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學建議
1、課前,可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知道落花生名字的來歷。2、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處),特別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貴”的那一點理解到位,然后再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作者贊揚落花生的默默奉獻精神,并沒有要以此貶低蘋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只是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并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說那段話的本意。
深入學習時,重點應放在理解爸爸說的“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習落花生內在秀美,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在討論外表好看和不好看與有用和沒有用的關系時,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教師只需在關鍵之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種外表好看,只講體面,但實際沒有什么用的東西和人。
3、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
在充分接觸文本后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討論: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樣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地做著奉獻?通過聯系實際,能認識到自己身邊的,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就像落花生一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許并不令人羨慕,他們的勞動成果也許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們切切實實在為大家服務,例如:清潔工、送報人、修理工等等,他們是有用的,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我們學習落花生,不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實際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別人帶去更多的好處。
4、課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課文中卻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幾個詞一筆帶過,而過花生節,只是一個晚上的事,但在課文中卻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邊吃花生、便議論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樣,他們又是怎樣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這樣安排材料有什么好處?可以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次,詳略有具體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詳略,是從中心思想的表達需要出發,進行裁減的。體會恰當安排詳略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十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
課文不長,語句連接十分簡潔順暢,內容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多背誦幾段;但對于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建議他們把規定的段落和課后作比較的兩個重點句背下來。
6、“居然”一詞要求造句,在指導造句時,應先請學生體會課文的用“居然”一詞的具體語境:
“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居然”一詞強調了大家那種驚喜的心情──收獲時大家那種出乎意料地高興的心情。因為大家沒有種花生的經驗,又是在荒地上種的,種是種了,但對能否有收獲沒有把握。過了幾個月卻收獲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后,可讓學生練習口頭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應對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礎)做簡要介紹,不能簡單地造出“他居然……”一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句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