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實錄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師: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生齊讀)
師:課題的后面有個小①,表示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釋。這篇課文有很多注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它。昨天你們預習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預習的?
生:我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還讀了五六遍。
師: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好不好?
生:好。
師:你呢?
生:我先畫出了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加上了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通、讀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斷句。
師:厲害,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前面有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中有這樣兩個問題:(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師:你思考過嗎?下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
【妙哉!全課由“閱讀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實乃奇崛!何故?“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注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后思考題、練習題。可惜,現如今,“教材”一說早已被我們窄化為“課文”二字了。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焉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比如,此課的“閱讀提示”,細讀,則至少蘊涵下述信息:其一,課文寫了石猴來歷和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主要內容;其二,課文先寫石猴來歷,后寫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寫作順序;其三,帶著這兩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這兩個問題表露了編者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理念。其實,小說的閱讀還存在另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此課教學,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構建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小說教學的新范式。此乃解讀本課的不二法門。】
師: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章中的話告訴大家?
生:(讀)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師:你們跟她找的一樣嗎?簡單說,這猴子是從——
生:石頭里迸出來的。
師: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他?
【四兩撥千斤!撥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來,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個側面。】
師: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
生:石猴是因為自己有本領,幫助眾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們有安身之處,眾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拜他為王,可以說他是憑著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
師:這個本事,說具體一點兒,就是什么?
生:在這里是指他能進到洞里又出來,并能帶給大家一個安身之處。
師: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成就了他當王。讀到這里,這石猴又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