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
2.圓明園憑什么舉世聞名?
3. (播放圓明園布局圖)學生結合圖介紹圓明園的結構布局。
4. 圓明園的建筑、景物。
(1)學生找一找有幾句話,幾個“有”。
(2)請你大聲地告訴大家,圓明園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讀。
(3)假如作者要寫盡圓明園的全部建筑和景觀,還要用上多少個“有”?你的依據在哪里?
(4)引導學生背誦,體會先分后總的寫法。
5.圓明園的歷史文物。
(1)從圓明園的建筑、景物如何過渡到文物。
(2)學生介紹文物。
四.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圓明園中的美景是寫不盡的,文物是道不完的。但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了!早已化為灰燼了!早已煙消云散了!
2.面對留下的殘柱 ,你的心情不能平靜。把你的心情帶進這首《圓明園·殘柱 》。
3.情感傾訴:此時,最想表達的意思。
五、探討寫法
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可為什么用較大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
六、仿照課文第3自然段,為你的家鄉或者你游覽過的地方寫導游詞。
【板書設計】
21 園明園的毀滅
布局 輝 毀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建筑風景
歷史文物 煌 滅 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
【課后研討】
余國卿:胡老師在前面幾個板塊的鋪墊和渲染的基礎上,學生對圓明園的美麗已經有深刻的體驗,而這樣美得讓人心碎的東西卻被無情毀滅,學生一直被“壓抑”的情感,終于有了噴發的機會。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于中而發于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
肖慈昪:園中的景物很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生厭煩之意。胡老師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就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讀漫步園內”這幾個句子則引導反復朗讀,因此,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這種有學有教、有淡有濃的教學是值得提倡的。
冉述英:先談第一段,接著談結尾段,然后談中間,好像牽引的痕跡比較濃。老師這樣做,正是把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行總體的定位,在毀滅的前提下談曾經的輝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時追憶曾經的愛。這樣一處理,整個課堂情感氛圍就營造得比較成功。
萬興平:是否需要安排學生寫?這節如何落實寫?我認為要看具體的情況,這節課讓學生“仿照課文第3自然段,為你的家鄉或者你游覽過的地方寫一段導游詞”有些牽強。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文意兼得,需要一定的教學設計、教學的策略,最理想的,就是想法設法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這需要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找準并確定教學的重點、關鍵,即弄清抓哪幾個“點”,并進而思考抓到什么程度,即弄清理解、感悟的落腳點。有了這樣的鉆研、思考,接下來就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找到切入點、突破口,想出一個個巧妙的辦法,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探究。這節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上做得并不好。
這節課讓學生“仿照課文第3自然段,為你的家鄉或者你游覽過的地方寫一段導游詞”有些牽強,我還沒有找到讀寫結合的最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