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預習解析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 重點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下面的詞語:“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
2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 課文重點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黃河象挖掘時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
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要學習表達方法。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著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后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了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