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多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八區一小:董慶芬
《釣魚的啟示》一課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一開始就從“釣魚”入手,體會“釣魚”之不易,“放魚”之艱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
朱廣久老師曾說過“要敢于對教材大膽取舍”。因為課文篇幅較長,如果整篇課文學習,既耗時費力,又會因為旁枝末節的糾纏而影響到主題的把握,因此,本課時我僅抓重點段落的學習。
另外,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整節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閱讀時間,安排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各種形式的讀。做到自瀆自悟,讀悟結合。
在教學中,我感到還存在不足。在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在引領學生課堂生成方面,怎樣才能做到引領的適時,恰當,有效還處在學習階段,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大家。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說理性文章,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體會"我"得到的啟示,從而能把這個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懂得要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釣魚,放魚,得到啟示"這條主線,基本上學生跟著我的思路學習的思路也很明確,但似乎我說的太多,給學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時間太少,所以教學就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上,沒有在課文的更深層次上進行挖掘,從而沒有體現上課的"增值"部分;另外,鍛煉學生讀的時間可能不夠,我為了把備課的內容都上完,所以有點趕進度,在應該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時候沒有強化,只是請幾個學生讀了一下,這里做得不到位;還有,在讓學生討論課文中啟示部分內容時,沒有深入進去,感覺有點泛泛而談.
總的來說,思路是很清晰的,沒有出現什么錯誤,但是上課的激情還不夠,在引導學生回答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希望明天的課能有所進步!!!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課文講述“我”十一歲時和父親去釣魚,釣到了一條誘人的大鱸魚,因為不到捕撈時間,父親命令“我”把魚放回湖中,這件事和父親告誡作者的話使他一生受用。
1、我引導學生研究父親的言行。當我們捕撈到大鱸魚時,父親雖然很高興,可是他此時看了看表,離開放捕撈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面對道德難題,父親沒有商量余地讓作者放魚,此時父親的心里會怎么想呢?研究父親的言行,感悟課文要揭示的主題。
2、讀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變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寫作目的: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