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詩句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秋風起,黃葉黃,鄉思深,愁滿懷。“秋思”已經轉化為文化的符號,已經成為古今文人吟詠不斷的命題。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 : 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寫話、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秋”的演變的過程:
甲骨文、小篆、隸書,推薦學生讀《漢字字源學》。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那么,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秋思》。
3、指導讀題:
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
4、理解題意。
二、初讀知意
1、自由讀詩:
按照平時讀課文的要求把詩讀正確、通順,注意停頓。
2、檢查正音:
特別注意讀準“意萬重(chóng)”。
3、齊讀:
讀出古詩的節奏。
4、再讀一讀:
試著聯系注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過渡:洛陽曾經是繁華之地,可到了張籍的時候卻已是繁華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異鄉的張籍的思鄉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鄉愁生于秋風里:
⑴ 指讀:
洛陽城里見秋風
⑵ 探究“見”字:
① 秋風看不見,或許那是一個早晨,也或許那是一個傍晚,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
生敘述(大都敘述的是看到的景),師提醒,除了看見景外,還會看到什么?
② 孩子們,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里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是什么?
③ 相機閱讀詩人所寫的部分關于家鄉、親人的詩句:
夜月紅柑樹,求鳳白藕花——《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骨肉待我歡,鄰人望我榮——《南歸》
④ 讀著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了什么?
兄弟之義、鄰里之情、骨肉之親。
⑤ 可是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紅柑樹、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他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⑥ 體會“見”的意蘊。
⑦ 補充閱讀張籍的資料。
⑧ 這是怎么樣的一種心情啊,這是怎么樣的一種見啊?
(悲傷的見;無奈的見;凄涼的見……)
2、鄉思寄寓家書中:
⑴ 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結,他想寫一封家書,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請你再細細讀后面的幾句詩,用筆在邊上寫寫你的體會。
⑵ 重點交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