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案例及反思
(學生講其中的一個角色的時候,老師緊緊圍繞這個角色進行討論,直到完了再講下一個角色。)
生:我是當時的皇帝,但我沒有兵權,我的兵權掌握在老佛爺慈禧的手中。我會號召所有的百姓團結起來,即使用長矛、弓箭,也能對付洋槍洋炮。只要團結,就有希望。
師:雖然你的皇權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發動群眾──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會造圓明園,我會把所有的錢用作軍費。當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時,我會派出軍隊與他們戰斗。如果打不贏,我會與他們談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會給皇帝建議,派人去留洋,學成歸來后制造自己的槍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會動員號召其他百姓團結起來與敵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會和他們血戰到底。即使我犧牲了,我的身體也要倒在圓明園里成為敵人的絆腳石!
師:給自己掌聲,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遺憾的是,歷史不能假設。請讀下面的幾個小資料(小黑板出示)──
生:圓明園是皇帝享用的。當圓明園被燒,咸豐皇帝無奈,只好帶領慈禧等倉皇逃跑了。
生:英法聯軍兩次洗劫圓明園。軍閥混戰時期,一些軍閥又進行洗劫,圓明園最后只剩幾塊殘垣斷壁。
師:當我們的思維視角停留在一個方面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會停止。剛才的體驗只是讓我們正視一個歷史。讀了上面的小資料,現在,再讀“圓明園”這三個字的時候,難道你心中僅僅是自豪和憤怒嗎?
生:說不出來的滋味。
生:我悲憤!很難過。
師:我看到同學們的表情很復雜,正如剛才同學說的,心中的滋味復雜了。學習一篇課文,最重要的是打開思路、學會思考。
現在就要離開圓明園。那么,請閉上眼睛,課前你眼前出現的是廢墟,是火焰,那么,現在,你的心中,圓明園僅僅是廢墟、是火焰嗎?圓明園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圓明園是我們的恥辱。
生:我認為是中國人民的警示牌……
師: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熄滅,可是我們思考的腳步不能停止。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為什么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圓明園燒掉的究竟是什么?毀滅的究竟又是什么?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么?──也許,今天的學習只是給同學們打開了一扇小小的門,希望大家從這扇門出發,主動搜集與整理文字或圖片資料,了解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懷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案例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先鋒小學:李超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語文“課程總目標”里,專門設立了一個目標:“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運用語文。”
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人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不是把它上成了內容豐富的社會課,就是把它上成圖片展示課。這兩種教學淡化了語文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與當今倡導的“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情感的熏陶”的主導思想相悖,我在設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理念是:利用課文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學生探究學習方式主動學習——突出體現情境、資源共享、協作、交流的作用。教學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動態的圓明園輝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