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教學課例評析
老師用“列小標題”“解說”“說書”等教法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同學們喜愛語文課。學了這一課,我對武松有了更親切的感受,以前讀《水滸傳》時,覺得武松是個神,有點盲目的崇拜,現在我知道了,人物評價要一分為二,這對提高我的認識水平很有幫助。
──徐琦平
【教后感言】
語文學習是一種語文實踐。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既是一種實踐的行為,又是一種心智的活動。離開語文實踐,能力無法形成,素養無從提高。
本課時就在這樣的一種教學理念引領下展開教學,把學習、運用語言做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制作小標題、給連環畫配解說詞、說書、精心研讀、課外延讀等,這些語文實踐活動成了活化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好抓手。
這樣的語文實踐,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課堂訓練,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下,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涵、包涵著學習主體者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因此這樣的語文實踐是情境性的、過程性的、綜合性的,是活化的語文實踐,是優化的語文實踐。
有這樣的語文實踐的語文課,也一定是一堂學生自主的課,是一堂落實了工具性、體現了人文性的語文課,是一堂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課,是一堂不會脫離語文教學規律的語文課。
當然它的要義在“活化”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