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時,閱讀教學還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
1、《草原》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景物聚焦”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其任務是在閱讀中讓學生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從而體會蒙漢兩族之間的深厚友誼。
2、本文寫的是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表現了蒙漢兩族的深厚友誼。文中通過對草原美景的描繪以及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場面,讓學生體會蒙漢之間的情誼。
(二)學生情況:
剛接手這個班時,學生上課比較喜歡“沉默”,而且有35%的學生不會聽課,聽課時總是做其他事情,如把書翻來翻去、把筆分解玩等一些不盡人意的動作。但通過幾周的訓練,上課時終于看見有人舉手回答問題了,交流的時候,全班表現得興趣濃厚。對于這節課,因為有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草原景美的了解深刻,導致他們有種很想去看看草原的沖動。所以課中我主要抓住人情美的五個場面來讓學生研讀、交流,以文中五個場面為依托,抓住重點語句來體會人情美,從而感受蒙漢兩族之間的深厚友誼。
技術準備:自制課件。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中包含著的意思,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2、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感悟人情美的五個場面。
教學難點:通過感悟人情美的五個場面,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大團結的感情。
教學流程示意圖:
課前重溫風光美----3分鐘
↓
直接導入----------1分鐘
↓
感受灑脫美--------6分鐘
↓
感受人情美-------2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