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豐碑》
生:(齊)明白了。
師:軍需處長只是這支隊伍里面一個代表。正因為軍隊里有了這樣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這支隊伍就是勝利的隊伍,明白了吧?
生:(齊)明白了。
師: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沒有了,那就下課吧,下課。
全文板書樣式:
將軍的思索
晶瑩的豐碑—無私思想、精神
無畏—信念、力量
勝利的隊伍
簡評
一、本課例在讀的運用這一點上做了新的嘗試和突破。過去我們常說:“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這話沒錯,但它只強調了理解對讀的指導作用;在實際操作中,則只體現(xiàn)了讀的表現(xiàn)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讀出來——筆者的《第一場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實,“讀懂課文”這幾個已被人人說得爛熟了的字早就明確地指出:課文是“讀”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讀!正因為我們過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所以才忽略了朗讀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講啊,問啊,講懂了,問懂了,才去朗讀一下,朗讀逐漸變成了“理解”之后的一個程序,變成了講和問的調味品。
本課例一開始初讀課文,教師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整讀了一課時;在第二課時中,仍然著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段。教師反復地用自己的范讀向學生傳遞不同語句的不同語感(在課堂上對學生說的是“語氣、語調、節(jié)奏、速度等),讓學生反復體會,跟讀、揣摩、領悟。漸漸地,教師的語感變成了學生的語感,不同的語感表達了不同的語言情境和思想內涵。于是,學生在這種朗讀的過程中,深刻地領會了文章的內容。這一過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變成了“在有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感悟”。這里僅以開頭第一小節(jié)為例,教師有聲有色地讀了“狂風呼嘯”“大雪紛飛”后問學生有什么感覺,這個感覺就是他們從老師的語感中聽出來,悟出來的理解。這種“在讀中感悟”的例子,在課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讀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讀完了就有話要說”,讓孩子們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于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有的還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同時,也鼓勵學生提出讀書中的疑難,而且盡力使這些質疑經(jīng)過一段讀,議論之后,最終由提問的學生本人作答(教師稱這為“問題回家”。)這種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表達的積極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質。課例中僅在第二課時開始后,第一次讓學生“讀完以后說一說”時,就有11位學生發(fā)表了自己讀書后的見解(這其間有學生回答教師穿插的問題的發(fā)言不計在內),而且每個發(fā)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質疑,沒有照搬課文的。這種情況,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讀確實達到了學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
三、《豐碑》一課,不少教師都把它作為一篇“寫人”的文章來講,把軍需處長作為文章要表現(xiàn)的主要對象。本教例教師對此有自己的認識;這篇課文是“寫事”的,表現(xiàn)的對象是這支紅軍隊伍,是說這支隊伍是勝利的隊伍。寫人的文章是表現(xiàn)人性的,或者說是表現(xiàn)某個人的思想,精神品質的;而寫事的文章是表現(xiàn)事理的。《豐碑》就是要說紅軍隊伍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個道理。文中出現(xiàn)的軍需處長,只是這個隊伍里一個典型代表。他的出現(xiàn)使將軍、使戰(zhàn)士,也使讀者堅定了“擁有這樣的干部的隊伍必勝”的信念。軍需處長的表現(xiàn)和他對戰(zhàn)士們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關鍵之點,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據(jù)這種認識,教師設計了迥異于他人的教學目的過程,可謂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