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寫了南方將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風聲雪聲而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境入情。讀中感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達。主要抓住“故園無此聲”來反問和追問,在反問中展現了行軍艱難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問中大膽設想了故園溫馨之境,詞中短短的五個字“故園無此聲”,并未直接寫故園卻勝過千言萬語,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兩種情境的碰撞自然會出現強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對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詞情,真是難眠之時心好苦。而開課的寫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這種思鄉之苦的原因,只有——長相思。最后在學生的深情朗誦中結束。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背誦。能感知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學習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看注釋、插圖,查閱資料,想象,對比等方法進入詞境,感悟詞情。
情感與態度: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進入詞境,感悟詞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兩首背景音樂,一首傷感,一首輕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學流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引入文本。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在他擔任侍衛期間,曾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寵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納蘭性德隨御駕東巡,去往山海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寫下了《長相思》這首詞,成為了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二、初讀《長相思》,感知大意。
1、讀準讀通。(抽生讀,相機指導)
2、結合注釋、插圖了解詞的大意。(討論交流)
3、把自己的體會融入其中,爭取讀出詞的韻味。(各種形式展示)
三、反問“故園無此聲”,品行軍之艱難。
出示:“故園無此聲”一句
1、“故園”指什么?
2、“此聲”指什么聲音?
3、“故園無此聲”,反問( ? )有此聲(讀詞的上闋找答案)
(1)山水之間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說說可能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過一座山,涉過一條河的意思嗎?你還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感受朗讀。
(2)榆關那畔有此聲
①行軍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關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②想象關外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還會有哪些困難?
(3)千帳之外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描繪“夜深千帳燈”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帶著感受朗讀。
小結
師:一路爬山涉水,鞍馬勞頓。生:山一程,水一程。師:耳畔唯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清寒的時節,蒼涼的去處,目的地還在榆關那邊。生:身向榆關那畔行。師:耳畔更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那萬丈穹廬下安扎的營帳,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帳燈。師:不絕于耳的仍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急風飛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艱難啊!
四、追問“故園無此聲”,憶故園之溫馨。
“故園無此聲”,故園有( ? ),(輕快的音樂漸起)任由學生發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