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實錄
話題:語文到底應有幾張臉【按】 在一次全國的教學觀摩會上,王春燕老師執教的《猴王出世》,因為有把略讀課文當作精讀課文教之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略讀還是精讀,教材作了明確的規定。對此,有人以為不能越雷池一步,這是唯教材馬首是瞻;有人以為可以作出變通處理,這是倡導帶著鐐銬也不妨跳一兩個精彩的舞姿;有人以為不必處處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膽地突破教材,這是希望掙脫教材的束縛。
這只是表面的爭論。
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學模式是回歸大統一還是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方向性問題,因為在語文界仍無共識,便再三地借著種種“氣候”掀起波瀾。有人大聲呼吁,語文之前必須加上種種形容詞,比如“主題”、“情感”、“詩意”、“文化”……沒有這些形容詞,語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認為正是因為有這個語文那個語文,所以把語文搞亂了,使語文老師找不到北,談們衷心擁護語文課教學內容統一、教學模式統一,“一個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語文,到底應該有幾張臉?
借著王老師的課,我們有必要再次嚴肅面對這個問題。歡迎您參與討論。
《猴王出世》教學實錄(一)
執教: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王春燕
【課前交流】
(播放《西游記》動畫片的相關片段)
師:你們最喜歡《西游記》里的誰?
生:我最喜歡孫悟空。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神通廣大。
師:哦,這是你喜歡的原因——本領高強,神通廣大。還有誰要說?
生:我也喜歡孫悟空,因為他懲惡揚善,有勇有謀。
師:你們班的成語學得真好啊!還有誰想說?
生:我也喜歡孫悟空,因為他非常厲害,心地善良,能降妖除魔,還會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就翻十萬八千里。
師:你也非常厲害。
生:我也喜歡孫悟空,喜歡他勇敢無畏,喜歡他的積極樂觀,喜歡他的神通廣大。
師:又不喜歡的嗎?你們不喜歡這部作品里的誰?
(學生搖頭)
師:看來這部作品真把你們迷倒了。我們都喜歡孫悟空,那么孫悟空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師和你們一起來學習《西游記》中的一個小故事。
【課堂實錄】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師: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生齊讀)
師:課題的后面有個小①,表示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釋。這篇課文有很多注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它。昨天你們預習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預習的?
生:我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還讀了五六遍。
師: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好不好?
生:好。
師:你呢?
生:我先畫出了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加上了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通、讀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斷句。
師:厲害,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前面有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中有這樣兩個問題:(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師:你思考過嗎?下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
【妙哉!全課由“閱讀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實乃奇崛!何故?“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注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后思考題、練習題。可惜,現如今,“教材”一說早已被我們窄化為“課文”二字了。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焉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比如,此課的“閱讀提示”,細讀,則至少蘊涵下述信息:其一,課文寫了石猴來歷和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主要內容;其二,課文先寫石猴來歷,后寫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寫作順序;其三,帶著這兩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這兩個問題表露了編者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理念。其實,小說的閱讀還存在另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此課教學,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構建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小說教學的新范式。此乃解讀本課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