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精選13篇)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有沒有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腳》。
二、理解課題,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誰?(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中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②、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圍繞什么來寫?讀了課題你想說點什么?
、、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三、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做練習3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2
一、激趣導入
今天我們就一塊兒來認識一種植物的腳,看看它有什么特別的作用,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
。ò鍟n題并齊讀)
二、交流預習,以學定教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有的同學還去觀察了爬山虎。通過這些預習,你對爬山虎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通過查找資料知道了爬山虎也叫巴山虎,是一種落葉藤本植物,有漿果,可以入藥。
師:對!查找資料也是預習課文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這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問題。
師:那通過讀課文,你們對爬山虎還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上長有細絲。(板書:腳)
師: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反復讀書都是預習的好方法。通過預習,同學們對爬山虎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們還有哪些疑問呢?先把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看能不能借助小組的力量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我們一塊解決。
(生小組交流討論,師巡視學生交流情況)
。
師:通過交流,你們又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師:那你們還有哪些疑問呢?
生:我們組的問題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板書:腳向上爬?)
為什么說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說一步一步向上爬呢?(板書:一步一步?)
為什么說爬山虎的葉子會漾起波紋,美麗極了?(板書:葉子?
師:同學們提了這么多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會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生:我會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我會用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解決。
我會跟小組的同學討論交流來解決。
師:(指問題):對!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好方法,另外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也是一種很好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節課我們就利用這些方法,重點探究大家提出的問題?赐ㄟ^進一步的讀書學習,對預習中讀懂的內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問題能不能自己讀書解決。
三、自主探究,讀書感悟
。ㄒ唬┻呑x邊想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麗
師:剛才,同學們提了有關爬山虎葉子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的,請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讀一讀,邊讀邊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
。ㄉ杂勺x課文,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語句)
師:誰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生邊讀句子邊想象)
師:讀了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我們就應該這樣學習。那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這美麗的爬山虎的葉子呀?
生:想。▽W生看多媒體,再次感受)
師:學到這里,你對爬山虎的葉子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師:對!正是因為長大的葉子很綠,在墻上排列得那么均勻,被風一吹還漾起滿墻的波紋,非常美麗,所以它才那樣引人注意。
同學們這么喜歡爬山虎的葉子,我們就試著讀一讀課文,把這種喜愛的感情讀出來。放開聲音,自己先來讀一讀。
。▽W生自由感情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然后師指名感情朗讀)
師:(小結)通過預習課文,我們了解了爬山虎葉子的生長特點,而剛才通過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我們又感受到了葉子的美麗與可愛。這就是我們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ǘ┳灾鬟x擇學習方式,探究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師:在交流預習的時候,同學們提出了許多有關爬山虎腳的問題,那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像剛才這樣讀一讀課文,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ㄉx課文找句子)
師: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誰能讀讀課文中的句子?(指名讀)
師:請大家再把這幾個句子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試著在本子上畫一畫。如果有的同學帶來了爬山虎,也可以邊對照實物邊讀課文,再仔細地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師:誰愿意把你的畫拿給大家看一看?
師:我們一塊兒來看看他畫的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呀對不對。先看位置,他畫的對嗎?
師:對!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我們再來看看腳的樣子,畫的對嗎?
生:對!
師:誰帶來了爬山虎呀?拿過來讓大家看一看。請這位同學讀著課文中的句子,我們再來仔細地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
師:下面,我們一塊兒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再來認識一下爬山虎的腳。(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一段,學生齊讀)
師:(小結)我們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像剛才這樣抓住重點句子認真讀書,邊讀邊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師:剛才有的同學還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為什么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先請同學們繼續讀一讀課文,自己試著找找答案。
。ㄉ杂勺x課文找答案)
師: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把你的理解跟同桌說一說。
。ㄍ澜涣,教師巡視)師:同學們通過讀書想象,對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一塊兒來觀察一下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課件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樣子)
師:你們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請大家再把課文中的句子多讀幾遍,聯系剛才我們所觀察到的,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ㄉ杂勺x課文)
師: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師:說得真不錯!那還有的同學問:為什么說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呢?誰能談談自己的看法?
師:你是這樣理解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師:(邊總結邊演示)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當爬山虎的腳巴住墻以后,這只腳就不會再動了。隨著不斷地生長,它又長出了新的腳,這些腳再巴住墻,使爬山虎向上爬。不像人走路那樣,兩只腳來回交替,所以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
師:有的同學還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爬山虎的腳觸不到墻就萎了?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師:是的,爬山虎之所以能夠巴住墻往上爬,是因為它有帶吸盤的腳。如果爬山虎的腳觸不到墻,它對爬山虎的生長沒有了作用,所以隨著爬山虎的不斷生長,這只腳就會萎掉。
(三)再次質疑,加深認識
師:好,下面請大家把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看還有什么新的問題。
(生讀課文)
師:誰還有疑問呀?
生:為什么爬山虎的腳有六、七根細絲,而不是三、四根細絲?師: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歡爬山虎,想進一步了解爬山虎,那課下,同學們可以繼續查找有關爬山虎的資料,我們再互相交流交流,好嗎?
師:這個問題誰能幫助他解決?
四、回顧全文,深化認識
師:下面,請大家朗讀全文,想一想,爬山虎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ㄉ杂衫首x全文)
師:誰還有不同的感受?生說
五、課外拓展,發展認識
師:剛才同學們談出了自己對爬山虎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很平常的植物,作者為什么能將它寫得這么好呢?
師:誰還有補充?
師:對!因為作者用心觀察了爬山虎。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作者運用了許多生動、恰當的語言寫了出來。遇到這樣好的語言,我們應該把它積累下來。有了這樣好的語言,我們的作文水平也會提高。下節課,我們就來欣賞這些優美、生動的語言,把它們讀一讀、背一背、抄一抄。另外,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篇描寫植物的文章讀一讀,下節課,我們再一同去欣賞那篇文章。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能力:在朗讀、感悟、積累、合作學習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思想: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加強朗讀,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啟情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誰能說說你見過的爬山虎是什么樣的?
2.課件出示:請看屏幕,這就是爬山虎。平時我們看爬山虎都比較關注它的葉子,但是你知道嗎,在爬山虎葉子下面卻隱藏著不被我們關注的“腳”,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葉圣陶老先生一同走進第六課。
3.齊讀課題,思考: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出示詞語領讀并解釋詞義。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想,圍繞爬山虎的腳,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課文重點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爬山虎的腳)
三、研讀感悟
(一)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邊讀邊想,看看自己知道了什么?并畫出有關句子來理解。
(二)學生匯報
1.介紹爬山虎的腳,要引導學生抓住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理解。
。1)學生介紹。
。2)出示課件,觀察爬山虎的腳。
。3)誰能看圖來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哪?什么樣?
。4)這一自然段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方法向我們介紹的?(抓住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運用比喻、對比的寫法)
(5)作者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從這一段中那個詞能看出?(注意)
。6)指導朗讀。
2.介紹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要抓住動詞來理解。
。1)先畫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動詞,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話說說。
(2)出示課件:看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3)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為什么?
。4)你能通過你的朗讀把爬山虎爬的過程表現出來嗎?(指導朗讀,讀出緩慢、用勁地爬的感覺。)
3.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巴住墻,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會怎么樣呢?
。1)指讀第五自然段。
。2)出示課件:學生觀察。
(3)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與什么有關?
。4)課文哪一自然段還說明爬山虎的腳與墻有關系?(一自然段)指讀一、五自然段。想想這兩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首尾照應)
4.總結,朗讀三到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如此吸引我們,那么作者又是怎樣觀察它的葉子呢?
5.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讀,提問:讀后你有何感受?(美)
。2)從哪體會到的?作者是通過什么寫出葉子的美的?
。3)指讀。
四、總結練習拓展
1.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內容和寫作方法)
2.生活中有那些植物與爬山虎的特點是相似的?
3.感情朗讀全文。
五、作業。
請同學們選一種植物進行觀察,抓其特點寫一個片斷。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墻上
葉子:綠、朝下、均勻
長在哪兒
腳 形狀、顏色
怎樣爬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4
甘肅蘭州市蘭飛小學 張莉
課文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師: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25課《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
師:“虎”是我們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師范寫,生書空。
師: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么會有腳呢?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在我們的民主路校園里就生長著這樣美麗的爬山虎,你注意過嗎?葉圣陶老爺爺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同學們在預習時已經劃了生字詞,咱們來請同學讀一讀。誰來讀?你愿意讀哪一段?
生:我想讀第一段,
生:我想讀第二段,
生:我想讀第四段,
生:我想讀第五段,
生:我想讀第三段,
師:好,其他同學聽聽這幾位同學讀得是否正確。準備好了嗎?
生讀。
師:好的,同學們來評一評,他們讀得有哪些優點和不足,你來說說。
生:他們有的讀得不準確。
師:哪個字不準確,能不能說一說。
生:爪子的“爪”。
師:還有嗎?
生:最后一段少讀了兩個字,應該是一根莖。
師:這個字是不是讀莖呢,請跟我讀。
生跟讀莖。
師:從讀中看出大家預習讀書的本領特別高,那同學們能不能找一找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生:我認為是后四段。
生:我認為是三四段。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認為三四五段。
師:有三種看法,同學們認為哪種準確呢?
生:三四五段。
師:看樣子同學們挺會抓重點的。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現在請同學們默讀三四五段,邊讀邊想,請默讀。
生默讀。
師:有的同學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很好。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爬山虎的腳能抓住墻?
師:你讀得很仔細,誰來接著提問。
生:“萎”可不可以換成“枯萎”?
師:你真會思考,一會兒我們一定好好研究這個問題。誰還有其他問題?
生: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
師:誰還有問題?
生:為什么他的腳一拉直就粘在墻上?
生:為什么腳萎了之后就連一點痕跡都沒有?
生:是用牢牢的貼在墻上好還是緊緊的貼在墻上好。
師: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動腦筋了,非常好,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大致歸納一下有這么幾個問題:(1)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2)它是怎樣爬的,是怎么變化的?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出示投影
教學目標
。1)說出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在墻上爬的。
(2)背誦或抄寫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內容,完成課后練習3。
師:根據老師的提示,熟讀思考,畫做背寫。
生讀。
師: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復讀就能解決,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有!
自由讀。
師:相信同學們通過讀劃都有收獲。我們的小組就是根據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畫的小組,做的小組,背的小組,寫的小組。現在我們來完成第二個目標,利用畫、背、做、寫談談爬山虎的變化,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匯報得妙,小組間也可以展開比賽。(每個小組都有一張星級評定表)哪個小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現在我們就開始畫、做、背、寫。
師:準備各小組推薦代表上來匯報,各小組迅速匯報,評出星星,呆會兒請上來。
小組評定。
師:還沒有完成的先停下來,這些東西老師送給你們,回去再斟酌。誰來展示一下,誰的畫畫得好。請你來。
展示學生作品
師:先請你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生:我先畫兩根須,再畫……
師:為什么要這樣畫呢?
生:因為這樣畫美麗。
師:你是你們小組最好的嗎?
生:不是。
師:沒關系,我們再請其他同學來展示。
展示作品
師:你來說說。
生:爬山虎的腳原先是幾根細絲,過了不久他們就會變成小圓片。
師:那么腳長在哪里呢?怎么長成的呢?
生:長在葉柄上。
師:他能說出葉柄這個詞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
生讀。
師:好,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認真讀書,就能解決,現在請我們同學評評這個小組如何?
生:課文說腳是細絲,還說頭上會變成小圓圈,他們畫得沒看見在哪里?
師:小圓片是嗎?
生:他們畫的有一個缺點,爬山虎的腳原先是直的,還沒有碰到墻就萎了,不對。
師:你看得真仔細。誰再來說說?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觀察校園里的爬山虎,我發現剛剛長出來的腳也是有綠色的頭。
師: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夠對課文的內容提出不同的見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下面請我們讀背組的同學,通過讀背來為我們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生: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子的地方。(停頓了一下)我想讓他來幫助我。
師: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腳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現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就像蝸牛的觸角,細細的絲,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腳。
師: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這小組理解的不錯。那么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哪個組愿意來告訴大家一下嗎?來,請你跟我上來說說腳是怎樣爬的?同學們注意聽。
生:是這樣爬的,爬山虎的腳用細絲包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是彎的,扒在墻上。
師:誰來評評?
生:他寫得還可以,可是在讀時忘了加表情。
師:你覺得他讀得表情不夠,那么你能不能為大家有表情的讀一讀。
生:能。
生讀。
師:他們特別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動詞,其他小組也注意到了,你們能在匯報中用上這一系列動詞嗎?
生:能。
師: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向上爬。我也有一個問題請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動物的腳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腳是爬到哪里就長到哪里。
師:說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腳是不留在墻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這里用詞多準確!我們在習作時也要注意用詞準確。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讀。
師:作者為什么會把爬山虎的腳比喻成傳說中蛟龍的爪子?
生:因為腳很多,樣子相似。
師:你是說樣子一樣。除了樣子還有什么相似?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蛟龍的爪子很硬,樣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墻。
師:你能聯系下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非常感謝葉圣陶老先生給我們帶來了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爬山虎爬墻的動畫,請大家特別注意它爬的動作,細微的變化。
多媒體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師:現在讓我們想像剛才爬山虎的爬的樣子的畫面,試著背誦這段。
生背誦。
師:下面請各個小組利用評價表評出今天表現最好的同學,一會兒請各小組公布一下。
學生評。
師:我們請已經評出來的小組為我們介紹一下好嗎?
生:我們小組評出來的是,他表現得非常好。
師:得了幾顆星?
生:五顆星。
師:你們小組呢?
生:,他表現得最好,得了三顆星。
師:你們呢?
生:我們小組都非常好,大多數都得了五顆星。
生:我們小組平均得四顆星。
……
師:真不錯,各組都得到四顆星、五顆星。剛才我們隨著葉爺爺了解了爬山虎的腳,其實葉子寫得也很美,下節課我們就學習它的葉子。今天就上到這里,另外請同學們在課下觀察一種你喜歡的植物,運用你學到的方法把他寫下來。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動物會爬墻嗎?然后那有沒有會爬墻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墻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后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6
教學程序介紹:
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我安排了預習題,其中最后一題為: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爬墻圖”。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好多同學沒有認真聽我講課,而是一直在擺弄他們的畫。我立刻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競賽的方式,讓男女同學各選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學生們的情緒都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這個焦點上,表現得都相當認真、慎重,選出的同學畫得也非常細致。然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仔細觀察互相比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找出圖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間為了找出對方的缺點都十分認真地邊看書邊觀察起來。不一會,就紛紛舉起了手:從爬山虎的顏色、葉片、莖、腳生長的位置、腳的樣子,甚至連爬山虎的生長經歷中的變化也都提了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學們的這種學習和鉆研知識的熱情所感染。在我腦海中原來設計的一大堆板書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圖案所代替了:對,應當進一步擴大戰果,讓每一個學生都動手畫一幅爬墻圖,要求是看誰畫得準、畫得像。
立刻之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筆來。就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在那兒埋頭苦干起來。我找了一名小畫手,上黑板作畫,讓它作為本課的`教學板書。我看著同學們的畫,我內心一陣陣激動和興奮:我所要講的、要強調的居然都在同學們畫圖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了。我趁熱打鐵進一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和指正,許多細微的知識點在同學們的發言中一個一個地突現出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葉柄的反面的;葉片是一順兒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細絲頭上長出的小圓片巴住墻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課完全在學生自主活動中、在學生動手創造與發現中完成了,有的同學的表現還替代了老師的角色。課的最后在黑板上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圖案“爬山虎的爬墻圖”和同學們無限的遐想與創造空間。
教學反思:
在后來的作業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墻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在嘆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
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新的課程理念,給了我新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在新的課堂教學中遠航。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8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爬山虎就是靠著這樣的腳往上爬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呢?請大家自學第4自然段,根據我們從前學習課文的方法,提出幾條自學建議,我請一位同學先說說,大家看這樣學行不行。
生:第4自然段自學建議:1、讀書,用橫線畫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句子,用“o”標出寫怎么爬的詞語。2、結合爬山虎不同時期腳的不同形狀,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可以邊說邊用手指在課桌上做動作。
師:這樣學行不行?
生:行!
。ㄉx、畫、說、做)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找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匯報一下?
生:“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重點詞語是“觸、變、巴、拉、貼”
師:能夠一邊說一邊做動作把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動作演出來嗎?(生邊解說邊表演)
師:這位同學能不能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做?
生:書上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從這們“變”字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發生了變化,變前是細絲,細絲很細,挨在墻上沒多大勁,所以就輕輕地“觸”。后來變成了小圓片,面積增大了,我就用勁地巴。”
師:昨天我讓同學們查找了有關爬山虎的資料,誰對“小圓片”的知識有所了解?
生:我從資料上知道小圓片是吸盤,有很強的引力,吸在墻上不容易掉。
師:細絲挨著墻時用“觸”,小圓片挨著墻時用“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葉圣陶爺爺用詞是多么準確啊!請這位同學繼續講。
生:……
師:誰評一評他說、演得怎么樣?
。ㄉ杂稍u價。)
師:觀察真細致。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從這里,我們又一次體會到葉老的觀察是多么細致,用詞是多么準確。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段話。
以上片斷充分體現了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學生自主參與是活動產生的基礎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合作、探究,課堂中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圈點批注、添畫爬山虎的腳、演爬山虎怎么爬,品味語言等一系列活動,形成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片斷中,無論對問題的解決,還是詞句的感悟,都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在充分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的。教師沒有以自己的思想束縛或代替學生,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內容自己領會,激勵學生動手演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究狀
《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二)
【片斷一】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大聲地)圓片!
師:認為是圓片的同學站起來。(全班站起來一大片)
師:(故意失望地搖頭笑)看來你們是應該罰站了。ㄕ酒饋淼膶W生有的愕然,有的沮喪地低頭不語,有的困惑地看著老師。)
師: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加重語氣)這,指什么?
生:(紛紛小聲地)細絲。
師:(追問)那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異口同聲地小聲說)細絲。
師:(滿意地)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這樣進行探究,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
【片斷二】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吵起來)圓片!
師:(笑)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我們還是先看看書再說吧。(生馬上打開書,邊讀邊若有所思,而后紛紛舉手。)
生1:是細絲。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說明這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不動聲色地)是嗎?
生2:(不服氣地)哪有腳像細絲的呀!
師:(鄭重地點頭)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細絲!我還可以從第四自然段找到證據:“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边@說明小圓片是爬山虎的腳挨著墻以后才變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那六七根細絲。
。◣熇^續不動聲色地傾聽)
生4:(激動地)我覺得作者比喻得不好。應當把小圓片說成是爬山虎的腳,把那六七根細絲說成是爬山虎的腿。是這樣:爬山虎先長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細絲”。腿長長了,能夠觸到墻的時候,腿上再長出“圓片”腳來,巴在墻上。細絲夠不到墻的爬山虎就長不出腳來,最后連細絲腿也退化了,書上說:“不幾天就萎了!保ㄈ嘈Τ梢粓F)
師:(故意驚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學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覺得呢?(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困惑不語。)
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都非常認真,也都能說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實,爬山虎能爬墻,全靠它莖上長出的那──
生:(齊答)六七根細絲!
師:對!如果沒有那六七根細絲,爬山虎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觸墻”,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腳,我們班有同學認為應該叫腿,我看這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你覺得怎么合適就怎么叫。腿也好,腳也好,都是擬人化的寫法?茖W的稱呼應該叫“莖”,屬于攀援莖一類。大家看呢?(生滿意地點頭)
【反思】
“片斷一”中,老師確實想帶領學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生的理解含糊點進行提問。但是,老師太著急了,學生一答錯,就等不及地提醒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都由老師包辦代替了:老師代替學生讀課文,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老師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誘導學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老師最后的滿意,是因為學生得出了正確答案,殊不知: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
“片斷二”中,老師的寬容、等待,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一個學生精彩的發言激起了更多同學思維的火花。最后那個同學的發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貴的創新精神。老師的評價既肯定了學生,又提醒了學生注意文學的形象性與科學的嚴謹性之間的區別。由此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示:
一、探究時,要在時間上等待,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
二、探究時,要在評價上等待,等待學生的“眾說紛紜”。對學生的發言要暫緩評價!鞍咐敝械睦蠋熅妥龅煤芎,當第一個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時,他并沒有“趁熱打鐵”地肯定學生,結束探究,而是進行了“冷處理”,讓有疑問的學生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互相探討、爭論的互動過程中,激活了思維。因此,最后那個學生極有創意的發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9
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1、師質疑:讀了爬山虎葉子的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2、組織交流:(點撥導讀)
、、師: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過讀來體會嗎?(朝下、均勻、漾起波紋)
、啤煟河^察葉子,葉圣陶爺爺還觀察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嫩紅——嫩綠——綠的新鮮)
⑶、聽錄音:再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導入:爬山虎的葉子如此美麗,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墻上呢?(腳)本課那幾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節)
2、師質疑:關于爬山虎的腳,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來解決爬山虎的腳長在那兒的問題。
、、讀第三自然段幫你能用一句話告訴同學們,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說一說、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的葉子和莖的圖畫,學生觀察畫圖說。
4、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
⑴、自讀課題,畫出有關的句子。
、啤⑼ㄟ^媒體資源中的課件,展示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顏色的段落,學生再讀體會。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質疑:蝸牛的觸角與爬山虎的細絲有什么相似之處?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來比喻細絲呢?)
三)、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學第四自然段,學懂了匯報(可以讀、可以說、可以表演),畫出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
2、學生匯報:
⑴、找出與爬有關的詞句。
、、用自己的話把爬山虎的爬墻的過程按順序說一說。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動畫。
(4)、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指讀第5節,邊讀邊畫出腳的不同變化。
、、對比交流:觸著墻的;沒觸著墻的。
、、小結:爬山虎真了不起,為了生存,它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墻上,而這一過程不是一兩天可以發現的,可見作者是經過了認真而又持續不斷的觀察才看清楚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可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
2、你從作者的觀察中受到哪些啟發?(仔細觀察——連續觀察)
3、小結:大自然中有許多奧秘等我們去發現、去探索,我們要向作者那樣養成細心觀察,不斷觀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有順序地把事物介紹清楚。
六、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 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 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 萎
觸著墻 變 相當牢固
七、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第二單元第六課,語文書第25-27頁。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難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交互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們就來猜兩個謎語吧!
出示課件
師:這兩種植物要想生長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種和它們相類似的軟藤植物不需搭架,無論是在巖石上或墻上都能生長的很好,不信我們去看一看。
師:誰來說說看了圖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訣就在“腳”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師:誰知道段落介紹的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讀,評議讀的情況
三、分段學習
。ㄒ唬⿲W習第3自然段
師:請大家帶著問題默讀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狀 顏色)
學生自由回答
師:作者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歸納:觀察細致
。ǘ⿲W習第4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去的呢?仔細默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運用十分貼切的動詞。
學生自由讀文,進行勾畫,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交流
師:也將就是說,細絲原來是直的,后來因為觸著墻后用力變彎,彎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的更緊。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細心的葉圣陶!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夸爬山虎、葉圣陶)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師:如果爬山虎的腳沒有觸著墻,會有什么情況發生?觸著墻的呢?
師: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風能吹下它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
可見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華
1、師:現在你對爬山虎或它的腳有了什么新感受,帶著這種感受再讀第3、4、5自然段。
2、師:讓我們再一次領略文學大家用詞的準確。
選詞填空(一)(二)
3、作業:像葉圣陶爺爺一樣觀察一種植物,并把你的觀察結果寫下來。
五、板書
爬山虎的腳 葉圣陶
觀察細致、連續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11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么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ㄒ唬┙涣鲗ε郎交⒛_的初步了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么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葉圣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著墻 痕 跡 蛟 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么?(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么?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里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么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ㄟ@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并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ㄒ唬┳x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后,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ǘ┳x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龠x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選擇紅色。(說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閱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廴嘣u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并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圣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么?
五、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于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后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 ) ( ) ( ) ( ) ( )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并調整詞序。
變 彎
觸 巴 拉 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這些動作前后之間的聯系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ǘ┛串嬅媾浣庹f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么?
。2)給畫面配解說詞。不過,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們就說什么。解說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后指名說)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ㄋ模┙鉀Q問題
1、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著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新腳再巴住墻。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圣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么?
。ㄈ~圣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致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圣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致,用詞準確。
六、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ㄒ唬┳杂勺x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么?
。ò鍟何 牢固)
。ǘ┙處熜〗Y: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變化。
七、回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后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就“萎了”和觸著墻的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1、回歸課題。學到這里,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圣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葉圣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致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么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附:板書
莖上 枝狀細絲 嫩紅
變 彎
爬山虎的腳 觸 巴 拉 貼
萎了 牢固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12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筆、畫紙。
教法學法: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么?(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接著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墻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葉子有什么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ㄟ@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著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 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2)大屏幕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形狀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D文結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著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ㄟ@一環節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么特點呢?(牢固 )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F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回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
位置、形狀、顏色
腳 觸--→巴--→拉--→貼
變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課文之后,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設情景出示一墻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后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模板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生字,能結合上下文理解“龐大”“形形色色”“隨風見長”“五光十色”等詞語的意思。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所傳達出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繼續學習從題目入手,抓住中心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3、要通過品讀體會、比較句式、仿寫等手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運用的對比、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讓他們逐步學會積累語言表達的“樣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觀察、研究植物世界的興趣,培養對綠色生命的關愛情感。
教學重點、要通過品讀體會、比較句式、仿寫等手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運用的對比、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讓他們逐步學會積累語言表達的“樣式”。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緊扣題目,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課題“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齊讀。
問、你讀了課題想了解什么?
2、課件展示行行色色的植物。
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結構。
1、檢查字詞的預習。
2、隨機理解生詞。
3、檢查讀文情況。
指名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4、了解文章結構
三、再讀課文、深入品味文章。
1、學生默讀課文一——三自然段,要求一邊默讀、一邊想、“你覺得這部分課文中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龐大、復雜的特點?”勾畫有關的重點詞句。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體會。
a、匯報交流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用具體數字的說明,可以使人們更清楚了解所要說明的特點。
b、匯報交流第三、四自然段植物的不同生存環境、形體、壽命、生長速度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用排比、舉出具體實例、對比、引用俗語,也可以更清楚地告訴我們所要說明的特點。
(在交流的過程中適時指導感情朗讀)
3、學生默讀課文四、五自然段,要求一邊默讀、一邊想、“你覺得這部分課文中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奇趣無比、五光十色的特點?”勾畫有關的重點詞句。
4、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體會。
在匯報交流第五自然段時,讓學生先體會段末省略號的用法,再按照作者“你也許認為……吧?不是”的句式,進行一個簡短的續寫。
(在交流的過程中適時指導感情朗讀)
四、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感受最深的段落反復讀一讀,發揮自己的想象,把它畫下來。
五、總結
孩子們,在你們的深入理解與精彩朗讀寫中,我們一起領略了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植物世界的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我們想發現這些故事,并讓這些故事繼續下去,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六、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學生回家進一步搜集、整理有關植物的資料,并辦成小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