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案
師:同學們,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激戰,一場惡戰。當毛主席率領大部隊走過瀘定橋的時候,彌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鐵索上還滴著戰士們的鮮血。毛主席凝視著根根鐵索,緩緩摘下軍帽,向犧牲的戰士低頭默哀。強渡大渡河的勝利,萬里長征的勝利,正是紅軍戰士用一條條生命鋪就的道路!你能體會毛主席當時的心情嗎?
讀詩。
3、尾聯,感受詩人及紅軍的喜悅、樂觀。(聯系歷史;出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過蜀地雪山之難,又當如何?)
朗讀。
質疑
遠征難,僅僅是指過山難過水難嗎?學生談感受。
小結
二萬五千里的行程,一路山高路遠,天寒地凍,萬水千山卻能等閑視之,誰有此等傲視山川、魅力超凡的氣魄?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幾十萬敵軍只字不提,視之若無,誰有此等大氣磅礴、豪邁奔放的胸懷?聽,詩人以一首《七律•長征》作出了回答。
聽朗誦談感受;齊誦全詩。請用一個詞概括你心中的毛澤東形象。(豪邁、奔放、樂觀等)
四、品悟鑒賞,領略詩人風格
學生匯報
教師預設
1、開門見山,大氣磅礴。
2、運用比喻、夸張,想象大膽、豐富。(想象大膽)
3、一暖一寒,寫出喜悅與驚險,用詞精練。(用詞精練)
4、四聯八行五十六字寫長征,高度凝練概括。(高度概括)
詩詞拓展
詩人就是這樣,萬水千山只能開闊他博大的胸懷,槍林彈雨更會點燃他如火的豪情。他就這樣,一路行軍打仗,一路潑墨揮毫。1935年2月,紅軍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毛澤東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欣然提筆,寫下一首《憶秦娥•婁山關》。(示例一)
示例一: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山,一座連一座,高聳,險峻,英勇的紅軍把它們一一踩在了腳下,甩到了身后。
示例二:
《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ān)。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猶酣(hān)。
山,
刺破青天鍔(è)未殘。
天欲墮(duò),
賴以拄(zhǔ)其間。
六盤山上,三軍將士無不歡欣鼓舞,因為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詩人佇立山頂,高吟一首《清平樂•六盤山》,道出自己的壯志豪情。
示例三: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書法欣賞
出示毛澤東書法,感受其豪邁奔放。總結:
師: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的風格。
一個外國人曾這樣贊譽毛澤東: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 毛澤東一生轟轟烈烈,叱咤風云,他堅毅沉著,同時又豁達樂觀。毛澤東的這種氣質深深烙印在他的詩詞中,而詩人的氣質更使他樂觀豪放,恢宏千古。1935年十月,紅軍走下六盤山,毛澤東動情地說:前面就是陜北,我們到家了。是的,到家了,身后的腳印,已化作了留給大地的詩行。如此驚心動魄的征程,總應該給世人留下點什么。
對毛澤東來說,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寫詩。
全體起立,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