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教學雜談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保護好孩子們的好想象力和好奇心,肯定和鼓勵他們點滴的表現(xiàn)。就像愛護幼苗一樣呵護和培植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總的來說,要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必須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已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品質。還要在把握教材解讀文本時,根據(jù)教育對象的不同,控制好文中可能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因素,合理的設計創(chuàng)新點。
【湖北省十堰市外國語學校 胡利民】
〖突出重點,優(yōu)化過程──淺淡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突破一點,舉一反三〗
閱讀教學容易出現(xiàn)“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種項目一齊上”、“從頭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為此,近幾年來我堅決擯棄了逐段串講串門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小語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有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但也有一些課文沒有明顯的關鍵性的詞、句、段,教這些課文是否非逐段串講串問不可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俗語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教這些課文,頭腦中應有“突破一點,舉一反三”的設計策略。當然,這“一點“的選擇是要留些腦筋的,要考慮教材的特點,要考慮編者的訓練意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綜合敲定。
教《景陽岡》一課,我考慮到課文內容易懂,但文中許多詞語學生不熟悉,不理解。于是我便選定理解文有詞這“一點”來突破。我只示范教課文第一句話: “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離縣城還遠。”我在“行”、“地面”兩個詞下面打圈,要求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猜出“行”是“走”的意思,“地面”是“這個地方”的意思。接著我告訴學生一種方法:猜讀法。聯(lián)系上下文猜一猜,就能猜中一些生僻詞語的意思。接著我要求學生自讀全文,每人至少猜五個詞語,多多益善。結果學生猜出了諸如“店家”、“大蟲”、“自謀”、“說時遲,那時快”等幾十個詞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