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學實錄及反思
二 、 給學生一個 " 對話的課堂 ".
傳統的語文課堂 , 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 , 談不上和誰去 " 對話 ".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 " 對話 " 的課堂 , 實現 " 文本對話 "," 師生對話 " 和 " 生生對話 ". " 文本對話 ": 比如在這堂課中 , 在最后學完課文 , 我問道 :" 面對這樣一位身居異鄉的老人,我們的心中能不對他產生敬意嗎?此刻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 引導學生去想像 , 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 ," 以文會友 ", 充當其中的角色 , 去體驗 , 去感受 .
" 師生對話 ": 在課堂上 , 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 , 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 , 不再那樣高高在上 , 不容侵犯 . 實現與學生的溝通 , 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 " 我 "!
" 生生對話 ": 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 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 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 , 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 三 、 引領孩子去讀書 .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 : 教材無非是例子 . 那么 , 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 , 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 , 只有在實踐中 , 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 , 提高 . 基于這個思想 , 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 , 推薦給學生閱讀 . 在《梅花魂》的教學后 , 引領學生閱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 , 一方面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 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思鄉之情 , 離別之情的詩歌 , 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
四 、 給學生一個 " 感悟的課堂 ".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 : 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 , 對人的發展來說 , 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 " 地球 ". 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 , 又是一種感情經歷 , 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 , 愛國之情 . 這是一篇充滿激情的文章。 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 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 , 展示梅花圖片 , 而后 , 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 , 把梅花所象征的含義 , 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贊美 , 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層層引出 . 并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 , 梅花寄托著外祖父的情感 。 在課堂上,我很投入,并緊緊抓住文中的一條主線索:外祖父的三次落淚進行教學。但是同學們的激情卻并不高漲。課后,想想這樣一篇充滿感情的文章為什么就沒有激起那孩子的共鳴呢?平靜下來后,我開始認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
1 、 沒有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課文講述的是一個華僑老人常年旅居海外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對于旅居海外的生活似乎和孩子們的生活很遠,而一個孩子對年老的人落葉歸根的思想似乎也無法理解。如何讓孩子們體會和感悟外祖父的情感呢?按我的教學預設是通過朗讀來感悟,在課堂上還是有很多孩子感悟到了,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融入到課文中去。這一點就說明我沒有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更沒有拉近外祖父與學生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