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說課稿
第二課時:
1、通過學法的遷移引導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繼續(xù)探討將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過總結(jié)概括人物品質(zhì),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現(xiàn)以第一課時為例說說教學程序。
一、從題入手,提契全文
揭題:將相和。(板書)
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誰能說一說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出誰?“和”又是什么意思。本提問的目的是:
1、檢查學生的預習。
2、突出“ 題眼”和“字”,因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借助體態(tài)語言,用手由外向內(nèi)合攏的姿勢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義,又為故事的結(jié)局作象征性的提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看文中哪能個段落、哪個地方寫到了造成兩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從課文題目迅速切入課文內(nèi)容,以達到長課短教的目的,用瀏覽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含的矛盾沖突。為下面將圍繞“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一問題的展開找到了“思維點”。)
2、輕聲快速地再讀課文,看課文的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讀書,理清了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
板書: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三、導讀“完璧歸趙”,歸納學法
1、幻燈出示導讀提綱:
⑴ “完”故事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當時趙王和大臣們表現(xiàn)怎樣?(了解當時的情況)
⑵ 藺相如是怎樣接受任務的?他是怎樣同秦王作斗爭的?結(jié)果怎樣?(邊讀邊想邊動筆圖畫,并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 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
2、學生討論交流(要求畫出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
3、師生交流:
第2個問題:
⑴ 接受任務采用對比法,既把趙王的著急與大臣的為難失態(tài)與藺相如的堅定勇敢的句子拿出來讀。(指導朗讀)
⑵ 秦王捧壁細節(jié)我采用了設計“替換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雙手捧住壁,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請把這里的“絕口不提”換上別的同義詞。)
⑶ 藺相如臨危不懼,欲人壁同毀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朗讀→評議朗讀→組織試讀,在讀中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這樣教學過程著眼于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也使人物的形象鮮活起來。
第三個問題是在前兩個問題的基礎(chǔ)上得出結(jié)論,教師又抓緊主線,緊緊圍繞“和”與“不和”展開教學。做到有張有弛。
4、引導學生領(lǐng)悟:
剛才我們通過討論交流,明白了藺相如憑自己的機智勇敢,(板書)做到完璧歸趙,我們是怎么學習這一段?(歸納出三個步驟──即導讀提綱)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用學過的方法,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在教學方法上,我特別強調(diào)抓住“和”字提契全文。這樣,前兩個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應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個故事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前后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一教學過程對基本功進行扎實的訓練。突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同時滲透學習方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