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長相思》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中的第三首古詩,這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暴雪之聲的。
第二組課文的主題是“月是故鄉明”,這首詩正是情意綿綿的思鄉佳作,形象地詮釋了“月是故鄉明”。通過這首詩的學習能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同時受到思鄉、愛鄉這種高尚情操的熏染。
學生學情分析
本次的教學對象是農村五年級學生,據了解本班學生對古詩相關知識知之甚少,覺得古詩內容難理解,學起來很吃力。不過他們對于古詩的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已有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理解、感悟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兒童特有的表現需求、探究需求、被認可的需求,都有利我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思想
《新課標》要求古詩的學習重在感悟積累,讓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次教學內容和本班學情,我把情意殷切、韻味深遠的文字符號轉化為一種具有生命體驗的情感符號。即通過“讀、想、議、寫、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引領學生輕扣詩歌的大門,從而讓他們在詩海中徜徉,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工具書,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和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工具書,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讀、想、議、寫、吟、唱、舞”等教學方式 ,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讀出詞的韻味。
2.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讀出詞的韻味。
2.走進詞境,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 。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思鄉的詩歌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意境渲染,喚醒體驗
1.激情導入
當“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詩人王安石的內心生起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思鄉之情;當“洛陽城里見秋風”的時候,詩人張籍的內心則涌動著“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思鄉之情。那么,當夜深人靜、風雪交加的時候,詩人納蘭性德又將流露出一份怎樣的思鄉之情呢?
【設計意圖:開課的方法很多,但歸根結底是促使學生主動地走進文本。本課前兩首思鄉名句的引入能喚醒學生的體驗,既有助于引導學生走進美妙的古詩世界,奠定思鄉這一情感基礎,又有利于積累古詩名句,厚實文化積淀。】
2.板題,讀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讀題)
3.質疑:讀了這一詩題,你有什么想要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