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生:晏子是為了完成任務。
生:晏子是一個不辱使命的人。
板書:
“個人、人才、人品”
師:楚王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看不起齊國大使,就是看不起齊國。然而,最終的結果是──
生:從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師: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終結局了,再大聲地讀一讀這句話。
(生大聲齊讀“從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師:“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尊重還是不尊重晏子?
出示課件:
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從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
生:“不敢不尊重”晏子,就是尊重晏子了。
師:(課件變化)“從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哪句好?
生:原句好。(讀原句)/雙重否定,是肯定,加強了語言的氣勢。(讀原句。)
師:(課件變化) 還可以怎樣說? 楚王不敢不尊重( )了。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
師:(課件)晏子是一個( )的人。
生:(齊答)晏子是一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人。
師:讓我們記住晏子吧!喜歡晏子的同學可以在網上搜索有關“晏子”的資料,也可以從歷史書上尋找晏子,還可以看看《晏子春秋》這本書。
【板書】
宴子使楚
楚王→→宴子使楚→→宴子
挖洞(個人)→→推理→→狗國
侮辱每人(人才)→→夸張→→下等國
囚犯過堂(人品)→→打比方→→風氣不好
【課后反思】
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了廣泛的自主思考的空間,沒有用老師對文章的理解牽著學生的思維走,根據學生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晏子和楚王的第三次交鋒的內容由學生自學,注重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既重視內容、語言表達方式的學習,也重視文章結構的整體感知。引領學生體會楚王怎樣一次又一次地侮辱晏子,從對使臣晏子的侮辱,到譏笑齊國沒有人才,到直指齊國人人品不好,是層層遞進的,讓學生感受出看不起齊國大使,就是看不起齊國,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
這節課我還注意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文章的內容、人物的情感。文中楚王的語言目的明確,晏子的語言綿里藏針。在三次交鋒中,楚王和晏子的思想顯示得淋漓盡致,各自的勝敗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地讀人物的語言,也就實現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晏子見到楚王后,楚王說的第一句話:“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讀,并引導學生理解語言色彩,為什么這樣讀。進而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提示語來讀:“楚王對他瞅了一眼,冷笑一聲說。”學生在使用了多種方法朗讀之后,課件中將“人”字變色,提醒同學思考:“楚王指的是什么人?”學生通過品讀,很容易地理解了楚王在侮辱齊國沒有能人、人才、儀表堂堂的人。讓學生帶進句中讀,體會楚王的無理。同樣,學生在充分讀了晏子的語言之后,引導學生思考:晏子的語言為什么采用推理、打比方等含蓄的表達方式,感悟出晏子有理、有力、有節,不辱使命的使者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