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位置”教學案例與分析
(生回答)
師:(課件出示地球儀,介紹地球儀,介紹一下北京的位置是用東經116度和北緯40度來表示,那么我們宜興能在地球上找到嗎?我們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一下。
五、課堂總結
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班有一位同學沒有來,你準備和他怎么說一說今天所學的知識呢?
生1:今天我們知道用數對來表示確定的位置。
生2:數對的寫法是(2,3)要用逗號隔開。
生3:表示確定的位置,數對是簡便寫法,如(2,3)等。……
總評析:本節課,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嘗試,不僅完成了預定的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中教師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練習中層次分明,可以整體感知的放手讓學生做;差別不明顯的,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討論,再全班交流。對于學生的解題方法;只要有理由充分予以肯定。同時鼓勵學生要有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列用數對來確定并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本節課的重點。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能否主動建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取決于原有的認知結構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識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的穩定情況,所以教師不僅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而且應從縱向考慮新舊知識是如何溝通聯系的。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教師應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使學生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本課教學努力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并盡力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節課教學設計自然、銜接連貫,其最大特點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并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合作與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培養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