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教學設計
[課文梗概]
一位村支書,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沉穩、果斷地指揮眾人跨上木橋,為村民搭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擁擠之中,他憤怒地將一位青年黨員拉向隊伍后面,當他最后推青年跨上木橋時,一切都晚了——年輕人與自己被洪水吞沒。那青年就是他的兒子……
[選編目的]
1、繼續引導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讓學生賞析、領悟本文較為特別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消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擋、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其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文之前先寫字——確定真正的“個體化”生字。
1、學生在生字本子上聽寫下面12個詞語(內含14個本課生字)——由老師讀詞,并對畫線的四個詞語順便作解釋或提示。同時告訴學生,這12個詞語中的24個漢字只有10個字我們已經學過了,另有14個漢字以前不要求我們會寫,誰能今天寫出其中一個都算超前掌握了,會寫三四個以上都算非常了不起。
(1)咆哮(常形容流水奔騰轟鳴,如黃河大合唱中有句歌詞是“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也形容人發怒喊叫或猛獸發怒吼叫)
(2)瘋狂 (3)獰笑(兇惡的笑) (4)淌水
(5)放肆 (6)揪出 (7)豹子
(8)瞪眼 (9)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例病人在呻吟)
(10)胸膛 (11)攙扶 (12)祭奠(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2、同桌互換生字本,翻開課本81頁生字欄,逐詞逐字認真評判對方所寫的漢字,找出14個生字中同桌已經寫正確了的漢字。
3、老師布置學生:在81頁生字欄里用“√”標出已經會寫的漢字,剩下的——或十二、三個,或八、九個,甚至兩、三個,這才是你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字。(其他的早成“老朋友”了)
(設計說明:課文后面的14個生字,是編書者安排的“大一統”生字,它不是具體到每個學生身上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化生字——或許有很多學生在過去的歲月中早已識記了其中一兩個甚至更多的漢字。在學生對課文文字近乎“零接觸”時提前聽寫這14個漢字,學生能夠寫正確的,說明這幾個漢字早已根置于心了,勿需再作默寫識記。剔除這部分超前掌握的“生字”,會減少識字量,減輕識字負擔,會使本課識字任務更簡約、更集中、更有針對性,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因人而異。同桌互判,互為人師,學生必一筆一畫觀察、關注這些漢字,又是一次比較扎實的自我識記過程,也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合作學習。老師一邊讀詞語,一邊利用等待的時間見縫插針地對個別難懂的字詞作最準確的(取意于字典或詞典)的提示或解釋,是一種詞意滲透。不是所有的詞語都一定要學生聯系上下文自行惴摩意思,查工具書或由老師直接告知也是解釋詞意的方法之一,準確而便捷。適當運用此方法也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