會作者寫法
1、自由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點?
⑴ 學生匯報。(板書:寬敞)
投影:
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教師:
運用數字說明,可以使表達更清楚。
⑵ 通過朗讀表達你對外洞寬敞特點的理解。
過渡:
外洞高大,讓人豁然開朗,內洞卻有另一番景象!
2、默讀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內洞的特點:
⑴ 學生匯報談體會。(板書:漆黑、寬廣、奇異)
⑵ 投影文字、圖片,學生談感受。
投影:
黃龍、青龍、神仙、動物、宮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師:
運用舉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達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讀—指名讀。
小結學法:
寫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樣寫具體。
四、精讀課文,學習寫作方法
教師:
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個特別的通道—孔隙。這是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堪稱游覽方式的一絕,有“水石奇觀”之美譽。
1、自學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點:
(板書:低矮、窄小、昏暗)
2、說說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投影:
⑴ 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⑵ 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擦破額角,擦傷鼻子。
3、朗讀體會:
教師:
這樣小的小船,這樣獨特的進洞方式和乘船姿勢,這樣奇特的乘船感覺,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寫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勢、乘船感覺都是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點介紹清楚。
我們今天學習了用數字說明、舉例子和借助對其他事物的描述體現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寫作練習:
⑴ 出示話題。
⑵ 口頭表達。
⑶ 出示范文。
⑷ 動筆練習。
⑸ 交流指導。
五、總結所學
1、抓住事物特點,把一事物寫具體。
2、教師畫圖,引導再讀書。
六、布置作業
修改短文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低矮 奇異
寬敞 窄小 寬廣
昏暗 漆黑
金華→羅甸→山路→外洞→孔隙→內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8.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里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后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游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作者記敘了他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
(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后,按游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著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贊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艷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
(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著山中明艷的春色,邊傾聽著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么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了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樣?
(作者只能仰臥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不僅游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著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討論:作者為什么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著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著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并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附: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了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系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于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了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么?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敘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么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著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游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游歷記敘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達什么情感或說明什么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這次游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游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游覽的對象,也是作者游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后,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后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 3.<記金華的雙龍洞>
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桶、擁擠~~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3、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難點: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游覽順序進行的敘述方式和運用恰當的詞句描繪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圖片、小黑板
教學課時: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1、誰見過溶洞,一起來說說。。。。。。?
結合圖片來交談。和學生預習收集到的有關溶洞的資料
2、師導:我們生活的地球,不僅有大海、高山,我們的地下也有溶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溶洞,那里有美麗的景觀,就像是一個地下迷宮......
3、揭題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明確自學任務。
(1)、自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詞,并聯系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詞語。
(2)、初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認讀情況,可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
(2)、提出自學后仍無法理解的詞語,師生共解。
(3)、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先自己感知,再小組交流)
引導學生課文講述的是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所見所聞,(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請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作者的游覽順序。(要求先自己畫出,再小組交流各自的見解)
2、理清脈絡(師在學生匯報上總結)
以游覽的順序: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內洞——出洞。
四、細讀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所見所聞。
1、指名讀課文的前3自然段,說說你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讀的收獲。
(1)、從第1段中,你讀到了什么?
交代了作者游覽的時間和地點
學習作者簡潔明朗的寫作方法。
(2)咱們來看看路上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說出來~~·
公路:盤曲而上
映山紅:有精神
油桶:白色
看到——
沙土:粉紅色
新綠:或濃或淡
溪流:寬、窄、緩、急
師:文中寫溪流時用力什么修辭手法?
(這是一個排比句)——溪流在時時變換調子
3、讓學生一起說出所見所感。
興奮、驚奇、迫不及待的想看溶洞
4、讓我們包含著對這次游覽的好奇,全班齊讀第2、3自然段。
五、總結拓展
1、小組合作探究,請個別學生回答
2、說說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揮講出自己的感受)
3、剛上路上,我們就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觀,洞里的景色一定更迷人。
4、出示小黑板,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說一句話。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七、板書設計
3、.<記金華的雙龍洞>
第一自然段: 時間、地點
游覽順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11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學”到自己“寫”,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森郁、聚集、合適、昏暗、稍微、額頭”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4、閱讀與想象相結合,了解金華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
2、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金華龍雙洞的信息,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1、談話,展示祖國的風景名勝圖片。
2、學生說說自己游覽過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雙龍洞的課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作者游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3、把景點連起來,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
4、讀課文,找出作者游覽景點產生變換的詞句,讀讀,體會這些詞句在描寫游覽過程中的作用。
5、畫出表示“泉水流經路線”的詞句,理清泉水的流線:
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點
1、了解作者游覽的全過程。
2、默讀課文,對照作者的游覽過程,說說哪些是主要內容,哪些是次要內容,分清課文的主次。
3、前后桌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四、學習路上見聞
1、學生自瀆1~3分鐘,邊讀邊畫出喜歡的詞句,互相討論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課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導學生朗讀,并結合課件上彩圖,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4、組織學生多種形式朗讀。
五、學習生字,積累詞語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讓學生認讀,識記。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本課生字詞和自己喜歡的其他詞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突破重點
1、回憶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游覽的順序和文中描寫的主要景點。
2、引導學生自學“由洞外進入洞內”一段:
⑴ 讓學生讀出感覺,邊讀邊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⑵ 分析、理解孔隙的“小”和“窄”:
a 理解孔隙的“小”:
找出描寫孔隙小的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描寫孔隙的大小,而描寫“小船”有多小呢?
b 體驗孔隙的“窄”
品析:“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可是還能感覺……我又感覺……”寫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覺?想象一下,如果你躺在小船上過孔隙,有什么樣的感覺。
c 觀看課件,圖文對照,體會孔隙的特點,了解作者的寫作特點。
3、總結學習方法:
⑴ 這個景點有什么特點?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⑵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 怎樣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
以自己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習課文的其他兩個景點,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二、朗讀練習,領略美景
1、啟發學生邊朗讀百年想象,讓想象的內容在腦海中浮現。
2、把自己覺得美的語句多讀幾遍,想想如果自己是導游,要如何向人們介紹這些美景。
3、鼓勵學生自由背誦。
結語: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路線,領略了沿途的美景和雙龍洞的美麗奇特。葉圣陶先生游完雙龍洞后,乘興而上,又游覽了冰壺洞。你們課后可以看一看作者寫的《游了三個洞》。
三、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設計各個景點的解說詞。
【導師評估】
倡導“自主學習”是本教學設計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它貫穿了整個課堂的始終。這樣設計,能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重視引導學生讀文,讓學生在反復讀中,理解課文,理清脈絡,,掌握作者的觀察方法、寫作特點。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案 篇12
一、看拼音寫詞語。
jù jí kǒnɡ xì wān yán pánqú érshànɡ
( )( ) ( ) ( )
tún bù mínɡ yàn qī hēi biànhuà duōduān
( )( ) ( ) ( )
二、給下面的字按不同讀音組成詞語。
三、寫出下面各詞的近義詞。
昏暗溪流盤曲
觀賞寬廣蜿蜒
四、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使它們的意思不發生變化。
1.出金華城大約5公里到羅甸。
2.市區和海濱療養院相距大約8公里。
五、按照例子,給句子換個說法。
例:劉洋天天早晨堅持跑步,所以她的身體很健康。
改為:劉洋的身體很健康,是因為她天天早晨堅持跑步。
1.內洞一團漆黑,所以我們什么都看不見。
2.街道主任對居民很關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六、從課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這些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再依照這幾個句子從課言語中找出兩句來。
1.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2.大約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3.出金華城大約5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
它們的作用是:
(1)
(2)
七、修改病句。
1.小明端著一個臉盆,一條毛巾,走進屋來。
2.我已經完成了語文作業和各科作業。
3.楠楠學習認真刻苦,這次考試卻又得了滿分。
4.經過李老師的幫助,我改進了缺點。
八、按課文的順序,在括號里寫上序號。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然后按這個順序在下面的括號中用簡潔的文字寫出來。
( )游覽外洞的情景。
( )游覽內洞的情景。
( )在路上的見聞。
( )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
( )乘船出洞。
按《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游覽路線填空:
金華→→→→→→出洞。
九、按課文原句填空。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流出。雖說是,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剛合適,再設法容納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我懷著的心情獨個兒在小船里,自以為到,到,到,沒有一處不貼著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
十、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奇異的巖洞
巖洞,可有趣了!在我國桂林有很多奇形怪狀的巖洞:象山的水月洞最寬,洞內全是水,可以蕩舟劃船;七星巖最深,可容納一萬人,巖里還有一條地下河,據說放一只鴨子下河,半個月后,可在幾百里外的梧州鴛鴦江冒出來;蘆笛巖是所有巖洞中最大的一個,洞里的廣場比上海的萬人體育館還高大。巖洞里還有五彩繽紛的鐘乳石,有的像鳥、像魚、像龍、像海蚌、像珍珠;有的如猿猴戲耍;有的像神仙聚會……走進巖洞就像進了一個神話世界。
1.這篇短文介紹了哪幾個巖洞?各個巖洞有什么特點?
2.短文是怎樣描寫巖洞里的鐘乳石的?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3.讀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