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反思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亮點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ノ挠∽C也是我這節課采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后,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么?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岑參的《逢入京使》一詩,通過兩詩相比較,進一步讓學生走進了張籍的心中,體會那種平淡的敘述中不平凡的情感。接著我還讓學生課下閱讀現代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希望把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亮點四:創設不同情境將古詩帶入生活
在整首古詩教學完成之后,我利用音樂和圖片創設了三個情境:思念遠方兒女的老媽媽;漂泊他鄉的青年學子;獨自在家的留守兒童,在這樣的情境中引導孩子進一步誦讀整首古詩,一詠三嘆的形式,層層掀起孩子們心中的情感之波,讓詩作真正的進步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拉近和古詩的距離感。
當然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遺憾一:缺少學生質疑,課堂空間不廣。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其實也是相通的,“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有多大的創新空間。”在這節課上,我沒有將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質疑探究運用充分,在課堂上還是以我問為主,沒有發揮孩子的探究學習精神。這一點,我在聽完李進老師的《秋思》后,有了很大的啟發,在以后的課堂上一定要多多實踐。
遺憾二:課堂評價不充分,激勵學生不夠。
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一點我深深知道。但是到了這節課的課堂上,一緊張什么都忘了。鼓勵的眼神,贊賞的微笑,真誠的表揚,熱烈的掌聲,這是多么好的教學輔助資源,如果能夠充分運用,相信一定能像萬校長說的那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情緒會更激昂。
遺憾三:朗讀形式還不多樣,學生表達要加強。
課一上完,宗主任就簡單的跟我說了一句“朗讀的形式還不夠多樣,一唱三嘆的朗讀形式較多,有些拖拉之嫌。”我也是這樣的感覺,其實平時的課堂上同桌讀,輪流讀,都是很好的讓學生參與朗讀實踐的手段,這節課上沒能合理運用,確實遺憾。
另外,聽了楊瓊老師的《被袋里裝的是什么》一課后,聽到他們班學生在課堂上自信、規范、有理有據的發言,又讓我不禁反思,在平時的課堂上一定要關注課堂的細節,學生表達的細節,因為“說”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定要工在平時!
這一次的“教學導航課”真是讓我受益良多,更加堅定了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一絲不茍的對待每一節課,不斷打磨自己,爭取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