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教學設計
二、配畫面,知詩人。
(課件顯示納蘭性德簡介)師簡介納蘭性德。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 一讀,讀準音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課件出示古詩)
2.生展示讀,生互評。(注意“更、聒”的讀音)
(二)二讀,讀詩味
1.我是這樣讀古詩的,你們聽聽,和你們讀得有什么不一樣?師讀。
2.生說不同之處。
3.生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讀古詩。(搖頭晃腦讀、打節拍讀、手舞足蹈讀)
4.生展示讀,師評。
(三) 三讀,讀畫面
詞讀到這里,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設計意圖:本環節體現讀的層次性。在讀熟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古詩,在整體把握后經歷一次潛心會文的過程,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另外,教師動情的引讀,不同的讀詩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們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四、研讀內蘊,走進詩韻內核
(一)何處:初步感受征途之艱
1.作者身在何處?你怎么知道的?(師板書:身在征途)
2.想像上闕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自由朗讀詞的上闕,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境?你有什么感受?
3.自由讀、齊讀。
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讀中體會征途之艱。
(二)何聲:對比感受故園之美
過渡:我們走進納蘭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樣的聲音呢?
1.學生自由朗讀詞的下闕,想像下闕的情境,找出字里行間的聲音來。(抓住“聒”體會)
2.寫話練習。(播放背景音樂)
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境呢?選擇一個畫面,一種情境,用手中的筆、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們寫下來。
匯報交流。
3.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師指詩句引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三)何心:質疑追問情歸何處
1.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師板書:心系故園)
2.《長相思》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孤獨、思念、破碎、痛苦、傷感。。。。。。)
3.情境質疑:詞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重點解決為何不歸)
(四)互文印證
1.這次出行,納蘭性德寫下了好幾首詩詞。在一首《菩薩蠻》的詞中,他留有這樣的詞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課件出示這首詞)
2.看畫面聽音樂,反復誦讀此句。
(五)回歸課文
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再讀《長相思》,用心體會。(師板書:輕?重!)
小結過渡:就這樣,納蘭性德將自己對故園的無限思念和依戀寫進了這首感人肺腑的《長相思》。
【設計理念:要讀出詞的韻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經過的地點,感受路途迢遙、軍旅不易,這是思鄉的情感基礎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園兩個世界里的聲音,思鄉情感在對比中自然爆發。當然,“長相思”僅僅理解為軍旅之怨、思鄉之情是不夠的,結合詞人的背景、責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遠離征途的重要原因,學生的思緒在此停留盤旋,全詞的格調頓添亮色,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多元感悟古詩詞的意識。另外,教師深情的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讓學生品嘗到詩的語言美、情感美,從而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五、吟詩, 舞詩, 唱詩
1.過渡:將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聲音里,隨著音樂,再來讀一讀。 (配樂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