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師:真棒!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你能讀出我當時的高興與得意
(指名學生讀)
師:讀得真好!我們全班同學都來感受一下作者的高興與得意,好嗎?想啊想啊,嘿!一二:
全班集體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通過具體的字、詞、句,我們走入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他內心的高興與得意。作者為什么這么高興與得意呢?
生:因為他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所以他很高興。
生:我認為作者得意是因為這個發現是他自己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剛才的回答真是精彩!看來你們認真讀書了。讓我們再來默讀課文第3——1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并劃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并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師: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生:“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師: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呢?
生:“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師:誰還能來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師:你來讀。他在讀的時候,我們其他同學借著這些優美的詞句,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體會“我”在夢中飛行的無比快樂和愜意。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進行大膽的想象和擴充,并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師:能跟老師說說你們看到的或想到的嗎?
生交流。
師:其他同學還有想說的嗎?
生: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生:“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
生:“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生:“人怎么會是鳥?”
師:同學們一連串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仔細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
生:我覺得這些問題中后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
師:從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對話,讀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對人物的印象。
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誰來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生:“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具備的某些特征。”
師:用心朗讀這句話,想象“我“研究一條魚的樣子,會翻來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執著探究的精神。
生:作者會看……
生:作者會想這魚是怎么來的呢?
生:作者一邊看魚一邊會想:從細胞變成小魚用一個月的時間,從小魚變成青蛙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師:“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