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說課設計、教學設計
、拧“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么呢?” 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后,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仿佛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后,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借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ㄗx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借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秾W記》中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讀寬讀下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后,并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