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 《秋思》教學實錄(通用13篇)

《秋思》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3-01-29

《秋思》教學實錄(通用13篇)

《秋思》教學實錄 篇1

  一 導入

  三年級課本上的一篇課文《秋天的雨》中的一個片段,請同學們快速讀一讀,    說一說這是個怎么樣的秋天?

  1課件出示《秋天的雨》片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

  豐收 五顏六色 美麗

  2 那么在詩人們的眼里秋天是怎樣的呢?

  (1)早在一千二百多前的張繼這樣描寫秋天

  誰來讀? 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感    有古詩味兒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張繼筆下的秋天又給你什么感覺?

  (2)    早在八百多前詩人葉紹翁這樣寫秋

  誰來讀?帶著古詩的韻味     有古詩情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宋朝)葉紹翁 夜書所見

  這樣的秋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3)同樣是秋天,七百多年前的詩人馬致遠這樣描寫秋天

  誰來讀?帶著你的理解。  有古詩感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眼中秋天的景色有哪些?枯藤 老樹 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

  由這些景色構成了什么樣的秋天?

  3,自古以來,秋是最能讓人觸景生情的季節,難怪劉禹錫這樣評價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寞”。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一首古詩,詩同樣也寫于秋天,王安石曾經評價這首詩:看似平常卻奇崛,成如容易卻堅信."這首詩和前三首有何不同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

  讀課題《秋思》

  二 初讀

  1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一讀,兩個要求。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

  看你們的朗讀是是一種投投入 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真不錯!

  2指名讀

  師評價:字字落實,重是多音字在這里念chǒng,你念準了,匆匆是平舌音也讀對了。清清爽爽

  指名讀 不但要清清爽爽還要有板有眼

  4齊讀   前四(生)后三(師)分    再反過來讀

  5(師)題目、作者(生)全部

  讀出味道 讀出感覺 讀出情緒

  三 理解詩意

  1從秋風入手理解古詩

  詩的題目叫秋思,請你用筆劃一劃是什么勾引起了詩人張籍的秋思呢?用筆在書上畫一畫!秋風

  板書洛陽城里見秋風

  大家都知道秋風是無形的,是不可見的,作者在洛陽城看到的是什么呢?同學們可以看看插圖,也可以聯系自己生活實際想一想。

  看來同學們都在認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

  秋風似乎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

  漢武帝劉徹曾經這樣寫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

  唐朝劉禹錫這樣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唐 劉禹錫  《秋風引》

  明朝地蔡毅中這樣寫

  木落江空天氣清,西風蕭颯雁南征。——明 蔡毅中《秋興》

  不同朝代,不同詩人,卻不約而同地記錄下了這樣的情景,到底這秋風與秋思有著怎樣的聯系?

  你走進了古詩!

  出示圖片配樂引讀

  是 啊~ “獨在異鄉為異客,或許一個平常無奇的景在他們本是平靜的心中,都會吹起陣陣漣漪。正如李白喜歡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總會說“霜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曾經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忍不住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把思念寄托于月亮,而張籍的思念卻化成陣陣秋風。秋光秋色、秋容秋態,不免勾起了他的萬千感慨。作客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寂情懷。這時他想起了 ——生:父母

  他想對父母說——

  惦記著家里的二老

  他想對妻子說——

  想念自己的妻子

  他想對兒女說——

  關心許久未見的子女

  2雖有著千言萬語,卻又遙遙相隔。雖滿懷思念,卻又身不由己。他曾在《行路難》中說到“十年離家歸未得”所以一腔思鄉之情只能——。板書作家書

  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

  a理解欲  欲:想要

  聯接欲的古詩

  你理解的非常準確,正是這個欲把詩人的細微情懷描畫的如此生動!

  b理解意萬重

  并且帶著不同的感受來讀古詩

  板書 意萬重

  c生:

  匆匆  匆匆(板書)

  匆匆什么意思?匆忙 時間緊促

  有如此多的思念要表達,有如此多的話語要傳遞,卻為何匆匆呢?

  引導學生去體會當時的環境,交通的不發達,送信人的艱辛。

  我們現在有許多傳遞信息的方式電子郵件、電話、電報,可是當時呢卻只有家書!難怪杜甫在詩中寫過“家書抵萬金啊”。所以同學們,如果有時間也別忘了給你們遠在他鄉的親戚朋友寄上一封家書,聯絡聯絡感情。

  d捎信人剛想走,又被張打開了家書

  真不錯,你把行人和開封兩個字都解正確了,能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么?借助注釋

  開封,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古代的語言是多么精煉。

  4張開你們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一邊滿懷的思念一邊是匆匆收筆的家書,望著捎信人即將遠去的背影張籍是怎樣的心情?

  這一切的顧慮就化成了詩人的兩個字,哪兩個?復恐(板書)

  復在字典里有4種解釋1恢復2報復3重復4又再

  這里的復應該選擇哪一種?能不能用復的這個意思組詞?死灰復燃 一去不復返 舊病復發

  一個個的擔心使得張籍又把信拆開了,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其實到底說盡了還是說不盡只有拆開信的張籍自己才說的清楚。

  寫不完的永遠是對家鄉的思念 所以——生讀后兩句  板書思念家鄉

  道不完的永遠對親人的思念所以——生讀后兩句    板書思念親人

  魂牽夢縈永遠是故鄉  所以——生讀后兩句

  四拓展

  人人都有思念,寫思鄉的詩歌也舉不勝收,尤其是秋思居多。

  馬致遠寫過這樣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葉紹翁寫過這樣的秋思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宋朝)葉紹翁 夜書所見

  張繼寫過這樣的秋思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看看這三首再看今天我們學習的古詩,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寫于秋天,表達思念

  生:詩人就是通過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生:詩人通過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樣的細節"既照應了"意萬重",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唯恐言之不盡的復雜微妙的心理,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正是這個動作更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師:詩人張籍就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語言,對平常的生活素材進行了提煉和典型化,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難怪王安石說它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五 作業

  想象秋思的描繪的畫面,把他寫成一個小故事

  六板書                        

  秋思               思鄉

  唐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做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詩句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秋風起,黃葉黃,鄉思深,愁滿懷。“秋思”已經轉化為文化的符號,已經成為古今文人吟詠不斷的命題。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 : 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寫話、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秋”的演變的過程:

  甲骨文、小篆、隸書,推薦學生讀《漢字字源學》。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那么,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秋思》。

  3、指導讀題:

  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

  4、理解題意。

  二、初讀知意

  1、自由讀詩:

  按照平時讀課文的要求把詩讀正確、通順,注意停頓。

  2、檢查正音:

  特別注意讀準“意萬重(chóng)”。

  3、齊讀:

  讀出古詩的節奏。

  4、再讀一讀:

  試著聯系注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過渡:洛陽曾經是繁華之地,可到了張籍的時候卻已是繁華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異鄉的張籍的思鄉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鄉愁生于秋風里:

  ⑴ 指讀:

  洛陽城里見秋風

  ⑵ 探究“見”字:

  ① 秋風看不見,或許那是一個早晨,也或許那是一個傍晚,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

  生敘述(大都敘述的是看到的景),師提醒,除了看見景外,還會看到什么?

  ② 孩子們,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里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是什么?

  ③ 相機閱讀詩人所寫的部分關于家鄉、親人的詩句:

  夜月紅柑樹,求鳳白藕花——《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骨肉待我歡,鄰人望我榮——《南歸》

  ④ 讀著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了什么?

  兄弟之義、鄰里之情、骨肉之親。

  ⑤ 可是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紅柑樹、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他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⑥ 體會“見”的意蘊。

  ⑦ 補充閱讀張籍的資料。

  ⑧ 這是怎么樣的一種心情啊,這是怎么樣的一種見啊?

  (悲傷的見;無奈的見;凄涼的見……)

  2、鄉思寄寓家書中:

  ⑴ 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結,他想寫一封家書,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請你再細細讀后面的幾句詩,用筆在邊上寫寫你的體會。

  ⑵ 重點交流之一:

  “意萬重”。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么呢?

  ⑶ 引導學生重點交流:“又開封”。

  3、鄉心仍在寂寞處:

  ⑴ 營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盡管帶走了家書,但留在詩人張籍心里的還是孤獨與寂寞。

  ⑵ 回讀《秋思》。

  四、對比閱讀

  1、呈現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自讀思考:

  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從哪兒可以看出秋帶給詩人的是快樂?

  3、比較閱讀。

  五、積累延伸

  1、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收集與“秋”相關的古詩,辦一次“秋”的詩會。

《秋思》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切入主體,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地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和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教學策略】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品味、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同時通過同類詩詞的拓展,豐富感悟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讀圖導入 感情鋪陳

  教師出示月夜的課件,學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學生展開聯想,從月夜想到團圓以及古詩《靜夜思》,體會詩人借明月、思故鄉,回顧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引入《秋思》。

  二、設疑誦讀 切入主體

  1、解題入詩:學生讀文題,理解含義,引出質疑:詩人是借著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嗎?

  2、初讀釋疑:學生帶著要求自由讀詩,匯報的時候,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并抓住“重”字進行古詩文的回顧與遷移,豐富學生對于古詩字詞的理解與認識。

  3、切入主體:回憶質疑,撥云見日,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與交流,明白這首詩主要是借寫家書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三、理清脈絡 感知全詩

  提出問題:是什么引發作者寫這封家書?寫完家書的結果又如何?讓學生再次細細讀文,之后進行反饋,師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脈絡,整體感知詩文的內容;同時,詩人身世的介紹,有助于理解詩人創作此詩時的心境,也對深入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起了鋪墊作用。

  四、深化體會 品讀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再次深刻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意萬重”“ 說不盡”“又開封”的層層遞進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層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讀,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詩人將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都濃縮在這封家書之中,而內心的矛盾體現在“又開封”這一細節動作上,從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對遠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牽掛。

  五、歸納總結 比較明晰

  表達方法的介紹與總結。由《靜夜思》的借景抒情,引發《秋思》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是什么的疑問。在總結板書,回顧整體的基礎上,將文章的表現手法與學生共同總結出來。之后出示兩篇詩作:高適的《除夕作》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學生借助學到的知識進行辨析比較,從而深化了對表現手法的認識。

  六、誦讀提升 感悟升華

  通過多樣的、大量地朗讀、誦讀、背誦,學生在教師深情地引領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飽滿的感情朗誦《秋思》,在學生感情的高潮結束本節課的教學,給學生對于思鄉這一主題有更多的思索。

  【板書設計】

  秋思

  唐 張籍

  見秋風    意萬重

  家書────思鄉情 (敘事抒情)

  說不盡    又開封

《秋思》教學實錄 篇4

  基礎訓練

  一、看拼音,寫詞語。

  luò yánɡ  yú ɡuān  hú pàn   qiān zhànɡ dēnɡ

  (   ) (   ) (   )  (      )

  二、多音字組詞。

  間┌jiàn(  )   重┌chónɡ(  )

  └jiān(  )    └zhònɡ(  )

  還┌huán(  )  更┌ɡēnɡ(  )

  └hái (  )   └ɡènɡ(  )

  三、辨字組詞。

  ┌泊(  ) ┌洲(  )

  └伯(  ) └州(  )

  ┌何(  ) ┌洛(  )

  └河(  ) └格(  )

  ┌勿(  ) ┌榆(  )

  └匆(  ) └愉(  )

  四、默寫《泊船瓜洲》和《秋思》。

  泊船瓜洲

  .

  .

  .

  .

  秋  思          .

  .

  .

  .

  .

  五、讀下面的詩句,解釋加粗詞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         還:      .

  詩句的意思:

  2.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意萬重:       

  詩句的意思:

  3.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聒:       

  詩句的意思:

  綜合應用

  六、課內閱讀。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有感情地朗讀《長相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把它改寫成一個故事。

  七、課外閱讀。

  望天門①山

  李白

  天門中斷②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③。

  兩岸青山相對④出,孤帆⑤一片日邊⑥來。

  [注]①天門:指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夾江對峙,好像是天設的門戶。②中斷:指兩山從中間斷開。③至此回:指長江流至天門山,猛地轉變,向北流去。④相對:互相爭比。⑤孤帆:指一只小船。⑥日邊:指太陽偏西。

  1.填空。

  (1)這首詩用“      ”描寫山的險峻,用“      ”描寫山的秀美。

  (2)這首詩用“      ”描寫水的湍急,用“      ”描寫一葉孤舟。

  2.根據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八、寫出下列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

  3.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   )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

  5.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

  九、讀句填古詩。

  1.走進公園,當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即將開放時,我不禁大聲吟誦起    朝詩人    的著名詩句“        ,        ”。

  2.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恩情時,我們會自然地吟誦起    朝詩人    的《     》:“            ”。

  3.老師常用《漢樂府•長歌行》中的“      ,      ”告誡我們,要趁年輕,好好學習,不要到老,一事無成,只留下傷悲。

  參考答案:

  五、1.吹綠  回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2.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竟不知從何說起。

  3.聲音嘈雜  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

  七、1.(1)天門中斷楚江開 兩岸青山相對出

  (2)碧水東流至此回  孤帆一片日邊來

  2.天門山緊鎖江面,絕壁千仞,勢如斧劈。長江流至天門山,猛地轉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爭比地出來,仿佛在歡迎那從西邊駛來的一葉孤舟。

  3.新鮮喜悅

《秋思》教學實錄 篇5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故鄉的云》。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么感情嗎?

  (思鄉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么講?作者思什么?

  三、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搜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

  見秋風

  欲作書

  意萬重

  恐不盡

  又開封

  【教后反思】

  《秋思》是人教實驗版第九冊第六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教學設計的思想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依*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詩歌是講求意境的,而古詩更有語言高度精煉概括的特點,思維跳躍,因此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非常大。基于這一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境,通過設身處地想象來體味詩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陽城里見秋風”,“秋風”是不可見的,那么作者見到的是什么?引導想象詩外之境,從而感悟到正是蕭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本課的教學基本按照教學設計進行,結構比較完整,教學效果也比較滿意。但是課堂氣氛仍然不夠活躍,沒有調動所有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教者說得過多,學生說得不夠,在啟發引導上花了較多的時間,以至于拓展環節──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故事──沒有能夠當堂完成,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仍然要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多給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 ,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張籍

  (約767-約830) 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歲后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于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秋思》教學實錄 篇6

  【單元導入】

  故鄉,一直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濃濃的鄉情是游子的眷戀,款款的鄉意是醇香的濃茶。無論走到哪里,最難忘記的還是故鄉情。

  細細品味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你們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對比閱讀后,你們還將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比如,從描寫家鄉美好的景色——“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楊,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 ;從回憶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喜歡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里玩。” 你們都能體會出作者對家鄉的喜愛和眷戀之情。

  5、古詩詞三首

  【知識在線】

  一、寫一寫   看誰寫得最規范,最美觀。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說法對嗎?對的判“√”。

  1、《泊船瓜洲》寫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寫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長相思》都抒發了作者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長相思》是寫景和敘事融為一體。     (    )

  三、說一說  把下面的詩句補充完整,并說說是什么意思。

  1、春風又綠江南岸,                       。

  2、風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詩句中,有四句屬于同一首詩,請理出來,說出詩題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間     小溪泛盡卻山行      煙花三月下揚州    春風又綠江南岸  

  鐘山只隔數重山      兩個黃鸝鳴翠柳      明月何時照我還      但悲不見九洲同                                                                                             【思維體操】

  五、課文在線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給加點字選擇合適的解釋,把序號填寫在括號里。

  書:a、裝訂成冊的著作;b、信;c、文件;d、寫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  )          (2)欲作家書意萬重。(  )

  (3)媽媽從書店給我買了一套黑烏鴉的系列叢書。(    )

  2、“秋風”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寫一寫你眼中的秋風。

  的秋風                      的秋風                     的秋風

  3、在詩中劃出讀時的節奏。

  4、把這首詩試著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六、閱讀沖浪    根據注釋自學古詩。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曠(    )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注釋:

  移舟:劃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煙渚:指煙霧籠罩下的江中間小塊陸地。 暮:傍晚,太陽落的時候。

  天低樹:指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 近:接近。

  1、帶點的字你認識嗎?請你為它們注音。

  2、比較一下這些字,再組詞。

  諸(        )   暮(        )   曠(        )   怒(        )

  渚(        )   幕(        )   礦(        )   愁(        )

  3、 解釋每句詩的意思。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個性時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知道的古詩多!

  1、 地名,補充詩句

  ①(   )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    )。

  2、 填數字,補充詩句

  ①南朝(        )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②(   )里河東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動物,補充詩句

  ①西塞山前(    )飛,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頭。

《秋思》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

  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重點: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

  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借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于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后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于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著“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現在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寫秋的詩句: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海上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的一幅秋景圖給你怎樣的感覺?

  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鄉情懷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游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么讓張籍產生了思鄉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著的嗎?

  那么詩人見到了什么?(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里,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著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說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聽著聽著,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你的內心有種怎樣的感受?為什么?馬致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齊讀馬致遠的《秋思》)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張籍面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著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說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說說家書的內容。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一封家書承載了游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3、說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么?(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么便捷,客居他鄉的游子與家人聯系的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著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么,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么?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么?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說不盡的是什么?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么?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么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游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四、想像畫面,拓展升華

  1、《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游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游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后說畫面。

  2、讀著古詩你心中產生的什么疑問?

  張籍為何思家不歸家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資料,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讀 、說再次引讀全詩:或許是公務繁忙,或許是生活困頓,張籍思鄉卻不能歸,一年將盡,秋風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讀全詩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生讀全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詩人離開家鄉已是十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可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濃郁,而這思鄉情中或許帶著絲絲無奈。因此每當秋風吹過,他都要深情地吟誦起——生讀全詩

  思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游子抒發過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薛道衡)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 (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劉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生讀積累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它古詩。

  2、繼續積累其他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發揮想象,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

《秋思》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

  2、通過借助注釋、反復誦讀、查閱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

  2、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

  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1、制作《秋思》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拓展的古詩:《歸信吟》、《天凈沙·秋思》、《秋風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誦讀入境

  1、以學過的思鄉詩句引出新課。板題,讀題。

  2、理解課題。

  二、初讀詩句,讀懂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讀古詩,要求讀順。

  3、三讀古詩,要求讀出詩的節奏。

  4、引導學生回顧讀懂詩意的方法,借助注釋,讀懂詩意。

  三、展開想象,讀通詩心

  (一)品析“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抓住“見秋風”,通過移情體驗,穿插詩人簡介,理解詩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萬重”,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創設情境,感悟“又開封”這一行動細節。

  2、從《歸信吟》一詩中更深層次地體會“又開封”包含的深切思鄉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1、配樂讀,讀出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對張籍《秋思》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情感。

  3、創設情境,背誦詩句。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以《天凈沙·秋思》、《秋風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探究思鄉詩句的興趣。

  2、總結升華。

  六、作業( 任選一題)

  1、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思鄉的詩詞。

《秋思》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描述、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詞。

  [教學意圖]:不僅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和已有的知識,更引出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卻是樹葉飄零、殘荷片片、蕭條凄涼的季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古詩《秋思》(板書課題)。

  [教學意圖]: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圍。

  2、張籍,唐代詩人。他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離家十年的詩人身陷洛陽城,卻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時他在洛陽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給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教學意圖]: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再讀課題。

  二.初讀知意。

  1.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要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學生反復練讀)

  [教學意圖]:明確讀詩要求,引出本堂課的中心問題。

  2、(投影出示古詩)誰能把這首詩正確地讀給大家?(指名朗讀)

  3、(彈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會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生自由回答)

  5、這個字寫時要注意什么呢?(生觀察后回答,師指導書寫)

  [教學意圖]:掃清讀詩障礙,識記生字。

  6、讀詩不同于讀課文,不僅要讀通順還要讀出他的韻味。請同學們再讀古詩,注意停頓,要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

  7、誰來展示你的朗讀?(指名朗讀)

  [教學意圖]:結合本堂課的中心問題,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練習讀出詩的韻味。

  三.入境悟情。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古詩,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書上寫一寫,組織好語言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生自讀自悟再交流)

  [教學意圖]: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詩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現在就將你的收獲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匯報)

  3、(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隨機指導以下內容)

  δ見:

  ·古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離家十年的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詩人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見不到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百花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張籍,面對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會怎樣?

  δ意萬重:

  ·孤單、寂寞、悲傷、無奈的張籍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寫一封家書捎回家,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么?他想表達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么呢?

  ·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反復讀“意萬重”。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這真是(出示前兩句詩指導有感情朗讀)

  δ恐: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從“恐”這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δ“又開封”

  ·從“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詩中還有哪個字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復”在這里是“又”的意思?)同樣的意思,盡量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當家書終于“開封”之后,你能想像詩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學生齊讀古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師指導。)

  [教學意圖]:在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說話、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把詩人那種千言萬語訴之不盡的復雜心情,在反復的閱讀中進行揣摩、體會。

  四.情感朗讀。

  1、(播放音樂,課件演示。)秋風瑟瑟,秋意濃濃。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花謝了,草枯了,大雁南飛了,老槐樹那茂盛的綠葉,也化作片片蝴蝶,飄飄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葉歸根、全家團聚的時間了,可是……詩人心頭泛起一陣酸楚,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啊?故鄉的親人啊,你們一切都可安好?詩人提筆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板書“思鄉情”,師范讀古詩。)[教學意圖]:理解詩意,體會詩魂,創設情境,引導讀詩。

  2、請你也來感受張籍這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自己練習朗讀,把你的體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并評析)

  4、古詩以它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其豐富的內涵,就讓我們記住這精美的語言。合上書,看板書提示齊背這首詩。(生齊背)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與詩人進行情感的對接,從詩句中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呢,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5、這首詩作者因見秋風引發了意萬重,又復恐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整個這個過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見這首詩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板書:敘事抒情)

  [教學意圖]:了解寫作特點。

  五、對比閱讀。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課件出示《天凈沙·秋思》)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能體會到什么?我們自己讀讀。(生自由練讀)

  2、誰來讀?(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結合注釋想想這首描寫了什么。你能體會到什么?

  3、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說出大概就可以)你能體會到什么?

  4、仔細觀察這兩首詩有哪些異同?(生回答)

  5、異:張籍的秋思是敘事抒情,《天凈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張籍的秋思是七言絕句,《天凈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種詩體)

  同:都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意圖]: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通過對比了解詩歌的不同體裁,感悟詩人的思鄉懷親之情。

  6、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總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遠離家鄉,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會覺得故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再讀一讀這首動人的詩篇。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七、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

  見----意萬重   思鄉情

  恐----又開封  (敘事抒情)

《秋思》教學實錄 篇10

  一、讀題審題

  t:同學們已經知道,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上的課文是——

  s齊說課題:古詩三首/古詩詞三首(聲音參差不齊)

  t:沒聽清楚,誰來告訴我。有些同學漏了一個詞。你說。

  s個別:古詩詞三首。

  t:對,古詩詞三首。哪兩首是詩,哪一首是詞,明白嗎?你說。

  s:《泊船瓜洲》《秋思》是詩,《長相思》是詞。

  二、提煉主題

  t:好,清楚了。記得嗎,《泊船瓜洲》是哪個朝代的哪個詩人所作?你說。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記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說。

  s:唐代的張籍。

  t:記住了嗎?那么,這首詞的作者,你說。

  s:清朝的納蘭性德。

  t:老師要你按這朝代的順序來排排這三首古詩詞,那么你看看,第一首應該排哪一首?你說。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說詩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長相思。

  t:好,明白嗎?

  s齊:明白。

  t: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要考大家,對于這樣的古詩詞,一般情況下,你看了詞語手冊,你多讀幾遍,大家都不難理解。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去思考。這編輯叔叔在編這本書的時候,為什么把這三首詩編在同一篇課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為這三首詩詞都是表現了作者思鄉的感情。

  t:都表現了他思鄉的一種感情。剛才舉手的同學,你也認為這個理由嗎?

  s:對。

  t:不過,這可能是給你們的一個總的印象。這三首詩呀,把它編在一篇課文里面,讓我們感覺到古人對家鄉,對自己親人的一種思念那種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兩個字:思鄉。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他到底是如何來思鄉的呢?我們再一首一首來看,來驗證一下他說的話,可以嗎?

  s:可以。

  三、讀詩品思鄉

  t:先看第一首詩,《泊船瓜洲》。讀這樣的詩,你要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指板書)

  s齊:思鄉。

  t:你從這首詩當中,哪里能夠感受到這是在思鄉呢?這是我們邊讀邊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明白嗎?

  s齊:明白。

  t:誰來讀?

  s1讀《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點點味道,從他的讀的過程當中,有那么一種思鄉的味道。讀得很流暢,而且讓老師讓同學邊聽邊體會到了那種情感。請坐。誰第二個來讀?

  s2讀《泊船瓜洲》。

  t:老師問你一個問題好不好?你能不能從這首詩當中感受到那種思鄉情?(s2:能。)說說看。

  s2:“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

  t:心里明白,說不上來。是嗎?誰愿意幫他說。

  s3:我什么時候可以回到家鄉。

  t:回歸,什么時候可以回到家鄉。哪一句詩的意思?

  s3:明月何時照我還。

  t:你對“明月”這個詞怎么看?

  s3:月亮很圓,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圓,看到明月就想到家鄉。

  t:看到月亮,那時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嗎?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種團圓節。所以,“明月”它在這個句子里,掛在天上的明月就引發我們那種思念家鄉的情感,是不是?這樣的詩還有很多。還有嗎?

  t:剛才這兩位同學,從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當中,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去感受這種思鄉情。有沒有從其他的地方去體會的。

  s4:我從“鐘山只隔數重山”體會的。鐘山是他的家鄉,他現在還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卻用“只隔數重山”。

  t板書:只。一起念。

  s齊:只。

  t:簡簡單單的一個“只”,你看,這位同學在這個“只”當中感受到了那種思鄉情。剛才他的發言你們聽清楚了嗎?

  s齊:聽清楚了。

  t:聽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誰再重復一遍,這個話很重要。

  s5:他自己本來隔了很遠很遠,但卻說只隔了數重山,他心里有家鄉。

  t:對,心里有家鄉。實際上他現在的位置離家鄉——(s齊:很遠很遠),但他心里裝的卻是——(s齊:很近很近。)同學們,有的時候啊,距離的遠與近是不同的感受,盡管隔著長江,盡管又隔著好多好多的山,那么遠的地方,但是因為心中裝著家鄉,輕輕松松的一個“只”就表現了那種思鄉情。這兩句詩當中有三個地點,你說。

  s:京口、鐘山、瓜洲。

  t:有同學從后面兩句,有同學從前面兩句,有同學從“明月”,有同學從這個“只”來讀懂《泊船瓜洲》這首詩表達的這種濃濃的思鄉情。就帶著這種思鄉情,把這首詩裝到我們的心里,明白嗎?

  s齊:明白。

  t:泊船瓜洲——讀。

  s齊:《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t:讀得很好,節奏處理得很好,剛才重點講的兩個詞也讀得清清楚楚。誰一個人來讀一讀?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t:請坐。

  剛才我們從一個“只”一個“明月”感受到這種思鄉,有沒有同學補充一下這首詩當中,還有哪些詞當中也能看出來這種思鄉。你怎么體會來談一談,有沒有。

  s2:一水間。

  t:怎么講。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間,一水間就是長江。

  t:你們都知道嗎?這“一水”指什么?(s:長江。)這“間”呢?(s:間隔。)

  t:間隔,把他們兩個地方怎么樣?

  s齊:隔開了。

  t:你剛才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也加上了一個“只”,只隔了一條長江。加了這個“只”與不加這個“只”,感受不一樣。來,你再說一遍,加上這個“只”把這句話重新說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條長江。

  t:有沒有加上一個“只”?

  s齊:有。

  t:你為什么要加上一個“只”?

  s2:因為“只”能表示……

  t:長江夠寬吧?(s:寬)渡長江夠難了吧?(s:難)但是加上了一個“只”,它們的距離一下子就——(s:縮短了)那這個“只”其實就是——(s:思念家鄉)。所以這位同學在理解第一句的時候,能夠按照第二句詩的意思把這個“只”拿上來,這也是一種方法,很聰明的,你是帶著這種思鄉情,帶著這種理解來看第一句詩的意思。同學們,理解詩一定要這樣子去理解,明白嗎?

  s齊:明白。

  t:請你們在一水間前面也寫上一個“只”。

  s動筆。

  t:有沒有補充的?從這首詩當中也體會到這種思鄉情的?

  s3:又綠。

  t:“又綠”,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鄉用了“只”,而這里,在異鄉的時候,在別處的時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風就想到家鄉。

  t:用了一個“又”以后,這一年四季變得怎么樣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種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怎么樣?(s:慢)又一年過去了,對家鄉的那種思念與日俱增哪。同學們,我們這樣去理解詩句,一個簡簡單單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這樣一種體會。這就是學詩啊。明白沒有?

  s:明白。

  t:學《泊船瓜洲》這首詩很簡單,為什么啊,因為這首詩你們早就會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難了。《秋思》,那么這首詩又是如何告訴我們思鄉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齊念《秋思》。

  t:看好,困難來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讀準,“欲作家書意萬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這《秋思》當中你能看出那種思鄉情嗎?誰來說。

  s1:最后兩句。

  t:說。

  s1:復恐匆匆說不盡。就是有很多很多話都寫不完。

  t:寫不完,說不完。還有嗎?

  s1:行人臨發又開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開了。

  t:是誰把信拆開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發,要走了。

  t:那么“臨”呢?

  s1:馬上。

  t:馬上要出發要走了,是吧?那么。這時候,有一個怎么樣的動作?

  s全:又拆開了。

  t:詩人又怎么樣了?

  s全:又把信拆開了;又打開了信。

  t:又打開了是干什么?

  s1:看有什么漏了寫,沒有寫。

  s2:因為他是有很多話都說不完。(t:跟前面一句聯系起來了。)有很多話都是想寫卻寫不出來。

  t:與前面一句聯系起來了:復恐匆匆說不盡。這一聯系以后呢,那種思鄉,那種情感,那種對親人的思念就涌上心頭。“復恐”,這個“復”什么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這個“復”呢?

  s3:反復害怕。

  t:反復的害怕,都已經害怕了,檢查過一遍了。現在呢?(s:再檢查一遍)第二遍檢查完以后呢?(s:再檢查)有什么沒寫上去,又把它拆開了又看一看……反復的看,反復的思考,這種情感寫不完,說不盡啊。大家再來讀一讀。

  s齊: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t:這種情景帶給我們的是——(s:思鄉)還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個,欲作家書意萬重。這里可以看出寫信寄給老家,寫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對)寫不完?(s4:是)一張紙上都寫不完?(s4:對)從這里感受到了,還有從哪里感受到?

  s5:秋風。

  t:秋風,你怎么想。

  s5:秋風就是思念家鄉。

  t:秋風也是思鄉,哦,秋天更能表達那種思鄉的情感。這種話有點難懂,你們懂不懂。來,你再仔細講講看。

  s6:見到了秋風就思念起家鄉。

  t:見到春風就不想了?

  s7:見到秋風就想到了中秋節。

  t:哦,與中秋節聯系起來了,中秋節在秋天,有意義,有它的含義在是吧?

  s齊:對。

  t:還有嗎?來,你說。

  s8:秋風吹來涼絲絲的,更能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t:秋風的那種寒意,催生了那種思鄉的情感。你看,他的聯想多豐富啊。

  s9:我覺得,還有就是,秋風它好象可以寄托人們的思念。把他的思鄉情刮到家鄉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夠把那種思鄉的情感捎回去。剛才我們從這首當中,從它的詩句當中,從它的詞當中也感受到那種——(s:思鄉)。帶著這樣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

  s齊讀《秋思》。

  t:誰能一個人讀給大家聽。

  s10讀《秋思》。

《秋思》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讀寫 1 個生字(洛);能正確讀“意萬重”的“重”字; 能正確理解并記住“見秋風”、“意萬重”、“復恐”、“行人”、 “開封”的意思。

  2.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正確說出詩句的意思,并記住“洛陽 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意思。

  3.能背誦《秋思》,并默寫出來。 4.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詩詞的韻律 美,語言美。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理解每句詩,有感情地朗誦《秋思》,通過背誦、默 寫積累詩詞語言。

  教學難點:

  能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

  課前預習:

  自由讀一遍《秋思》。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這一節課呢,我 們接著學習第二首古詩《秋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同學們一起朗讀 1 遍《秋思》。(若發現學生有哪個字讀不 準,要及時糾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題。 師:同學們,“秋思”的“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師:對,“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 思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思念什么?(板書“思:思念”,要求學生記 下來。)你們認識作者張籍嗎?(PPT 展示,讀一遍) 好,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下面,我們就跟隨作者 一起來到洛陽城。好,大家一起讀《秋思》。

  3.自學古詩,讓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意。

  PPT 展示

  自學要求

  1.讀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3.小組討論,派代表匯報。

  師: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前兩句詩句的意思嗎?

  師:嗯,這位同學理解得很正確。(PPT 展示這兩句詩的意思, 并要求學生讀 1 遍詩的意思,并抄在課本上。) 那“見秋風”是什么意思,同學們知道嗎?

  師:“見秋風”不是看見秋風,秋風是看不見的,但秋風是可以 感覺到的。所以, “見秋風”是“秋風初起”的意思。 (PPT 展示“見 秋風”的意思并要求學生記下來。)

  師:那“意萬重”是什么意思?

  生: 師:對,“意萬重”的意思注釋里面有。同學們,咱再一起讀 1 遍第一、二句詩和它的意思。

  師:接下來,同學們一起讀一下第三、四句詩,好嗎?

  師:同學們知道“復恐”是什么意思嗎?(板書:“復恐:又害 怕。”)

  師: 同學們理解后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嗎?四人小組交流合作解決 詩句意思。

  生: 師:哪位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理解?(等學生說完,再 PPT 展示 后兩句詩意,讓學生齊讀一遍詩意。) 師:嗯,對。就是這個意思。

  4.同學們真棒,都理解了這兩句詩的意思。到底他們“說不盡” 的是什么呢?同學們想一下詩人與行人之間會說什么呢, 四人小組進 行角色扮演。前后桌交流之后,我們請其中一、兩組同學作為代表扮 演給我們看。

  5.詩句的意思我們已經懂了, 那么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PPT 展示: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三、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1.首先,整首詩讀 1 遍。

  2.再試著兩句兩句地背誦,然后是整首背誦。(先要求同學互 相背誦,再讓全班一起背誦。)

  四、布置作業

  抄寫2遍《秋思》,熟背并要求第二天默寫《秋思》。

  板書設計:

  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的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作者的表達手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這一單元,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裹著,《遲到》中爸爸那溫暖的眼神,《秋天的懷念》中媽媽那聲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裝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讓我們深深的感動。今天,讓我們隨著這秋日的落葉一起夢回唐朝,與唐朝著名詩人張籍一同吟誦一首古詩——《秋思》

  1、板書課題。

  2、一首詩的詩題就像是詩的眼睛,它能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所以咱們在讀詩之前一定的好好讀讀題目!

  3、指名讀。并說說你讀到了什么?

  4、師:是啊,這是張籍在秋風乍起,落葉紛飛時抒發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詩。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指名讀詩。正音:見重

  3、全班齊讀。

  4、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么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5、師:同學們,古詩的朗讀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講究節奏,這種節奏就是古詩所特有的美——韻律美。同學們,你們也能這樣有節奏的讀這首詩嗎?自己在小組里面試試吧!

  6、小組練讀。指名小組讀,齊讀。

  師:真不錯。可單單會讀還不夠,咱們要想讀好詩,還要做什么準備啊?對,還要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掌握的自學方式,自由研讀古詩吧!弄懂詩意。

  7、指名交流詩意。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1、師:秋風又起,客居洛陽的張籍準備寫一封家信抒發自己萬重心意。捎信人即將出發,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趕快再添上幾句,說不盡的心事,無奈太匆匆。誒,我突然發現全詩28個字中沒有一個“思”字,那詩人的思念你們是從哪里讀出來的呢?詩人把思念藏在哪兒呢?捧起書,拿起筆,再讀讀詩句,哪些詞的背后藏著詩人深深的思念呢?2、學生自由讀悟。3、交流。預設: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么?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凄涼的秋風中,作者見到的是秋風后面那不可見的——家。那么,就請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吧。讀:

  張籍的家在哪?在洛陽嗎?有誰知道?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再讀。

  師: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轉,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傾述呢?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他表達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

  師: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讓我們用朗讀來表現“意萬重”吧!齊讀前兩句。

  領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秋思,秋思,思還藏在哪里呢?(板書: 說不盡又開封)

  師:捎信人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間----(指板書,生讀:說不盡),因為意萬重,所以----(指板書,生讀:說不盡)

  3、師:我們再來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開封”就是----“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打開,又合上,又打開……詩人為什么要重復這樣的動作?

  4、師:(課件)我們來看一下這幅圖。詩人張開手要從捎信人手中拿回家書,在要回這封信的同時,他會和捎信人說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書就是詩人與家人溝通的唯一渠道啊!這封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6、他還會和捎信人說什么?

  7、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詩人年年想回去,卻年年不得行!這封飽含著萬重意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8、他還會和捎信人說什么?

  9、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有多少話要問,有多少情要表達!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張籍呀張籍你已經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四、回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游子濃濃的鄉愁呢!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那他還帶走了什么?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里的秋風。于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

  1、這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會變,看,當年邁的母親思念自己遠在他鄉的孩子時,她會輕輕的吟誦——師誦讀。

  2、當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憊、孤獨的時候,她會輕輕吟誦——生誦讀。告訴遠方的親人,她雖身在他鄉,卻心在故鄉。

  3、當獨自在家的孩子想念遠方的父母時,他會輕輕吟誦,齊誦《秋思》。用這首詩帶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華。

  1、師: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里。瞧,這是唐朝另一位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和張籍的這首詩比較著讀讀,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課件出示)

  2、學生自由讀,交流。

  3.全班交流。

  4、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短短的時間就讀出了這兩首詩中共同的情愫——思鄉之情。是啊,張籍的思念是那封抵萬金的家信,岑參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這極平常、極平淡的事物、動作,卻承載著一種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難怪王安石會這樣評價:“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六、總結。

  1、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游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游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2、配樂背誦。

  作業:

  1、將這首樸實的詩帶到遠方的親人耳邊,為他們背誦這首詩,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課外閱讀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你會發現“思念、鄉愁”這種情感的另一種內涵!

《秋思》教學實錄 篇13

  情景創設,引入鄉愁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筆下的那一輪明月——引誦《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筆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誦《秋浦歌》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張籍的筆下,鄉思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

  自讀自悟,體會情感

  1)學生讀四遍以下的詩,要求,前兩遍讀準字音,后兩遍讀出韻味。

  2)檢查朗讀,交流體會情感。

  對話文本,入情入境

  1)悟“見”之蕭瑟。

  “見”什么意思?見到什么?(秋風)

  看到“秋風”這個詞,你會想到什么?(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心曠神怡;秋葉紛紛,落紅遍地,寂寥肅殺。)

  秋風是沒有形狀的,難道真的看得見?“見秋風”,其實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感受蕭瑟冷清之氛圍。)

  對比: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

  引讀(厚重悲涼的背景音樂):

  1.秋風之中,蕭殺之氣,怎不讓客居他鄉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陽城里見秋風”;

  2.秋風之中,木葉凋落,遠居他鄉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鄉——“洛陽城里見秋風”

  2)想“意”之萬重。

  想象“意”的內涵

  1.遠在他鄉,惟有家書以慰藉思鄉之情。古人說,家書抵萬金,假如你給家中寫信,會寫些什么?

  簡介:張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遠離故鄉,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他祖籍吳郡,后客居洛陽。

  2.假如你就是詩人,就是遠離故土思念家鄉的詩人,你還會在家書中寫些什么呢?——生寫(背景音樂《流淚》)

  3.生在音樂中誦讀。

  結語: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反復讀“意萬重”。

  (引讀):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情感朗讀前兩句詩。

  3)品“開”之內涵

  1.“開封”是什么意思?(打開封好的信)什么時候“開封”?為什么當

  2.親愛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時候又“開封”?(體會內容復雜的情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引讀:落紅遍地,你秋思滿腹,打開了信封——“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當家書終于“開封”之后,你會寫些什么呢?(添上一筆,補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動。追問學生因由,引讀)

  3.一個“開”字,你讀懂了怎樣的情感?——情感朗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誦讀提煉,鄉思情深

  1.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這正是——(齊讀古詩)

  2.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齊讀古詩)

  3.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誦讀全詩。

《秋思》教學實錄(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秋思》教學反思(通用6篇)

    《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組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情。《秋思》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

  • 《秋思》的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2、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詩句的大意,并能講述詩句的大意。3、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的思鄉之情。教學重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

  • 《秋思》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 《秋思》教學紀實與評析(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 秋思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 《秋思》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 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秋思》教案(精選12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 秋思教案(通用5篇)

    情景創設,引入鄉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筆下的那一輪明月引誦《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筆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誦《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張籍的筆下,鄉思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自讀自悟,體會情感1)學...

  • 《秋思》教學反思(精選4篇)

    《秋思》教學反思《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

  • 秋思在窗外飄飛(通用5篇)

    ——《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教學反思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著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里也開始秋意飄飛。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陽光的顏色都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恩……像個和善的老頭兒...

  • 《秋思》教學紀實與評析(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 疏簾淡月·秋思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疏簾淡月秋思》是宋朝詞人張輯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情景交融,深切自然,將秋夜的相思苦,羈旅愁,傳神地勾畫了出來。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疏簾淡月秋思》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 《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 《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2、通過借助注釋、反復誦讀、查閱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黑人精品素人在线视频观看 | 日韩搞逼 | 日韩精品无码AV成人观看 | 色www视频永久免费男的天堂 |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 中文字幕一本到无线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更新时间 | www.19樱桃视频| 无码爆乳超乳中文字幕在线 | 成人情趣视频网站 | 国产ts人妖系列高潮 | youjizzcom中国熟妇 | 91啪在线观看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国产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 成年人黄色免费看 |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一级A片 中国人与拘一级毛片 | heyzo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另类一二三四 | 国产美女裸体永久无遮挡 | 91久久丝袜国产露脸动漫 |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 午夜理论在线观看无码 | 97超碰免费在线观看 |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 xxxx日韩| 激情婷婷五月天 | 男人网站视频 | 国产寡妇XXXX猛交巴巴 | 国产精品一区人伦免视频播放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一级特黄色 | 人成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 成人国产精品久久久春色 | 国产一级av片一区久久久 |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高清 |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无遮挡 |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