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實錄
師:這些動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親戚朋友。(眾笑)
師:是哪些動物?
生:狼蟲、虎豹、獼猿、獐鹿。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蟲”字?這個“蟲”,可不是我們玩的毛毛蟲,知道是什么嗎?
【細!古今詞義有差別,點到為止。】
生:昆蟲。
師:是長蟲,知道是什么了嗎?蛇!
(生發出驚訝的聲音)
師:這石猴與狼蟲——
生:為伴。
師:虎豹——
生:為群。
師:獐鹿——
生:為友。
師:獼猿——
生:為親。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石猴呀?請你把他讀出來。
(指名2生讀,讀得很有感情。)
師:同學們,往下讀,更有意思了!(課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們就像詩一樣,對得非常整齊。
師:一對對子!你們經常誦讀古詩文,一定有感覺。我們來對一對。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游。
師:石崖之下對——
生:峰洞之中。
師:誰能讀出這樣的石猴?
生:(帶著古詩文的韻味讀)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眾笑聲、掌聲)
師:你們真是太厲害了,讓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如果把這三個分句,連成文中的長句子,你還能讀好它嗎?自己先試試。
(學生自由練習)
師:誰向我推薦一位?自告奮勇也行。
(指名讀)
師:最后一句讀得最好。這三個分句,第一個分句要讀得跳躍,老師建議你讀后吸一口氣,再讀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讀)(全場掌聲)
師:非常非常好!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好不好?我來起頭,你們接著讀。
師:(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
生:(接讀)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師:讀到這兒,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拿出筆,在這個句子邊上寫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個側面。不可不點,不可多點。】
(學生默讀、批注。)
師:我來了解一下,你寫的是——
生:友善。
生:活潑。
生:有親和力。(眾笑)
生:活靈活現。
生:活潑可愛。
師:老師也寫一個(師板書:頑皮可愛)。同學們,作者寫作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研讀第二個問題,讀(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結合具體語言現象,滲透“語文意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強大的“內容”慣性,極易將學生的閱讀視野撞離“形式”的軌道。故此,“語文意識”需要過來人不斷提醒、不斷召喚。】
生:(齊讀)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
師:請你抓住一兩個關鍵的句子進行研讀,用心體會語言的秘密,做下記號,待會兒我們進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喚!注意,要研讀的,不再是習以為常的“寫什么”,而是正在“語文意識”燭照下明朗起來的“怎么寫”。所謂語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詞造句、怎么謀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辭的秘密,這正是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
(學生自主研讀,同桌討論)
師:我看同學們都很有收獲,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這一句:(朗讀)“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